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金隄的“等效”翻译看沙博理《林家铺子》英译本

2019-06-20刘玉秀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接受者

刘玉秀

摘  要:等效翻译强调的是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这三个概念。本文打算从这三个概念出发,探讨《林家铺子》的英译文是否达到了金隄“等效”概念。

关键词:等效;接受者;对等;沙博理;《林家铺子》

作者簡介:刘玉秀(1994.12-),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枣庄市,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2

引言:

本文以金隄的“等效”翻译为视角,对沙博理《林家铺子》英译本进行翻译评论。《林家铺子》是著名作家茅盾代表作之一。等效翻译由中国著名翻译家、理论家金隄提出,是金隄在翻译《尤利西斯》时所追求的目标。金隄重视原著,强调原作的艺术价值。他的译文想要达到和原文一样的效果。

1.等效翻译的三个概念

金隄提出的等效翻译包括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

1.1接受者概念

等效原则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接受者。接受者是信息传递的终点:信息只有来源而没有对象,传递就无法完成。(金隄 1998:24)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乙语言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因此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效果相同,这是由翻译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要求。(金隄 1998:24)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接受者的接受性。

在等效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是要让目标语读者接收到和源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接受者在翻译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接受者概念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对接受者有所了解。

1.2效果概念

金隄在其《等效翻译探索》中写道,“我的目的是尽可能忠实、尽可能全面地在中文中重视原著的艺术,要使中文读者获得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所获得的效果。”(金隄1998:179)我们这里的“效果”,只包括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即接受者的感受)。(金隄1998:18)金隄想让接受者产生和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

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产生完全相同的效果,这只是一个理想中的状态。译者没有办法做到让每个译文读者都产生像原文读者一样的效果。译者只能尽可能地接近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1.3对等概念

翻译的对等问题是翻译界长久不衰的话题。金隄指出,翻译中需要的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不是机械地综合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等方面的对等,而是依靠艺术的眼光和文化语言素养,全面细微地考虑各方面因素。效果上的对等,就是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对等关系。(金隄1998:22)等效中的“等”字,表示的是语言学中的“对等”概念,有别于“同一”。对等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要求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而是争取达到可能范围内最接近原著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金隄1998:44)因此,金隄对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他的“效果”概念。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译文和原文之间存在差异。翻译理所应当应该是在差异中寻求对等。

2.等效翻译在《林家铺子》中的运用

等效翻译在《林家铺子》里的运用淋漓尽致。原文的效果就是想再现当时的社会现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的是展现小说中所描写的内容。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沙博理在进行翻译时充分运用了等效翻译思想。

2.1接受者概念的运用

译者在动笔之前,会考虑到译文读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金隄认为译者的任务是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原文读者对于原文的感受。因为接受者和原文读者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原文读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或许对于译文读者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译者的一个任务就是要了解目标语读者。

沙博理的译作接受者是英语读者。沙博理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生活了三十二年。所以,他谙知英语读者的思维方式。接受者的文化身份和中国人大相径庭。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考虑到接受者的文化身份。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很难保证让他们产生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效果。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为了达到译者想要传达的效果,就要采取一定的翻译方法。下面就来分析沙博理所采用的翻译方法。

2.1.1省译

省译指的是省略原文中的一部分内容。省译是译者有意为之。译者选择省译的翻译方法,为的是降低目标语读者接受的难度。翻译在目标语读者接受之时才算完成。

例一: 关帝庙前那空场上,照例来了跑江湖赶新年生意的摊贩和变把戏的杂耍。

The big temple courtyard, as was the custom, was crowded with the stalls of itinerant peddlers and the paraphernalia of acrobats and jugglers.

读到“关帝庙”,原文读者可能会想到它的外观,再想到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对于译语受众来说,他们并不了解关帝庙背后的文化内涵。原文中的关帝庙对于小说的故事性来说,无足轻重。译者出于对目标语读者接受性的考虑,译者没有把关帝翻译出来,并不影响目标语读者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例二:刚才鄙东吩咐过……尊处原欠五百……何必客气!宝号里这几天来的生意比众不同,区区六百块钱,还为难么?

Our employer has given us instruction ... Your shop originally owed us five hundred ... why be so modest! The last few days your business hasnt been like the others! Whats so difficult about paying a mere six hundred dollars?

