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抢救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2019-06-20宋洪亮
宋洪亮
(朝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 朝阳 1220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的慢性终身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发病后患者将终身用药控制血糖稳定,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并发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diabetic hyperosmolar nonketotic coma,DHNC)从而危及其生命安全。本文将选取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2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临床正确救治方法及应用效果,为提高患者救治效果、降低病死率提供可靠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中男5例、女7例,年龄37~89岁、平均(62.13±2.17)岁,糖尿病病程2~23年、平均(10.23±0.68)年。
1.2 方法
1.2.1 抢救方法:对12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记录其抢救方法及治疗效果。具体抢救方法如下:①补液:利用静脉、鼻饲双通道补液,根据基础生命值(血钠、血浆渗透压等)及相应公式[病前体质量(kg)×0.25×0.6×1000]计算获得每日补液量,鼻饲(应用前需确认患者未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每日给予总补液量40%温开水(38~39 ℃)、速度每小时50~200 mL,若条件允许可选择24 h微量泵注(速度每小时80~100 mL)有利于避免胃潴留、胃反流等异常情况,补液原则为接诊后前2 h给予1000~2000 mL、前4 h补充计算量1/3、其余需于24 h内补足,当血糖检测值下降至13.9 mmol/L时可提供流质食物鼻饲(每间隔4~6 h进食1次);②降糖:胰岛素经静脉泵注途径给药,初始胰岛素剂量每小时0.1 U/kg,之后根据患者动态血糖水平及时对胰岛素用量予以调整,控制血糖下降速度在每小时3.3~5.6 mmol/L为宜,当血糖下降至16.7 mmol/L时应停止泵注胰岛素,提供葡萄糖胰岛素液[G(葡萄糖)∶I(胰岛素)=(2~4)∶1],待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意识清醒后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给药;③其他对症治疗:pH低于7.1者提示发生严重酸中毒需予以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抗菌药物控制或预防感染,根据血钾检测值、肾功能、尿量等指标判断钾离子补充量,积极预防或治疗心肾衰竭、心律失常、脑水肿等并发症。
1.2.2 观察指标:记录12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尿素氮、血浆渗透压等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抢救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12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尿素氮、血浆渗透压等指标均属于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χ2),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2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接受上述抢救措施后,其中9例抢救成功并转入普通病房接受后续常规治疗,1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死亡,抢救成功率75.00%。抢救成功的9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空腹血糖、尿素氮、血浆渗透压均较之前显著降低,数据对比P<0.05,见表1。
表1 9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9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s)
注:*治疗前与之对比P<0.05
时间 例数 血糖(mmol/L) 尿素氮(mmol/L)血浆渗透压(mmol/L)治疗前 9 35.46±3.38 22.16±4.51 332.55±20.64治疗后 9 10.44±1.14* 8.96±1.95* 298.73±10.86*
3 讨 论
研究表明[1],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约40%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发病后患者将表现出高血糖、血浆渗透压上升、脱水、无明显酮症酸中毒等特征,多数患者将伴发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此病以老年糖尿病患者更为常见。
相关资料研究显示,虽然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因此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均可影响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救治效果,但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仍为及时诊断、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等[2]。临床救治此类患者的主要原则包括纠正高渗状态、降低血糖、预防或控制感染等,而现阶段针对高渗状态的纠正措施仍具有一定争议。研究表明[1],静脉途径补液是以往临床常用的传统补液途径,也是用于纠正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高渗状态的主要方法,但已有资料证实大量、快速补液并不能够提高此病抢救效果,反而可能因加重机体肾脏、心脏负担从而引发脑水肿,此外低渗液体大量输注后将使患者存在较高的溶血发生率,因此现阶段推荐静脉、胃管联合补液形式可获得更优的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抢救效果[1]。
降糖是抢救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的重中之重,既往临床首选胰岛素短时多次皮下注射给药形式,此法降糖迅速有效,但具有较高的低血糖发生率,因此并不利于临床获得较优抢救安全性,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胰岛素泵因其平稳降糖、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临床用于抢救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的首选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表明[1],经胰岛素泵给予胰岛素时,该途径可通过仪器模拟机体正常生理胰岛素分泌特点,在确保每日所需胰岛素总剂量的情况下使血糖平稳下降,对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提高临床安全性均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可知,其抢救成功率高达75.00%,抢救后空腹血糖、尿素氮、血浆渗透压均较之前显著降低,此结论与褚英慧[2]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相关特征,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给予各项检查措施确诊病情,根据患者病情提供胰岛素泵降糖、静脉联合胃管补液及其他对症治疗措施,有利于提高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抢救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