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19-06-21周丽萍

英语教师 2019年7期
关键词:译林意识初中英语

周丽萍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核心素养要素,是英语课程超越“工具论”,体现育人价值的重大突破。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2018)。文化意识集中体现了英语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接触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现象。然而,在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能,以及对语言知识点的处理,对于文本所传递的文化精神内涵关注甚少。这样人为地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是对英语课程内容和价值认识的窄化。实际上,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人文精神是学科知识的升华。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文化交流方面让学生注意到中外文化差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自信方面,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领悟,增强文化自信;在文化内涵方面,让学生感知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文化传播方面,让学生具备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能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一、创设交际语境,进行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比较深入的跨文化沟通中,正确理解他人的态度、情感和观点,根据交际场合,调整交际策略,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跨文化沟通(教育部2018)。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接近真实世界的交际语境,明确交际场合、参与人的身份等,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语言。

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5 Reading部分为例,文本的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主要讲述了英国人的举止习惯和公共礼仪。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在中外举止习惯不同之处提问,如对两国人日常聊天的开场白内容提问:“How do we start a conversation in China?How do the British People start a conversation?”对两国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举止提问:“Do the British people like talking loudly in public?Do they always queue?Do they behave politely in public?What about the Chinese?”在问答中,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对人们言行举止和思想态度的影响。当学生了解了文化背景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创造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体会跨文化交流。情境一:假设你们学校来了几个英国交换生,学校派你前往接待,初次见面时,你准备如何和对方交流?情境二:假设你暑假去英国旅游,你在博物馆参观需问路时、在车站等车无意插队时、在路上行走有人挡路时,你应如何表现和沟通?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自创微型情景剧进行表演。

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包含所学语言国家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从而培养国际意识。在具体的模拟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摆脱本位文化视角的羁绊,走进异域文化,体验和感受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心理过程,并将文化和语言有机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同生共长(武和平2018)。

二、重视迁移拓展,坚定文化自信

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文修养,这对文化知识的传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文化内容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从知识的层面拓展,通过有层次的多种语言实践活动,能够丰富文化体验,感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梅得明、王蔷2018)。

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7 Reading部分是一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四季变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本课的教学中,考虑到语言美是相通的,教师可以以汉语诗歌的韵脚与韵律为切入点,首先向学生展示并诵读脍炙人口的《春晓》,让学生体会诗歌韵脚,感受中国古诗词之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会孕育出独有的语言,第二语言又能影响和推动文化的交融发展。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其生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境,情感细腻,直抵内心。在本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再次感受中华诗词的美妙传神,教师可以进行文本拓展延伸,让学生背诵关于描写四季美景的古典诗歌,如《梅花》《江雪》《咏柳》等。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诗歌翻译成英语,在实践对比中体会古典诗词的凝练和意蕴,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悟,增强文化自信。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独具“慧眼”,根据文化的相通性,寻找中外文化的对接点,由课程资源中的外国文化引申到相对应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材迁移整合,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5 Reading部分教学中,文本提供的语篇内容为温迪(Wendy)写给米莉(Millie)的一封信,主要介绍西方国家万圣节(Halloween)的庆祝方式。在课堂拓展环节,教师提问:“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 in China?”大部分学生回答:“the Chinese New Year.”教师层层追问:“When is the Chinese New Year?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before the Chinese New Year?What interesting things can we do to celebrate it?What can the children get on the special day?What things do you like best?Why?Is the festival important to the Chinese people?Why?”由西方的万圣节引入中国的春节,让学生了解了春节的文化意蕴以及人们对美好和幸福生活的追求。通过一系列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关注精神启迪,感悟文化内涵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关注美文、佳句对学生的精神启迪,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究文本,发展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并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

例如,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5 Reading部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主要讲述了音乐家谭盾的生平事迹及他对音乐的理解。在文中,有许多只能意会不能直译的经典英文佳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如“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并帮助学生感悟这句话的语言意蕴和文化内涵。基于前文对谭盾音乐风格的理解。教师可以提问:“What is Tan’s music?”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演绎,如黑板中间用五线谱的变形画了一座桥,桥的两边连接着past and present,common object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modern Western music,避免学生直译这些句子,破坏它们的意境美,同时让学生感悟谭盾音乐的风格和灵魂,帮助学生欣赏英语语言之美,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培养文化鉴赏能力。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能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传递正能量的语篇,挖掘文本所传递的人文情怀,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4 Reading部分为例,文本讲述的是一个长着小身材心怀大梦想的篮球运动员斯帕达(Spud)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NBA梦想的故事。文章的最后一句:“Through hard work,Spud Webb proved that size and body type does not matter—you can do almost anything if you never give up.”是全篇的升华部分,是文眼所在,蕴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中,每到此处,总是硬生生地组织学生讨论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应先让学生内化文本中的某个触发点,在无痕中领悟,形成一种自我感召力,从而让文本背后的精神和力量根植于心。在执教此课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背景知识,从这一句话引入学生熟悉的海伦·凯勒(Hellen keller)的故事,运用图片和关键词句呈现海伦·凯勒的成长历程,通过复述故事,让学生再次体验这种精神品质,然后结合自身或身边的人的类似经历,谈谈感受,体会文中“You can do almost anything if you never give up.”的真正含义,从而让它成为指引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避免空洞地讨论及生拉硬拽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贴标签。

四、强调语言输出,尝试文化传播

文化意识能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旨在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认识与了解世界,让他们有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向全世界阐释中国、中国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董晓波2016)。

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下)Unit 1 Reading部分主要介绍了北京、桂林两个城市,体裁是说明文,从历史人文、景点描述的角度展示了中国风光之美、文化之美,语言准确生动。那么如何让学生内化文本语言,实现文化传播呢?佐藤学(2014)认为,学校应成立“学习共同体”,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验、理解并内化知识,教师需要设置合理的活动,以活动为驱动力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提高。

在处理完文本信息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堂活动:假设你有幸作为交换生去英国学习,如何向你的英国同学介绍中国旅游景点。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梳理语言,教师可以用以下思维导图作辅助,和学生用对话的方式示范。

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两两对话,模拟和外国友人交流,谈论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安徽黄山等中国名胜,实现语言输出。用英语介绍祖国大好河山,能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需借助现有的英语教材,将语言视角和文化视角紧密地结合起来,确定明确、系统的文化教学目标,摒除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文化目标维度的附属和点缀特性,通过语言文字唤醒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关键句,有效地融入相关的人文知识,使课堂变成一个文化互动的空间,促进学生从情感与认知的角度去理解文化,内化文化意识(肖丹2018)。

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下)Unit 1 Reading部分主要介绍了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的生平事迹及他作为登上月球第一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刻苦、勇敢的优秀品质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文中有这么一句话:“He said the famous words‘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如何将此句话作为学生思维的触发点,融入人文知识,实现传播文化的目的?首先,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问:“Who else do you think can prove‘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Why do you think so?What are their deeds?What qualities do they have?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m?”教师运用五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伟人所作贡献。然后化零为整,要求学生参考本课的语言特点,再进行整段输出,在课上作the hero in my eyes的即兴演讲,传播伟人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感召力。

结语

《课程标准》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上提出了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的方法。在这样的培养策略指导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按照《课程标准》中提示的演进步骤,创造性地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因素,引导学生感知中外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加深文化理解、形成文化素养(教育部2018)。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从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层面去解读文本,还应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有站在人文性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从育人角度出发,将英语课程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提升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才能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译林意识初中英语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