原文的“鄙东”是个谦称,“尊处”、“宝号”则表示对对方店铺的尊敬。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体,主张人人平等。一般没有谦称语和尊敬语言。因此,沙博理删去了原文中的“鄙”、“尊”,只用了“our employer” 和“your shop”。

2.1.2意譯

意译指的是翻译出原文的意义。

例一:初四那天晚上,林先生勉强筹措了三块钱,办一席酒请铺子里的“相好”吃照例的“五路酒”,商量明天开市的办法。

On the evening of the fourth, Mr. Lin, who had with some difficulty managed to raise three dollars, gave the usual spread for his employees at which they all discussed the strategy for the tomorrows re-opening of business.

“相好”是方言,本意指的是“亲密的朋友”;在原文中指“店里的伙计”。 “相好”翻译成了“his employees”,正合原文想要表达的意义。“五路酒”是为“五路神”准备的。传说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神仙负责商业的兴荣。人们通过喝“五路酒”,希望能带来财富和好运。“五路酒”则被简单地译成了“the usual spread”。

例二:那只有用剜肉补疮的方法品名放盘卖贱货。

He would have to take drastic measures and cut prices heavily.

“剜肉补疮”本意是挖下身上的好肉来补伤口。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成语“剜肉补疮”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容易能想到在此语境下的真正意义,若是用直译的方法,外国读者可能会摸不着头脑。因此,沙博理翻译出了其中的意义,达到和原文一样的效果。

2.1.3 直译

直译就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译。

例: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拿起那两张庄票和四百元钞票捧到上海客人跟前……

At last he signed, and as though cutting off a piece of his living flesh, placed the two bank drafts and four hundred dollars in cash before the man from Shanghai.

上海客人来要债,“割肉似的”表示林先生很舍不得把钱还给他,林先生要忍受的痛苦就像从身上割掉一块肉。沙博理直译“割肉”。对外国读者来说从身上割掉一块肉,想想都觉着疼。直译既能传达原文的形式,又能传达原文的意义。

2.2对等概念的运用:

对等绝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对等。金隄先生所说的对等,就是要灵活变通词句。对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等效。

例一: 近年他虽然万分拮据,面子上可还遮得过。

译文:Although he had been having a hard time the past few years, he had been able to keep up a front.

例二:难道他不给卜局长面子?

Surely he wouldnt go against Commissioner Pu?

对于“面子”一词的翻译,不同的语境,译者沙博理作了不同的处理。通过上下文,第一个例子中的“面子”与林家铺子的生意有关。虽然林家铺子的生意不景气,但至少还能维持下去。沙博理将其翻译为“front”。在这个语境下,“front”的意思是“店铺的门面”。第二个例子是商会长与寿命生的对话,商会长说党部的黑麻子不肯放林先生出来,违背卜局长的意愿,不给卜局长面子。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传达原文的意义。

我们能够从这两个例子看出,译者是达到了语境上的对等。同一个词语的表达放在不同的语境下,要有不同的译文。这也切合了金隄先生所说的“我们在翻译中讲究对等,就是要灵活变动词句”(金隄1998:81)。对等概念的运用,也进一步能说明达到效果上的一致。虽然译文和原文有一定差别,但是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

2.3效果概念运用

洪捷和沙博理先生的访谈录中,沙博理说道他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人知道当时中国的政治情况,中国人的感情和中国的历史。(洪捷2012:63)《林家铺子》很好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所以,沙博理在The Shop of the Lin Family想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是译语读者了解当时中国发生的事情。沙博理考虑到“接受者”与“对等”,就是为了达到“效果”的一致。通过以上的例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接受者和原文读者能获得基本相同的信息,这也就是达到了金隄先生所说的“等效”。

结语:

“等效翻译”可以对沙博理《林家铺子》译文作出解释。从沙博理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对等”、“接受者”与“效果”。为了译文达到和原文一样的效果,沙博理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很复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考量。沙博理了解目标语读者。其译文是想让外国读者了解当时的中国。为了让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一样的效果,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变通。

参考文献:

[1]洪捷.五十年心血译中国——翻译大家沙博理先生访谈录,中国翻译[J].2012年第四期.

[2]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矛盾,林家铺子,沙博理译[M].外文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接受者
析《暗恋桃花源》经典生成的必然性
专题训练:完形填空
受众在电影传播中的角色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
接受美学对歌曲演唱教学的启发
“知音”与“粉丝”:古今接受者之比较
通向主体性审美救赎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