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之旅
——一场关于幼儿不断自我建构“影子”概念的探究
2019-06-21丁雅雯顾鹭佳江苏省太仓市新区幼教中心香花幼儿园
文/丁雅雯 顾鹭佳 江苏省太仓市新区幼教中心香花幼儿园
江南的天气,经过了连绵阴雨,最近太阳终于不再流浪。幼儿的心情也像阳光一样明亮,好好享受阳光成了他们这几天的美好心愿,他们在阳光下摆影子造型,踩影子,画影子,由此引发了一个关于“影子”的故事或是“解释影子”的研究,一段关于“影子”的旅程。
一、旅程的开始:画影子游戏后的新发现
一天上午,班级里的幼儿在户外画了自己的影子,中午散步的时候经过上午画的影子,幼儿发现自己的影子偏了,和上午画的对应不起来,他们发现现在的影子比上午的短,影子出现的位置也改变了,于是幼儿把中午的影子又画了下来。“猜猜下午的影子会改变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会!” “那下午的影子会是什么样的呢?”“会更短。”“不对,会变长。”“会换个地方。”“会出现在中午的这个影子的旁边。”“我觉得会出现在我的后面。”……
到底会是什么样呢?大家约好午睡后再来看影子。
午睡后,幼儿发现影子的确又变了:影子变得比中午长,影子的位置是在中午那个影子的旁边,影子像钟一样从这边往那边又走过去了一点……
“今天我们玩了画影子游戏,你们有什么发现或者疑问呢?”回班后,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影子”的讨论会。
幼儿的发现:
发现1:因为太阳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影子不一样,有时候特别小,有时候又比较大。
发现2:太阳在我的后面,影子就在我前面,我就能看见它;太阳在我的前面,影子就在我后面,我就看不见了,我很生气。
发现3:太阳从不同的地方照我,我的影子会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发现4:太阳照着我,我就有了影子,我是什么样的,影子也是什么样,影子和我们一样。
发现5:影子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有关系。
……
幼儿的疑问:
问题1:影子有时大有时小,但怎么都是黑黑的呢?
问题2:为什么太阳下我的影子有时大,有时小?
问题3:我的影子能不能出现在我的四周、前面、后面、左边、右边?
问题4:为什么一天中我的影子出现的位置不一样?
问题5:为什么太阳在我前面,我的影子就出现在我后面,而不出现在我前面呢?而且为什么我的身上穿了有花纹的衣服,我的影子却是黑黑的呢?
……
从幼儿的发现和疑问中可以看出:
幼儿对影子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建构了一些自己关于影子的理解:比如影子和我是一样的,我扎了辫子,影子也有辫子;我做什么动作,影子也做什么动作;影子总是黑黑的;太阳照到了我,我就有影子;太阳的方向会影响影子的方向;影子会变;等等。但是幼儿的发现大都停留在现象,或者说是生活经验,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幼儿对于这些和影子有关的现象充满了好奇,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为了支持幼儿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继续获得关于影子的新经验,教师就在班级科探区投放了手电筒,和户外相比,提供了一个相对可控的环境来满足幼儿对影子持续的兴趣和继续探索的需要。
二、旅途的深入:玩影子游戏中的新思考
有了手电筒后,一开始,幼儿都喜欢拿着手电筒到处照,去给各种东西制造影子。可以说,他们的游戏是无目的的,但是他们常常惊喜于自己的发现,“影子到了天花板上了。”“从不同方向照,影子出现的位置不一样,这和太阳是一样的。”“手电筒把好朋友变成了巨人。”“同样的东西从不同方向照,影子是不一样的,比如水杯。”“手电筒照到身体的哪部分,那部分才会有影子。”……
其实梳理一下,不难发现:幼儿已经在操纵层面上认识到光是影子产生的条件之一,光源方向与影子出现的位置的关系,光源和物体之前的距离和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幼儿对自己游戏中产生的无意发现变成有目的的探究,我们提供了记录表,让幼儿进行光影小实验,从而进一步理解光线、物体和影子之间的简单关系。
通过实验,幼儿发现了:
发现1:影子总是出现在手电筒(光源)的另一边,也就是相反的方向。
发现2:手电筒和物体之间的距离近,物体的影子就大;手电筒和物体之间的距离远,物体的影子就小。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盒子上有洞洞,影子上却没有呢?
问题2:为什么面具的影子有眼睛,我们的影子却没有眼睛?
问题3: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影子呢?
问题4:为什么同一个杯子,手电筒从不同的地方照过去,出现的影子不一样?
