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观察及评价

2019-06-20牛之芬

关键词:脑血管病氯吡格雷

牛之芬

(山东省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内一科,山东 泰安 271506)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中一类常见疾病,主要是指由脑血管缺血造成脑功能障碍,34~65岁中老年人是本病的多发群体,其中又以65岁老年人为主。致残率与死亡率相对较高,对患者生命健康水平构成严重威胁,本病诊疗与研究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对缓解患者症状、优化预后均有深远意义[1]。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且取得的疗效较为理想,本文对联合用药方案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急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实验室检查、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对抗血小板药物过敏及拒绝配合本次研究者等。随机分为(A组、B组)两组,A组(n=30)男19例,女11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7.4±3.5)岁;病程1~28 h,平均(15.3±2.2)h。B组(n=40)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8.6±3.8)岁;病程2~29 h,平均(15.8±2.5)h。两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经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调节酸碱平衡、清除自由基、钙离子拮抗剂、脑保护、降血糖及控制血压等。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75 mg/次,qid。B组在甲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100 mg/次,qid。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后,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断

结合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r)拟定,①临床治愈:r>95%;②显效:80%<r≤95%;③好转:r<80%;④无效:不符合以上判断标准。总有效率=(总数-无效人数)/总数×100%。

1.3.2 Barthel指数评定

患者日常生活,①基本自理:>60分;②生活需要帮助:40~60分;③基本生活完成需辅助:<4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使用SPSS 22.0软件包,计量资料t用值计算,x2检验计数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AD-t检验。当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A组为73.3%,经比较,差异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2.2 治疗前后Bathel指数及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thel指数、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2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Bathel指数均提高、NIHSS评分降低,本组治疗前后数据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B组以上两项指标改善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SSS、Barthel评估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SSS、Barthel评估情况比较(±s)

组别(n) NISSS(分) Bathe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B组(35) 23.2±1.8 8.9±1.2 47.2±11.6 67.8±12.0 A组(30) 22.8±1.5 13.3±2.0 47.8±10.1 54.2±11.3

2.3 不良反应

用药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以腹泻、头痛、恶心、乏力为主。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4/30),B组为15.0%(6/4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经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脑梗死,是由脑部局部组织供血不足而造成的损害,血栓形成与血液动力学紊乱是本病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由血栓对动脉形成阻塞诱发的,减缩脑组织坏死面积、促进缺血区域血液再灌注,是提升闭塞血管再通率及优化预后的关键。临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务必保证生命体征的相对平稳性且呼吸通常,尽量减缩神经系统、影像学等方面的常规检查,明确发病原因,给予针对性治疗,减少不可逆性缺血损害发生的风险。

有很多研究指出,血小板释放的血栓素A2(TXA2)对血管收缩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在相同的时间段中血管内皮细胞可分泌前列环素,其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两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机体中前列环素分泌量减少,TXA增加,血管收缩明显,促进血小板聚集过程。故此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是抗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其能和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实现对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改善。但若单纯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尽管有助于减轻患者疾病症状,但对受损神经功能改善的效果欠佳,正因如此,临床多提倡联合用药方案。阿司匹林为一类血栓素A2抑制剂,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双重功效,人体服用后可引起环氧化酶失活,干扰AA转化成血栓烷A2过程,继而实现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还有促进血管扩张与缓解疼痛等工作,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需求[3]。

闫晓丽[4]将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药物治疗方案同本次研究的A、B组。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甘油三酯为(0.58±0.59)mmol/L、胆固醇为(3.66±0.85)mmol/L,对照组以上指标对应的检测结果分别为20.00%、(1.21±0.46)mmol/L、(4.54±1.00)mmol/L,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闫晓丽认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突出。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Bathel指数大于A组、NIHSS评分降低A组,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疗效更为理想,过程相对安全,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氯吡格雷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脑血管病昏迷患者的基础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