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收集与运用
——以小班新生适应性课程数据应用为例
2019-06-21高玉晶冯越江苏省常州市银河幼儿园
文/高玉晶 冯越 江苏省常州市银河幼儿园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越来越注重数据的重要作用。以往课程开展前,教师们也会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前期的抽样调查,但是得到的数据与课程之间似乎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联系。作为一线教师,到底该如何发挥数据的真正价值?将数据与课程建立怎样的联系?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小班开学初的新生适应性课程为例,重点就数据收集、信息择取、价值判断、精准分析的重要方法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探析数据与课程建立联系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课程背景下的数据是什么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在其《学前教育与幸福童年》一书中提出:学科取向的课程定义是不适合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定义更适合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就是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应遵循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想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儿童。
当然,了解儿童的方式有很多,除了以往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之外,还可以借用的方式是数据搜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将“数据”理解为:是课程实施、课程优化的依据;是课程判断的标准。所以,数据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罗列。
同时,数据的多元收集、信息择取、判断筛选、精准分析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基于课程背景下的数据收集方式
开学第一天的时候,小班的孩子们是这样的:校园里到处可见“哭着找妈妈”的小不点们。哭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如何尽快地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尽快地融入到幼儿园生活中来呢?于是,开学初我们就对即将入园的幼儿、家长进行全方面的数据收集,并且借助这些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展。
数据收集方式一:家长访谈
在新生入园报名时,每位教师都对自己班的孩子进行了详尽的信息记录,于是,这也就让我们了解到“家长”眼中的儿童。同时,我们对于家长的“育儿观”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数据收集方式二:教师家访
为了真正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我们借助家访的契机,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家访结束后,我们对于每个孩子的喜好、性格特点、生活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梳理,争取为后期课程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图2 小班新生家访记录表
数据收集方式三:教师观察记录
图3 第一周幼儿入园情绪情况汇总表
图4 第一周幼儿入园午餐情况汇总表
以上两种方式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有效?能否成为我们课程开展的重要依据?我们还需要走进现场,对数据进行再次“验证”。于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借助日常观察的方式,了解幼儿在情绪适应、一日生活等各个环节的适应情况。
以上三种不同方式收集到的数据有的是简易的数字,有的是“依据”描述,这也再次印证了我们之前提到的观点:数据不仅仅是数字。
有了数据之后,到底该如何发挥数据的真正作用?
三、基于课程背景下的数据与课程建立联系
要想将数据与当下的课程建立联系,将数据真正地为课程实施与开展所用,那就必须把握好数据的重要作用。
作用一:数据帮助我们记录过程
课程开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幼儿。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孩子们来说,我们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目标一:
目标二:
于是我们从发展价值和培养目标两个角度出发,将数据与课程建立联系。一方面,让我们的目标更加具象;另一方面,数据反观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在这样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我们针对收集到的数据,在课程开展方面做了如下支持:
支持一:环境上的大空间,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
开学初我们对于班级教室的空间布局进行三级调研,最终确定了《小班教室空间布局标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加凸显的是私密空间的创设。
支持二:材料上的精准投入,推动幼儿情绪的宣泄。
今年开学初,小班教室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于是再次借助观察,经过层层调研、不断优化与改进之后,我们对于小班期初游戏材料投放什么、怎么投放也有了一点收获与梳理。(见图5)
图5 小班幼儿新生适应性课程区域材料投放一览表
图6 小班幼儿集体活动类型参照一览表
在集体游戏的方式上,我们更加注重游戏化的组织形式,传统“排排坐”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本就不适合而且也不应该出现在小班幼儿的活动中。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需要建立的是“幼儿园就是我玩游戏的地方”。于是,在集体活动的开展形式上,我们较多采用的是幼儿能够接受的且他们喜欢的活动方式。(见图6)
支持三:班本化经验共享,加快幼儿的入园适应。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在开学第二周,小一班、小二班的孩子们基本上没有情绪焦虑的问题,情绪上明显好转。在香槟湖小一班,专注玩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日常生活中,班级教师更加开放、弹性地执行作息时间;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间更长了;提供的游戏更好玩了,因而班级幼儿适应的速度也就更快了。
于是,借助班本化的经验,在级组内进行共享,推动小班级组所有班级、所有幼儿的适应进程。
事实数据一:级组内两个日常环节的组织与开展情况统计
户外活动:
从第一周的最后一天开始,组内两个班级开始尝试混龄活动;第二周开始,2~3个班级分为两组尝试混龄活动;从第三周开始,级组内6个班级全部开展混龄活动。
分享交流:
从开学第二周开始,三个园区12个班级中,有7个班级开始尝试分组式的分享交流。
从第三周开始,三个园区12个班级,全部开展分组式的分享交流活动。幼儿有了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更加适应幼儿园的游戏、学习和生活。
图7 小班幼儿活动类型参照一览表
作用二:数据——课程评估的依据
有了这些跟进与支持之后,混龄后的国庆长假后第一天,小班幼儿呈现出的情况是这样的:
事实数据二:国庆长假后第一天孩子的情绪状态统计表
这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数据可以反观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作用三:数据——课程建设的(新)起点
到这里,如果你觉得适应性课程已经完成了,那么就错了,因为从第二个月开始,虽然孩子的入园情绪有了明显的好转,可是,老师接到的“投诉”却越来越多了。例如:同伴交往中,争抢玩具、动手打人的情况越来越多了(教师观察为主)。
图8 开学一个月后小班幼儿社会交往情况统计表
游戏结束后,不愿意收材料的人大有人在(教师观察为主)。
图9 开学一个月后小班幼儿活动后游戏习惯统计表
这些数据再次成为了我们课程开展的依据——我们的第二个阶段课程“我是礼貌好娃娃”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借助这样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与判断的思路,我们充分地发挥数据的这三个重要的作用,将数据与课程真正地建立联系。
四、将数据与课程建立联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数据的收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课程开展前借助调查问卷,是了解幼儿的有效手段。课程实施中,用数据记录过程。课程实施后,再次借助观察,收集数据,反观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同时,借助新的观察数据,开展新的阶段课程内容。
2.数据并不是评判幼儿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借助数据的反馈,教师可以再来反观课程实施质量以及后期的改进措施。
例如,数据中所呈现的那一小部分还是有入园情绪的、不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的幼儿我们又该如何支持?大部分已经做到的幼儿,在科学探究、游戏中的学习品质等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推动?分享交流都在开展,那么小班的分享交流又该如何引导,才能够丰富,让幼儿成为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的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助数据来做的研究。
3.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反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正如图中所描述的那样:数据来源于教师的观察、家长的反馈、对重点信息的收集、幼儿表征、作品分析、视频图片等。
数据的收集要指向教师自身的观察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要。择取的方式有:班组判断、家长共议、级组共讨、全园汇报等。
信息择取的标准是:一是数据符合当下幼儿发展的需要。二是数据客观有效,能够反映问题。三是数据能够佐证后期的效果。
同时借助相关理论、回归《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进行精准分析,真正地发挥数据的价值与作用。
真正适合幼儿的、能够增进幼儿经验的,并且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幸福的课程就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幼儿园课程。在这里,我们要让幼儿的生命规律得到遵循,生活活力得到彰显,生命高度得到生长,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变观念,思考儿童立场。同时,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借助观察,让数据看到见;借助分析,让数据有生命;借助支持,让数据有意义。让我们为幼儿的幸福童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