……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在不断积累关于光影的经验,对于光线、物体和影子之间的一些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对影子的理解。但是仔细分析他们的问题,其实他们还是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这就涉及到影子的概念问题。那么,是否应该让幼儿围绕概念深入下去?作为教师,虽然不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准确答案,但还是可以抓住契机,通过一些活动来不断支持幼儿建构自己的关于光影的概念,针对幼儿从画影子到目前还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就像“影子为什么没有眼睛”“衣服有花纹,影子为什么没有”“盒子上有洞洞,影子为什么没有”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就涉及到影子的概念——“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是由物体遮挡光线而产生的”,如果还是重复操作,用一个物体遮住光源从而产生一个影子,幼儿是无法产生新的解释的。为了帮助幼儿尝试理解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建构和修复自己的光影概念,基于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就生成了集体活动“影子剧院”。活动目标有两个:一是根据已有的光影经验,尝试解决让动物影子变化的问题,感受光的传播;二是乐于探究,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对生活中光和影的现象继续产生探索兴趣。
三、旅程的持续:集体活动带来的新探究
在这个集体活动中主要是通过绘本“影子剧院”来呈现一个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猜测、比较、操作、讨论等方法,进一步梳理关于影子的经验,并且在故事《森林里的高个子》中,尝试通过让梅花鹿的影子变出花纹,让斑马的影子变成马,进一步感受光和影的关系。
活动中幼儿发现了可以通过工具、材料,让黑黑的影子发生一些我们想要的改变,比如:
⒈指偶上有洞,影子就有花纹。
⒉影子上的花纹其实是穿过洞的光。
⒊要让指偶影子没有花纹,就需要用不透明的材料把指偶上的洞堵起来,因为不透明的材料可以挡住手电筒的光。
⒋透明的玻璃纸不仅挡不住光,还让花纹有了颜色。
⒌合作表演影子故事其实并不简单。
……
对幼儿的发现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对光影又获得了新的经验,这是之前没有出现的。教师相信幼儿能够用自己建立的新经验对之前自己的问题或多或少地进行迁移或者运用,并形成自己的解释。活动之后,幼儿对光影现象依旧充满了兴趣。那么,怎样让集体活动中没有顺利进行的影子剧表演成功,则成为了新的探索点。
尝试一:让指偶的影子更生动。
幼儿对指偶进行了改造,指偶的影子不仅都有了花纹,有的还有了眼睛、嘴巴,这些让指偶的影子更生动有趣。
尝试二:让指偶的影子更好看。
集体活动中有的幼儿发现透明的玻璃纸可以让影子上的花纹有颜色,于是改变影子花纹的颜色成为了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只有彩色玻璃纸能让花纹变颜色吗?或许还有别的材料也可以。”
发现1:彩色玻璃珠可以,但是好像太重了,长颈鹿站不起来。
发现2:彩色的透明塑料片也能变色。
发现3:颜色太少了,在透明的塑料片上涂上水粉颜料行不行呢?经过尝试,幼儿的猜想没能成功,因为水粉涂上了颜色,塑料片就不透明了。
尝试三:让舞台背景更形象。
改造过指偶后,幼儿又萌生出了改造舞台背景的想法,他们在舞台上贴上了树、池塘、草地等,舞台变成了一个森林。
当然幼儿除了对指偶和背景进行改变,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问题,并且在操作上不断进行调整。比如:
问题1:指偶都差不多大。
因为提供的指偶除了长颈鹿比较长以外,都差不多大,故事里的小女孩是在寻找高个子,而指偶一样大,问题就出现了,他们就提出要重新制作指偶。“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能不能试着调整一下手电筒的光?”于是,幼儿想到移动指偶或者移动手电筒可以让影子变大或者变小,他们还发现稍微改变一下手电筒照指偶的角度,可以让指偶的影子变长或者变短。
问题2:同一个动物的影子出现了好几个。
动物大小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新问题又产生了,幼儿发现因为有好多手电筒照着,指偶的影子出现了不只一个,那指偶的影子数量和手电筒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幼儿进行了关于手电筒和影子数量的探究。
四、旅途的反思和感悟:你的游戏我的收获
⒈相信并不断发现儿童的力量。
相信儿童,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只让幼儿自由成长,而是在和幼儿生活和游戏的过程中,支持、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找答案,不急于求成,相信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随着自己的领悟,某一天由量变到质变。比如本次幼儿对于光影经验的建构,不可能每个幼儿都是一样的,或多或少,或真实或抽象,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幼儿都在发挥自己的力量,建构属于自己的概念。
⒉抓住契机将游戏转化为教学。
在教师放手让幼儿游戏的同时,要尝试在深度观察、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从中发现幼儿的现实需要,以及通过集体活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契机,将游戏转化成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幼儿深入地学习。
⒊善用情境激发幼儿持续探究。
具体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促使他们更加投入,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关于某一事物的长期探究活动,并且支持幼儿生成不同领域的活动。在本次“影子”之旅中,教师利用了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不断激发幼儿持续探究,幼儿获得的不仅是科学能力,还涉及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接下去,追随着幼儿的脚步,还可以通过各类情境,引导幼儿继续关于“影子”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