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性抗阻训练在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改善作用
2019-06-19肖斌孙鹏程孙超霍洪亮王瑛
肖斌 ,孙鹏程 ,孙超 ,霍洪亮 ,王瑛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老年病科,陕西 咸阳 71200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以绝经后女性人群较为多见[1]。关于其治疗,目前以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为主,以钙剂、抗骨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等临床应用较多。渐进性抗阻训练是临床常用的一项运动疗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康复治疗中[2-3],但在OP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仍少见报道。本研究自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分组对照研究,共纳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患者70例,在常规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探讨渐进性抗阻训练对患者骨密度及疼痛的改善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标记物的变化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选择
纳入标准:①自然绝经后的女性患者,年龄50-65岁之间,绝经时间在2年以上;②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其骨密度T值在-2.5以下,确诊为PMO;③患者半年内,未接受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包括促骨形成药物,以及各类抗骨吸收药物和钙剂等。
排除标准:①非原发性OP人群;②合并有严重的内分泌系统、心肺系统等疾病者;③存在运动功能障碍,无法进行抗阻训练者;④患有骨关节病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腰部或胸背痛者。剔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②患者未遵医嘱执行者;③失访者。
1.2 一般资料
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共纳入70例我科门诊或住院的PMO患者,年龄51-65岁之间,绝经年限为 3-17年,体重指数(BMI)为 21-26 kg/m2,治疗前骨密度值为0.441-0.692 g/c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治疗。本研究的实施方案已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口服药物
①碳酸钙D3片(生产厂家:惠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60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10950029),口服600 mg/次,1次/d;②骨化三醇胶丸(生产厂家:惠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5 μ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029),口服 0.25μg/次,1 次/d;③阿仑膦酸钠片(生产厂家: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规格:7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10515),70 mg/次,1次/周。
1.3.2 渐进性抗阻训练
治疗前,先测定患者躯干肌最大等张收缩力,测试仪器为德国Proxomed公司的Tergumed710脊柱功能测试训练系统,将所测数值除以9.8为患者最大等张收缩力,据此来拟定抗阻训练的强度。患者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腰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躯干肌等张运动训练,并依据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阻力:初始时,给予50%最大等张收缩肌力的阻力,各方向训练15次;患者顺利完成后,下次训练则提高5%的阻力。每周训练1次。
上述口服药物和渐进性抗阻训练开展6个月后,统一进行疗效评定。
1.4 疗效评价
分别于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进行以下指标的评定:①疼痛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价;②骨密度:分别测定患者腰椎和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计算其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情况=(治疗后骨密度值-治疗前)/治疗前×100%;③骨代谢标记物变化情况,包括骨吸收标记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以及骨形成标记物:I型原胶原分子N-端前肽(PINP)的水平。上述两项骨代谢标记物,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指标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为定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统一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研究过程中,研究组1例、对照组3例均予以剔除,研究组34例、对照组32例的相关数据被纳入最终的分组对比处理中。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肥胖指数(BMI)、骨密度(BMD)、绝经年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MO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VAS评分和骨密度值
经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经组内治疗前后配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但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均有显著变化,研究组的两部位骨密度变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骨代谢标志物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TRACP和PINP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PINP水平在治疗前后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TRAC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骨密度值变化情况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
3 讨论
渐进性抗阻训练属于运动疗法范畴,近年来在腰背痛、脑瘫、下肢术后的康复训练方面均取得不错疗效[4]。但关于该疗法在PO的治疗应用,相关报道不多。本文研究组PMO患者在常规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6个月后患者的骨质疏松性疼痛程度明显降低,且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亦较为显著,骨代谢标志物TRACP水平也有显著下降,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证实了其可靠效果。
关于其机理,早期有学者指出,人体在40岁后,其肌肉量、肌力和骨密度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是诱发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5]。因此,在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尽可能提高中老年患者的肌力和肌肉量,也是防治PO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学者认为,人体肌肉在收缩时,对骨骼可产生压力负荷,还可通过压电效应使得成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从而促进骨生成过程;另外,增加肌力还可促进成骨生长,并优化骨骼结构,从而提高骨密度和强度,达到预防PO的目的[6]。渐进性抗阻训练是遵循大负荷、少重复的原则,在训练过程中,可对骨骼施以较大的机械负荷,刺激新骨生成,优化骨结构和骨质量,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本研究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性疼痛、骨密度改善情况,并观察TRACP和PINP这两项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其中,PINP是I型原胶原分子的N端前肽,可较好地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在PMO的敏感度较高,是临床常用的骨形成标志物[7];而TRACP为破骨细胞释放的物质,可灵敏地反映骨吸收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属于骨吸收标志物[8]。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疼痛、骨密度改善方面,以及TRACP水平的改善方面,均起到了更好效果(P<0.05)。结果说明,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配合渐进性抗阻训练,可起到更好的疼痛改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骨密度,且有助于抑制骨吸收过程。
关于渐进性抗阻训练在提高骨密度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有关。有研究指出,当骨骼受到抗阻训练的机械刺激时,骨细胞可迅速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其在6小时后即可达到峰值,并持续1-2天。IGF-1是骨细胞分泌量最大的生长因子,可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促进骨表面的胶原、降钙素和骨基质蛋白表达,从而增加骨密度。
综上所述,在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治疗PMO患者,可进一步降低骨质疏松性疼痛,降低TRACP水平,提升骨密度,具有临床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