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改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019-06-21汪丹丹
汪丹丹
【摘 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改革是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的,金融在这场深化改革中又该如何扮演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角色?完善金融融资结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强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些都是未来几年金融工作的指导方向。
【关键词】金融改革;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4-0057-02
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个年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一定会更加开放,中国也正在成为在全球发挥重要领导力的国家,国际地位日益凸显。而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世界强国,必然离不开金融业。
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我国要在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我国目前在很多领域都实现了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未来还将不断的对外开放,尤其是中国金融业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1]金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还相对滞后,开放程度也比较有限,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金融业发展才会拥有更宽更高的全球视野。
一、深化金融改革是未来中国金融变革的核心力量
随着深化改革的到来,未来中国金融业会发生可预见的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这种变革主要源自两个大的背景力量:金融市场化和金融科技的创新。
第一,中国的金融市场化,其实就是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随着中国不断地对外开放,世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需求也开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地需求也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变革。金融市场化变革最重要的标志是市场化融资体系的构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强市场化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有效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的主要融资方式还是传统的间接融资模式。2016年我国社会融资存量为16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高达113万亿元,而非金融企业间接融资仅占3.74%。我国的企业融资体系仍然过度依赖商业银行这种传统的间接融资。传统的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并不是最有效和安全的。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金融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优化,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已经从过去的10%、20%、30%发展到了30%、40%、50%。这得益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推动。推动资本的市场化,或者通过市场推进我国金融结构的变革,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市场互联互通是未来我国金融业必然会走的一条路。
第二,科技是我国金融变革最重要的推动者。科技与金融是发展实体经济两大引擎,二者的结合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趋势的一个崭新命题。[2](P.51-54)科技金融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的金融的认知,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金融科技模式创新,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引领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就是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我国第三方支付规模从2010到2016年“从无到有”,我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率稳居全球第一位,甚至远远领先其他国家。毫无疑问,第三方移动支付彻底改变了我国传统的金融支付业态,多中心、去中心和对称的金融形态形势日渐凸显。
金融市场化和金融科技这两种力量推动了金融的变革,从而使得未来五年,我国金融发生重大变化的逻辑是成立的。总的来说,金融行业的重大变革,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二、深化金融改革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需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使命,金融如果离开了实体经济,注定是一场泡沫。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定位,但服务的前提是必须对金融进一步深化改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发展阶段,在这一关键期内,对金融业和资本市场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渠道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任务,但是必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我们国家实体经济依旧有80%以上资金来源于银行这种传统的间接融资,当前直接融资比重太低。往往具有政府隐性担保或硬资产抵押的传统国企更容易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而受制于资本市场的高门槛和企业自身的体制制约因素,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中国60%以上的GDP以及50%以上的税收,但直接融资却只占到我国的5%,而国际上这一比重高达70%,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实体经济发展的难题,尤其是中小企业。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保证,能够大大降低融资成本,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推动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融资结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和债权融资,会容易造成金融系统的高杠杆率风险。从过度依赖间接的融资结构向多元化直接融资结构演变,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当前的融资结构,也能提高金融市场的要素配置率。[3](P.35-41)
(二)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國多层次资本市场在40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A股股票市场总市值位居世界第二,到2016年直接融资比例约占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7%,虽然总体比重偏低,但相比较过去几年有了明显提升。我国已初步形成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债券市场组成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交易制度也逐步完善。但是,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总体上还是不成熟,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我国的直接融资规模占社会总体融资的比重过低,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与成熟的欧美市场仍然还有很大差距。
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服务实体经济作出新的贡献,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进一步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形成融资功能完备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三)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片面地“融资”
无论是十九大报告还是政府金融工作会议都重点强调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但是,不能片面地认为服务实体经济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更需要重视优化金融供给结构与实体经济产业结构。
金融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提供资金融通,但融资并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部内容。在企业的产业转型和并购重组方面,金融更需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
随着实体经济需求的变化,金融业发展到今天,要更多地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服务能力,如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支付清算、风险管理等功能。如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是局限于单一的资金融通,那很容易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简单外化地理解为无条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这样既无法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又不能推动金融与经济双体制改革,化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矛盾。[4](P.28-34)
三、深化金融改革,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方向
我国当前正面临一些战略性任务,如稳增长、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所以,金融业必须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助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金融业应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深度融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如为乡村振兴、生建设等方面加强金融服务。
第一,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应继续加大对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要积极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工程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扶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薄弱环节领域的金融支持。严格把控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放贷规模,积极支持民生项目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应持续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风险防范是金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中的很多问题和矛盾都与金融领域脱不了关系。系统性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范围巨大,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力极强。[5](P.44-45)確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机构自身还应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应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助推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的结合,推进改革创新,用创新的思路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金融体制改革也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加快开放创新的步伐,推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毫无疑问,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而服务实体经济又是金融的本源,金融业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必须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方向,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充分发挥金融的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价值,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优化融资结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只有这样,金融才能回归本源,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
[2]科技金融结合[J].广东科技,2018,(7).
[3]郭威,杨弘业.更好发挥直接融资报务实体经济的 作用[J].理论视野,2018, (2).
[4]丘兆祥,王树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研 究[J].理论探索,2017,(4).
[5]刘蕾.我国当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思考[J].合作 经济与科技,2018,(5).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