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之路

2019-06-20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株洲市株洲

湖南省株洲市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因工业而兴,也因工业而困,长期沿袭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型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严重污染,“天上灰蒙蒙,地下满地尘”这曾是很多人对株洲这座工业重镇的初始印象,烟囱林立,光城区就有烟囱500多根,酸雨频率高达79%,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戴上“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市民反映强烈。

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株洲市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和就地技术改造,虽取得一些成效,但并未遏制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示:“要以长株潭试验区为龙头,抓好以湘江流域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以大城市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以畜禽及渔业养殖为重点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完善节能减排体制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谱写建设美丽中国湖南新篇章”,为长株潭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推进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按下了“快捷键”。株洲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下,深化“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认真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下定决心、凝聚合力对湘江流域最大的环境敏感区和最大的难点堵点区域—清水塘老工业区进行整体关停转型,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

2018年12月30日,随着中国五矿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冶”)在清水塘地区的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冶炼炉—基夫赛特炉正式熄火关停,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彻底斬断了污染源头,完成了老工业城市转型的扛鼎之作。株洲完成了一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退出”,把清水塘恢复成了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再来描绘崭新的未来,为清水塘重新正名,为株洲城市形象重新定位。2018年,株洲市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株洲市交了一份符合总书记期待和要求的满意答卷。

一、“脱胎”:壮士断腕实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老工业区、重污染区—这是株洲清水塘曾经的两个“身份”。这片15.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261家重化工业企业,其中不乏株冶、中盐株化这样的大型央企,年产值300多亿元,累计上缴近500亿元税收,创造了160多项全国第一。光鲜的背后,是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这里的“三废”排放量曾一度占全市的2/3,是株洲市最大的污染源和湘江流域最大的“环境敏感区”。

进入新时代,清水塘老工业区虽曾肩负荣光,却处境尴尬。在不改变现状条件下推动绿色转型,成效不大,但短期内仍保有一定财政收入;整体搬迁虽能“刮骨疗毒”,但成本很大,短期内财政损失。何去何从?成为了株洲市建设“两型”社会,推进高质量发展无法绕过去的“坎”。面对选择难题,决策却未陷入困境。对粗放发展模式有切肤之痛的株洲市用行动给出答案—搬迁改造、淘汰落后、生态优先、绿色转型。

从2014年起,株洲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创新手段治沉疴,探索出了一条“土地收储+搬迁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新路子。截至2018年底,区域内所有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职工成功安置,创造了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株洲样本”。

清水塘地区搬迁改造是整个株洲市走“两型”之路,绿色转型的硬骨头,也是考验株洲市委市政府是否真正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硬骨头。作为清水塘地区生产规模、占地面积最大的五矿株冶,其关停搬迁是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重头戏,事关整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成败。五矿株冶集团,其前身为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株洲冶炼厂,是我国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也是占地面积最大、污染较大的企业。株冶占地总面积2000多亩,拥有职工6000多人,年营业收入130多亿元,年铅锌金属产量65万吨,带动相关就业10万人,对地方GDP累计贡献达到1050亿元以上,“三废”排放量占清水塘地区的3/5。“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

