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06-21李紫娟
李紫娟
【摘 要】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新形势下,必须结合当前实际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其如何增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4-0062-02
核心价值观是一国之“维”、一国之“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了基本思路,又为进一步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指导原则。
一、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P.8)高职院校是国家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因此,对高职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帮助高职学生坚定信仰的现实需要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信仰是指个体对某种理念或主张极度相信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且自觉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的一种最深层次的精神状态。“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几乎在讲到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时,都要讲到共产党的信仰、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复强调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可见,对于一个人来说,有无信仰以及信仰的正确与否都将关系到他们能否担当历史重任,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信仰的获得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不断习得。当下的青年大学生,出生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又深耕于信息化社会,同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的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新的使命,而青年大学生由于自身因素极易受到各种世俗功利化的影响,造成信仰的缺失。这就显得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大量事实资料的讲解,以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引导,使青年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夯实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普遍怀有爱国热情,成才意识强,但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各种观念碰撞不断加剧,各种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积累的经济科技优势和话语强势,对外推销“普世价值”“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企图诱导人们“以西为美”,“唯西是从”。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社会阅历浅,社会实践少再加上受社会风气,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对价值观的选择越来越功利化、实用化,使人们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和混沌化的价值倾向,出现较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当前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引导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明确方向,树立与我国与社会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科学价值观,夯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三)支撑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信仰与核心价值观。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怀揣爱国理想,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解放英勇无畏,锻造了不怕牺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在传统革命教育和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引下又涌现出“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广大青年要不断养成高尚品格,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知识教育是表,思想教育是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互为表里一体,不可分离,这是大学教育的本意。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出现了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思想教育的本末倒置倒置的状况。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一)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自国家诞生以来,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乡土、民族、国家环境中,爱国主义就是在这个基础和界域内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有其历史根源和发展脉络,也有其适用的独特文化条件和客观环境。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同时从国际环境大背景下出发,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进行形势教育、国防教育,使青年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并从中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家乡是我们生长、生活的地方,一草一木皆是情。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不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他还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吗,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使青年学生将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转化为奋斗的力量,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榮。
(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作为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风貌、民族气质、行为规范、价值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就是指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总体上呈现出的由改革创新精神所统领的整个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有辉煌灿烂的历史,也有苦难深重的过去,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不强大就没有话语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当今国际社会环境中,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让他们树立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宏观意识,强化和锻炼自己的开放观念,同时,又要使自己的开放意识根植于国家和民族的肥沃土地之中。
(三)弘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裂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P.4)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传播西方文化、实现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目标,在当前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加强对青年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抛弃糟粕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着力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崇礼尚义、忠厚正直、家国情怀、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等文化理念,着力阐发扬传统文化在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维护民族团结、鼓舞民族斗志方面的思想价值。
三、新形势下增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国际思想文化交锋期,意识形态的安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种信仰并存,多元价值观出现,多种矛盾交织并凸现;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质疑,致使不少人的思想观念出现困惑,迷茫,在此背景下探索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创新教育机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不讲究方式、方法、对象、条件,照搬理论内容,空话连篇,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绝对不会有成效。开展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和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善于运用青年学生所熟悉的事实材料,所喜欢的话语方式开展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还进青年学生的头脑。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认知、认同之后,还必须充分依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去内化、巩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已的认知,外化为今后的自觉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二)培育校园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附着力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要率先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需要,这就要求要精心培育校园文化。一方面要重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打造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队伍,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主动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当前,大学生手机普及率100%,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需品,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视频、QQ以及校园广播等媒介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价值观往往不是取决与自身,而是受到周围他人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引领青年学生根据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去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以点带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有的方失,凝练具有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P.9)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缺乏某种程度的说服力,关键就在于价值理论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因而,在探索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需要从大学生主体出发,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的内心期盼及其现实问题,通过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等现实问题相结合,凝练出符合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使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少一些高山仰止,多一些亲切自然,少一些繁琐说教,多一些温馨关怀,少一些抽象空洞的灌输,多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滋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 2014-05-18.
[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党建,2014-03-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