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19-06-21刘允峰杨玉强韩丽艳
刘允峰,杨玉强,韩丽艳
(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锦州 121007)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 号)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各类高校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已上升至国家教育的战略层面。2017年2月、4月和6月,教育部分别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举行会议,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时至今日,新工科建设已经“开工”近两年,新工科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主要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两者是共通的。
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和原动力是创新[1]。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高校分类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2]。 在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只有勇于实践创新,敢于探索人才培养新道路和服务社会新模式,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应用型本科一定要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该文聚焦于新工科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问题,分析了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结合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希望抛砖引玉。
1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理念滞后和投入不到位
面对扑面而来、 汹涌澎湃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高校仍然因循守旧、 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创新创业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及时应答,模式和方法创新不够,内容更新不及时,滞后于时代变革[3]。 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还存在着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 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仍处在艰难爬坡中。 有限的经费存在撒“胡椒面”的问题,各专业平均分配有限的经费,不能精准地投入到优势专业和项目。
1.2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一是高校中虽然普遍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其教师不懂各学科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准化需求。 二是各二级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多是学生工作人员或者是“半路出家”,没有从事过真实的创新创业活动,很难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化支撑。 三是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同时,学校的职称、课时等政策对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有限。
1.3 单一课程无法全方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中开设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该课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全面讲解,但是,在被动式的课堂教育中,教学内容单一,大学生很难产生创业意愿和创新精神,对创新创业还停留在了解阶段,不能够积极主动去创新创业。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直接导致了学生从双创课程获得灵感较少,双创课程缺乏针对性,只能停留在创新创业基本理论教学这个层面上,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以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2018年是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该院现已形成以创新创业系列授课为基础、 创新创业卓越人才班为引领、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为骨干、学科和专业竞赛为依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生获奖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
图1 “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1 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鲜事物,面临着挑战。中国将就业从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转变观念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革命性变化的先决条件[1]。创新创业课程进入2018 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高校教学的根本大法,在修订2018 版的培养方案时,明确了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做到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覆盖各年级。 此外,要求寒、暑假时学生在家乡进行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开学时上交报告。学校层面上,应完善创新创业考核激励机制,保障指导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双创活动中。
2.2 打造双创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创新创业导师群,辅导员、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将学院22 名专业教师和15 名企业导师组成导师团队,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辅导员与大学生朝夕相处,联系紧密,在发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所以必须吸收辅导员这股力量,发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2.3 鼓励学生参加赛事
依托各种竞赛,强化学生双创能力。各种学科和专业赛事带给学生的参赛经历和荣誉感受是单一课程所不能比拟的。从赛前准备、组队报名、查找资料、实地参赛、赛后总结,整个流程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虽然各种竞赛只是短期活动,但是有其周期性,一般以年为单位。以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新媒体设计竞赛为例,比赛一年一届,2017年第一届比赛,我院有8支队伍获奖,11 位学生第一次与“双一流”高校学生同台竞技,见了世面,树立了信心,丰富了经验;2018年参加第二届比赛时,有47 支队伍获奖。2018年我院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国家级8 项,省级11 项。
图2 双创活动核心圈
2.4 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
支持大学生立足本身能力,进行创业活动,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2015 级学生王旭东成立了“锦州渤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学生王舜禹成立了“锦州瀚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6 级学生杨彩婷成立了“彩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学生李依昆成立了 “光影传媒工作室”,2017 级学生孙也成立了 “锦州奇雄科技有限公司”等。 带动了一批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思维[4]。
2.5 校企联合培养
密切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联系了20 多家北京、上海、大连、沈阳的合作企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企业实训平台。同时,聘请企业导师到校给大学生做创新创业讲座,2018年企业导师来校讲座10 场。 通过融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引领“创业潜质”人才的快速成长。
2.6 提供双创条件
在原有2014 级、2015 级和2016 级三个卓越工程师班之外,于2017年11月成立了学院的创新创业卓越人才班。 分别在2017年11月、12月和2018年4月分三期,共招生125 人,将2015—2017 级中(1)品德优秀,遵守纪律;(2)学习成绩在专业前二分之一;(3)创新创业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聚集到了一起,安排专门导师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学院提供了三个实验室作为实训基地。每个学生有一个工位,配一台电脑,可以上网,另装修了一个路演室。
图3 学生工位
图4 学生路演
3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型人才。 渤海大学是辽宁省省属本科高校,位于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的“辽西北地区”,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需求,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2018年全国高校报考人数达到了975 万人,毕业生人数约800 万。为避免毕业生盲目闯入创业大潮中被“淹死”,要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资源,大学生只有掌握各种创新创业的“泳姿”之后,才能投身创新创业事业“大潮”中去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