株洲市义无反顾地决定关停搬迁株冶,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企业怎么搬”这些问题,清水塘搬迁改造绕不开、躲不过、也拖不起—这是一副重担,更是一块硬骨头。钱的筹集分为3个渠道,一是国家财政对环境治理、工业区搬迁的相关支持;二是用活金融政策,例如,政策性银行贷款、世行贷款等;三是立足于经营清水塘地区,创新土地资产处置模式,按每亩80万元的标准收储关停企业土地,按照企业关停搬迁时间节点给予10—15万元/亩的奖补,既调动企业关停搬迁的积极性,又合理控制土地成本,“用时间换空间”。株冶的搬迁,走的正是“经营”路线,收储2000多亩土地,以此为抵押,从银行融资,以解搬迁补偿款难题。人的安置,一部分跟随原有产业走,一部分提前退休,还有一部分人须跟着清水塘后续产业走,即“政策安置一批、转移就业一批、转型就业一批、移交管理一批”。企业的搬迁,通过就近安排进园区、支持搬迁到外地、鼓励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等,引导区域内企业转移转型发展。株冶在清水塘老工业区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一个绿色智能化的大型有色冶炼基地在衡阳水口山崛起。刚刚投料生产的株冶锌项目,引进了1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拥有4个世界或国内第一核心技术。基地全部建成后,铅锌冶炼产能将缩减一半,年营业收入增加3倍,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二氧化硫削减18倍,重金属削减1.5倍。株冶既减掉了落后产能,更加出了新工艺、新产品,成为株洲市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清水塘老工业区光搬迁企业还不够,污染了的环境还需治理,脆弱的生态还需修复,腾退的土地上还需开发建设新城。环境治理的难点和重点是霞湾港,这一清水塘老工业区工业废水流向湘江的主要通道,是湖南省最大的排污口。几十年间,饱含镉、铅、汞、砷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都集中在这里排放,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惊人。因为这些工业污水都会随着排放主体不同,经常出现不同的颜色,所以人们把霞湾港叫做“五彩河”。全长4.06公里的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需投入2亿多元,每公里治理投入达5000多万元,相当于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公路的造价。为此,株洲市在治理霞湾港上试水,探索创新“重金属土壤修复+土地流转”的治理模式,一方面,科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行债券、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治理企业,利用企业资金和技术治理污染,让参与方从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取回报,霞湾港2个多亿元的治理资金一下就有了保证。自此以后,株洲市的污染治理项目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共筹集污染治理资金200多亿元。通过实施排污口整治、港水截留清淤、底泥处置、施工废水处理及河堤生态修复,霞湾港变成了清澈的水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霞湾港又回来了。自2016年以来,湘江霞湾段水质已经从2011年的国家Ⅲ类标准提升到国家Ⅱ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氨氮、镉、汞,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98.4%、130.8%、50%,成为国内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成功典范。与此同时,株洲市将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第三方治理模式也运用到新城建设中,由株洲市市级平台公司城发集团与株洲循环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清水塘新城投资集团,吸引清华启迪控股、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等战略合作伙伴,以PPP模式,按照全面退出重化工、替代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思路正在大力推进新城建设。

二、“换骨”:破旧立新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

断腕阵痛之后,还得谋求新生。为避免因旧动能腾退而出现产业空地、就业流失的问题,株洲迫切需要拓展新动能。“北郑州,南株洲”,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拥有“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車制造基地”三大标志性名片,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辆电动机车、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等223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集火车动力、飞机动力、汽车动力于一身,产业带动和辐射效应巨大。为此,株洲市强化拓展自身三大动力优势,集聚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资源,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由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等构成的“3+5+2”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株洲转换新旧动能坚定的回答。

确定转型发展方向后,享有“动力之都”美誉的株洲不能仅仅坐享原有辉煌与荣耀,而要将其打造成推动经济发展和拉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新动力。对此,株洲市以推进协同创新培育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创新,企业是主战场,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株洲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通过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全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了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15所高校的共建模式。为引导企业创新,每年安排58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最高200万元的引导资金。

IGBT芯片是能源变换与传输的核心器件,被称为中国高铁“心脏”,这项技术一直被德国和日本把控,特别是在高级IGBT器件上,以前更没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在IGBT技术面前的缺位,等于将掌控高铁心脏心率的命脉交给了别人。面对这种情况,中车株洲所下定决心要实现IGBT技术和产业的突破,为支持企业创新,株洲从市级财政中拿出15亿元专门用于支持IGBT技术的研发。2014年6月,中车株洲所(以下简称“中株所”)国内首条8英寸IGBT芯片线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在电能芯领域已打破了国外30多年的技术垄断,从一无所有到无出其右,中株所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这只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个案,这样的企业创新行为近年来在株洲不断涌现。

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直接的效果就是创新成果的涌现。世界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成功投入运行,全球首条智能轨道示范线正式运行,全球首个生物医药多肽库、世界最大尺寸超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株洲问世,“复兴号”高铁、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无不闪耀着株洲元素。截至2018年底,市技术创新平台达到308家,其中国家级33家,省级149家,研究开发投入(R&D)比重达到2.6%。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动能发展的重要支撑。株洲在加快发展动力产业的同时,聚焦15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条,实施链长责任制,绘制产业链条全景图,明确强链、补链、延链重点环节,精心培育与动力产业高度配套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与食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群。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湖南微软创新中心、中国移动(湖南株洲)数据中心、中航动力航空零部件制造、“两机”专项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聚集50多家上下游企业,为株洲迅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未来先机,原来的4个传统支柱产业有3个已被新兴产业取代。

