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急诊急救价值观察
2019-06-20秦林忠
刘 峰,秦林忠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本文旨在分析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急诊急救价值,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2.47±3.02)岁。分为一体化组和传统组,每组各有23例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社会性资料方面的差异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报备伦理委员会并批准后,开始对照试验研究。
1.2 方法
传统组由家属将患者送到医院进行急救,医院仅进行院内急救。一体化组采取院前以及院内急救一体化的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在接听到患者家属或者在场人员的急救电话之后,应立即询问患者的病情情况,并告知现场人员有效的初步急救措施,应特别强调禁止患者服用任何药物。然后立即安排医护人员进行出诊,并通知急诊室做好相关准备。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后,首先应评估患者的基本病情情况,明确其危险因素,同时对患者进行主要体格检查[1]。医护人员在帮助患者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之后,给予其吸氧,注意应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并采取有效方式帮助患者镇静止痛。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及心肺复苏。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对症药物进行治疗,联系医院告知其做好相应的准备。
(2)院内急救:患者入院后,应立即开启绿色通道,遵循先抢救后付费的原则,立即为其进行相应检查以及急救处理。医护人员应再次确定患者的病情情况,对于可能存在脑出血情况的患者,应通过CT检查进行确认,同时立即进行其他相关检查。确诊之后,应立即将患者送至抢救室进行病情评估,并通过有效手段进行治疗[2]。对于需要接受手术的患者,应立即送至手术室,对其进行动脉溶栓术以及全脑颅内血管造影术,密切观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各项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后,及时进行CT复查,然后进行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种抢救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判定:患者的临床表现明显好转,脑组织的恢复程度良好为显效;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所好转,脑组织恢复程度较好为有效;患者的临床表现未见明显好转,脑组织的恢复程度较差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EXCEL电子表格工具对对照试验中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数据处理工具选择最新版的SPSS 19.0统计工具,n表示计数值,%代表百分比数值,使用(±s)作为统计中的计量数值,使用t或x2进行检验,当得到的P值<0.05时,组间有明显差异,差异值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一体化组的抢救总有效率为95.65%,传统组的抢救总有效率为78.26%,组间有明显差异,差异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数据汇总详情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统计 [n(%)]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时间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预后,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规范急性脑梗死的诊疗流程,可以有效降低该疾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由家属送患者入院,仅采取院内抢救措施的常规流程存在较大的弊端,其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相对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现阶段,院前与前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抢救中,有效地提升急诊室的急救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工作运行效率,也使得急诊室的救治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有效促进了院内急救时间的缩短[3]。
通过本次对照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体化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组间有明显差异,差异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急诊急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急诊流程的规范化,提升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