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2019-06-21徐晓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3期
关键词:时则房性早搏阵发性

徐晓雪

(常熟市中医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也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危害是心室率不规则和快心室率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血栓栓塞并发症。注重房颤患者的筛查,在并发症出现之前早期诊断房颤比预防更为重要[1]。而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后可引起心房肌的电学、解剖学及组织学重构,使心房颤动易于维持和再发,最终导致永久性心房颤动。因此,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机制,有助于心房颤动在较早阶段的预防及治疗。文章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机制进行探究,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2018年在心内科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并检测出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78例,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30~90岁,平均68岁。所选病例在24小时记录过程中至少有1阵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且能清楚记录到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起始及终止,并对于干扰较大或对起始和终止记录不完整的阵次予以排除。

1.2 方法及判定标准

1.2.1 方法 采用深圳博英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I 9800和BI 6812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工站记录器对78例患者进行24小时不间断记录,分析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的心律失常特点、发作前最后三个心房周期及发作的昼夜节律。

1.2.2 判定标准 ①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0.12s。同时通过II、III、aVF、aVL、V1导联P′波形态判定房性早搏起源部位:aVL导联P′波直立,V1导联P′波倒置或双向时则起源于右心房;aVL导联P′波倒置或双向,V1导联P′波直立时则起源于左心房;II、III、aVF导联P′波直立时则起源于心房上部;II、III、aVF导联P′波倒置时则起源于心房下部;不符合之前条件的则不能定位。②房性早搏P′ON T现象:P′波落在上一次心搏T波的波峰上,即为P′ON T现象。③房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早搏。④心房扑动:心房波为形态、方向、振幅和间距一致的扑动波,波间无等电位线。⑤心动过缓:心室率<50次/分。⑥骤然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无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动过缓等心电图改变而突然发生。⑦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最后三个心房周期,P-P较前平均P-P间期缩短或延长25%,则定义为短周期或长周期。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昼夜节律:将一天分为24个时段,统计每个时段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比较

78例患者共记录阵发性心房颤动1236次,1084次由房性早搏触发,占87.70%;31次由房性心动过速触发,占2.51%;17次由心房扑动触发,占1.38%;97次由心动过缓触发,占7.85%;7次为骤然发生,占0.57%。由房性早搏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最多(P<0.01),与其他触发因素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2.2 房性早搏的起源部位比较

右心房上部11次,占1.00%;右心房下部9次,占0.83%;左心房上部969次,占89.39%;左心房下部37次,占3.41%;不能定位58次,占5.35%。房性早搏主要起源于左心房上部(P<0.01),与其他部位起源的房性早搏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2.3 P′ON T现象

由房性早搏所触发的108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中,有976次合并P′ON T现象,占90.04%;108次未合并P′ON T现象,占9.96%。房性早搏合并P′ON T现象者占绝大多数(P<0.01),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2.4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最后三个心房周期

短-长-短周期364次,占29.45%;长-长-短周期100次,占8.09%;正常-正常-短周期610次,占49.35%;长-正常-短周期138次,占11.17%;正常-正常-正常周期8次,占0.65%;短-正常-短周期10次,占0.81%;短-长-正常周期1次,占0.08%;短-正常-正常周期3次,占0.24%;长-正常-正常周期1次,占0.08%;正常-长-短周期1次,占0.08%。综上大体可分为长-短周期和正常-短周期,各占37.62%和61.33%,且正常-短周期占多数(P<0.01),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2.5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昼夜节律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次数在2、8、10、18时段明显增加,在13、20时段明显降低。

3 讨论

心房颤动的触发及维持可能与心房纤维化、肌袖、神经节等多个方面相关联[2]。本研究发现,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因素主要为房性早搏,与王霞等[3]的研究基本一致。并且绝大部分的房性早搏起源于左心房上部,可能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的大小及储存功能、管道功能、辅泵功能发生改变[4]造成左心房重构及功能受损相关[5]。也有研究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触发性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缩短[6],与本研究显示触发性房性早搏合并P′ON T现象者占大多数相符。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的心房周期可大体分为长-短周期和正常-短周期,其各占37.62%和61.33%,且正常-短周期占多数(P<0.01),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说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前周期长短并非触发的必要因素。

目前认为心房肌受自主神经张力的影响,当迷走神经占优势时,心房肌不应期缩短、离散度增大,触发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多发生于晚餐后和午夜入睡时;当交感神经占优势时,心房肌兴奋性增高,引起触发激动,引发交感神经性心房颤动,多发生于白天。焦华琛等[7]发现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基本所有病例均有交感神经张力和迷走神经张力明显增高,并且两者的平衡与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起重要作用。张芸芸等[8]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自主神经失衡,且以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为主。本研究显示2、18时段内阵发性心房颤动次数比较频繁,时段符合晚餐后和午夜入睡时,提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相关;8、10时段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明显增多,可能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相关。

综上所述,房性早搏为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心电因素,绝大部分的触发性房性早搏起源于左心房上部且合并P′ON T现象。自主神经失衡对触发可能起协同作用,而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前周期长短并非触发的必要因素。故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可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时则房性早搏阵发性
SmartPatch与动态心电图对房颤的诊断价值分析
键盘裤
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分析
也谈数列求和之策略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One Shake调料瓶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冠心病高血压及无基础心血管病患者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