让沉睡的传统优势产业重新焕发活力,是株洲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开出的又一剂良方。株洲硬质合金、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在不断做强动力产业和培育新经济的同时,不忘引导硬质合金、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技改扩能、转型发展,使其进一步走向“高端”、强化“特色”。株洲醴陵陶瓷产业绵延千年,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是世界釉下五彩、世界电瓷发源地。为促进陶瓷产业升级发展,株洲探索出了一条“标准引领+会展经济+清洁改造”的陶瓷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制定了全国首个釉下五彩标准,建成标准化泥釉模配制中心,填补了国内泥、釉、模三大陶瓷原料标准化生产空白,生产效率提高了6—7倍,三废排放几乎为零。如今,醴陵陶瓷产品中,不仅日用及艺术彩瓷依然占领全球市场1/10的份额,电瓷绝缘子及军工陶瓷新材料等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基本建成一条集陶瓷材料、制造、机械、颜料、商务五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醴陵陶瓷成为株洲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样本。目前,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已经成为世界行业两强之一;醴陵陶瓷产业年产值逾700亿元,电瓷产量占全球的1/3;芦淞服饰市场成为中南地区最大服饰产业基地,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要换思路、换方向,政府部门更要解放思想,实现职能脱胎换骨嬗变。株洲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发展掣肘、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群众事无小事。株洲坚持“办好群众眼中一件事”,大力简化审批流程、推进网上审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50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最多70个工作日,实现了开办企业“三天即办结”、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新购房子“交房即交证”,九成以上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同时,株洲下决心转变招商理念,以“高门槛”选商代替“一揽子”招商,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项目作为招商首选,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两高一资”项目坚决说“不”。近年来,一口气将不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近30个招商大项目拒之门外。一舍一得之间,舍弃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隐患,换来的是工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轻装上阵”。

动能及时转换,发展稳步向前。当人们还在因大批企业关停为株洲发展捏把汗时,株洲却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稳增长、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工作成效突出,连续第四次获国务院通报表彰,入选“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创新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多项评估均入围全国百强。事非经过不知难,得之点滴却艰辛。“一边开刀,一边跟别人以差不多的速度在跑”。产业转型静悄悄,发展质量却已攀上高水平。就在这看似不经意间,株洲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为主,平稳地转到以中国动力谷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生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株洲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伤筋动骨换来了脱胎换骨,转型升级带来了勃勃生机,迈上了一条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更优化、新动能更强劲、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清水塘成为株洲市现代工业的起點,也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点,更是株洲市工业过去和未来的连接点。新城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位于清水塘的株洲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已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湿地公园建设已基本完成。株洲市还计划在清水塘原址修建一座工业遗产博物馆,向来往人们静静诉说清水塘的前世今生—从“清”到“不清”,再从“不清”到“清”。

2013年以来的绿色发展实践,使株洲市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地变绿了。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8天,比2013年增加近2个半月,优良率达78.9%,居长株潭地区第一。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5.3%,比2013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废水实现100%达标排放;湘江水质从国家III类标准提升到II类。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95%,所辖5个县市均为国家级或省级卫生县城。

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8∶60∶32调整为7.1∶43.7∶49.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55%,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中有阵痛,但没有出现动荡,反而实现逆风向阳,去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二,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生活方式变低碳了。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867元、19889元,分别比2013年提高了49%、54%。《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8》显示:株洲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48位。茶陵、炎陵两个国贫县宣布脱贫摘帽,全市1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株洲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整体脱贫、同步全面小康,正式告别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在株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民低碳出行比例占城市交通的60%以上,社会公众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17年已达87.53%,两型成为了一种行为理念、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文化自觉、一种生活习惯。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供稿)

猜你喜欢

株洲市株洲
株洲为何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攸县学子摘冠航天知识竞赛
湖南攸县煤矿事故确认18人遇难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株洲市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发展研究
基于第三方平台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株洲推行PPP投融资模式的思路
童心画廊
湖南省株洲市道教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