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6-20祝仁梽
祝仁梽
(贵州金沙县中医院,贵州 毕节 551800)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医中有将其称作中风。脑卒中的发生与人体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而不能正常的流入大脑,继而引起脑组织损伤,从临床医学角度来看,脑卒中主要以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为主[1]。借此,笔者主要从头皮针疗法的角度对脑卒中偏瘫进行研究与分析,报道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急性研究与分析,在经过临床确诊和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以计算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观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头皮针疗法治疗。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8.2±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以Bobath方法(关节松动术、平衡和转移训练日常生活嫩公里训练等)为主。对照组以常规治疗+康复训练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头皮针疗法:选用《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相关治疗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在额区(额中线、额旁1、2、3线)、顶区(顶中线、顶旁1、2线、顶颞前、后斜线)、颞区(颞前线、颞后线)和枕区(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的基础上选取23例患者的不同的穴位,如太阳穴、百会穴、神庭穴、印堂穴。刺针取穴与23例患者各自的头皮保持30°刺入穴位。
1.3 观察指标
FMA=(运功功能评价),MBI=Barht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根据研究结果来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MA、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FMA、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FMA 30.23±11.50 58.45±14.47# 29.45±11.22 42.15±14.75 MBI 31.10±10.44 65.45±16.77# 29.22±13.27 52.41±15.3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2.50±7.23 7.34±2.64# 21.45±7.88 10.23±4.75指标 观察组
3 讨 论
由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症状就叫做脑卒中,它有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于出血性脑卒中,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根据我国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疾病死因调查来看,脑卒中的死亡率已经超过恶性肿瘤,成为我国第一致死病因。它的临床特征主要以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为主。
在中医理论中,头皮针的刺激部位主要额区、顶区、颞区和枕区为主。头皮针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疾病、疼痛和感觉异常、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等。在神经学理论中,头皮针针刺可深达骨膜,骨膜组织属于压力感受器,对压力较为敏感,当针刺达到骨膜后,以小幅度的提产捻转手法,则会给刺激区域造成较大的压力,改变皮质的局部病理状态。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头皮针疗法作为一种效果极佳的治疗脑卒中的办法,它不仅能有效的促进你去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还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而部分学者也证实,在头皮正疗法的基础上辅助肢体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借此,本研究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对头皮针进行了改良并联合以康复训练,结果证明,种种方法比传统治疗的方法更为优越。
在本研究中,采用FMA、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方法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体征与生活质量等进行评定。在这种国际通用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中,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的准确性与可信性均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的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的FMA、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头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单纯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总之,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头皮针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继而更好的改善患者的FMA、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指标,帮助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