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研究

2019-06-20黄侦利

教育界·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

黄侦利

【摘要】鉴于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在农村小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帮助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让农村小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素质教育

一、引言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较比城市同龄人稍逊,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对他们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通力协作与配合,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另外,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专业的教学方式和问题解决方式对小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在重视学生兴趣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形成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如今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探究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策略,是当前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的成长、教师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尽管这些年我国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有所改善,但相比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小学生生长在条件、环境相对落后的农村中,从小就受到周边不良因素的影响,继而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1]。等到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后,这种不良习惯又会带到学校课堂中,对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学生的成长形成不良影响。

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卫生习惯不好,经常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小学生一年四季都是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其次,纪律观念不强,导致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要拿出一定时间维持纪律,特别是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会影响一大片,继而给课堂秩序的维持带来难度。

再次,语言习惯不好,特别是在两个学生闹矛盾时,往往是满口污言秽语,这种现象甚至在小学生写的作文中都有体现。

最后,内心太过脆弱,小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容易自卑,往往会对上课情绪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重要作用

农村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民族的未来。如今我国非常重视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已经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所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果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不好,那么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课堂秩序,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下降,使学生的素养形成受限。反之,如果学生拥有了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那么就可以更好地配合教师教学,从而使学习更加轻松、自然,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由此可见,对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课堂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为日后的成长和进步做好铺垫。

(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健康的身心是学生更好学习的重要保障[2]。如果一个学生一年四季都在脏、乱、差的学习环境中成长,那么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产生影响。例如,看到班上其他学生乱扔垃圾,那么小学生就会模仿,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再如,听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喊大叫却没有得到阻止,那么小学生也会跟着起哄。所以,如果重视并开始进行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会产生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意识

潜意识能实现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但潜意识受个体内部情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潜意识被激发和调动,那么他将会在某些方面取得更明显的进步。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后,就要让小学生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学习上,促进小学生潜意识的激发和调动,帮助他们取得更快的进步,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通常表现得比较稳定,会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轻松应对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便得到了实现,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更认真地学习。

四、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主要措施

小学生坏习惯的形成无需很久,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坚持,并且需要借助外界力量的辅助,如教师的鼓励和家长的监督等。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一)发挥榜样的作用给小学生做良好示范

模范、榜樣往往具有巨大的表率作用,小学生对模范、榜样的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3]。教师是小学生的榜样,应该为小学生的成长树立表率。所以,教师要让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就必须以身示范。小学生不仅模仿能力非常强,而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处于主导地位,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当然,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正面的、积极的榜样人物,教师不能拘泥于自身的示范作用,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总之,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给农村小学生做良好的示范,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二)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表现得比较稳定,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练习得到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行为,例如早上起床要刷牙,下雨要带伞等。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尽管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心灵很单纯。如果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可能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养成教育。如果仅仅是利用僵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那么这种教条式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对养成教育完全失去兴趣,甚至走向性格极端。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农村小学生播放一些动画故事,如“曾子杀猪”“闻鸡起舞”“孔融让梨”等,让他们在充满趣味的动画画面中体会良好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小学生就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以这些价值观进一步促进习惯的养成和巩固,为农村小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学校是学习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素养的重要地方,所以学校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在不断细化的基础上,保证目标的合理性。如果目标太高,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则起不到激发作用。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还比较感性,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见识面有限,对事物的认知更趋于感性,有些事情更依赖于教师直接告知或家长直接要求,极少有自己的主动意识和行为在其中。等他们长到一定年龄后,随着理性思维的形成,他们的思维也会逐渐变得更加成熟,看待问题也将更加全面。所以,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这样才会使培养的过程更加有效。

(四)家长和教师要对小学生多鼓励,少责怪

每个小学生都是一块金子,不管在何种环境中,这块金子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所以,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小学生的闪光点,对小学生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怪。从以往的教育情况来看,对小学生施以严厉斥责尽管是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改正缺点,但往往会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遭受伤害。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他们所面对的教師主要来自农村,而这部分教师多以传统教学法为主,一心只求成绩提升,从而忽略了小学生的身心素养发展。另外,他们所面对的家长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其教育方式以严厉管教为主,进一步打击了小学生的心灵。事实上,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管出来的[4]。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小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时刻在进步。这样一来,农村小学生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有利于良好课堂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生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养成了很多不良课堂行为习惯,导致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还应该和家长一道共同为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努力,如教师给小学生做良好示范,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家长和教师要对小学生多鼓励,少责怪等。当然,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方法非常多,但由于该领域尚处于研究阶段,本文对此研究暂至于此,还有待于日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新丽.习惯养成,任重而道远——农村小学生课堂习惯的培养策略[J].江西教育,2013(15).

[2]田永态.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促农村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07):121.

[3]李先竹,胡少林.科研兴德 用心育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总结[J].中国德育, 2005(09):59-60.

[4]王新福,杨艳飞.重研究,重实践,取实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心得[J].读与写, 2014(01).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