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教材 促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计算教学为例
2019-06-19廖丽珠
廖丽珠
(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挖掘教材深层资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本文从通读,抓脉络;细读,挖深度;再读,找关键;品读,再思考;精读,见思想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一、通读,抓脉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抓准知识的脉络和目标,首先要通读全套教材,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梳理。通读并不是随意浏览,而是要关注教材的核心内容。数学的核心内容是指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或关键性内容,它往往是一组内容或者一类内容的知识圈。比如,符号和数的认识;数量间的关系;运算和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度量;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整理等,都是一个核心内容群。它们之间蕴含一个最基本并反映数学学科本质的特征,即数学的基本思想,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抓住知识脉络,进而目标清晰地开展具体的教学。
二、细读,挖深度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算用结合能力,提供了主题图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图。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学的效果也就很容易达到了。
图1
例如,《需要多少钱》一课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创设的买泳圈、泳衣、泳帽等物品的情境,引导学生看图(如图1)提出问题,再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让学生根据图1 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1:买2 个泳圈和1 个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买1 个泳帽和1 个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
之后,教师让学生解答“买3 个泳圈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会运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中淘气和笑笑的计算方法,并说一说两种方法的不同。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淘气把12×3 的这个点阵平均分成了两部分,接着用表内乘法及加法很快算出结果;而笑笑借助表格计算的方法,把12 拆成10+2,然后分别和3 相乘,再把乘得的积加起来。
实际上,教材如此编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计算时的方法多样化,进而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法来进行口算。
在《需要多少钱》这一课,教材利用人民币、点子图及表格等不同的表示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了位置原则,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逐渐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细读教材,从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提出“一针见血”、直击教学重点的关键问题。
三、再读,找关键
再读教材,深入探究,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内容进行深度探究。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关键内容提出问题,而且问题要层层递进、由浅而深,带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并能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再读教材,找出关键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下面以《蚂蚁做操》一课为例来具体说明。
(1)注重操作,丰富表象。教材中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其中的“圈一圈”特别重要,其实这里的圈就是操作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才能丰富表象,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一定不能忽略。
(2)注重探究,积累方法性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读懂教材,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交流,通过第三种圈算方法的讨论与探究,学生充分理解了乘法竖式的算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口算的每个步骤与点子图中的圈画对应起来,进而帮助学生明白淘气的口算方法,即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如果没出现课本中的方法,就让学生先看课本加以理解消化,再进行模仿操作。
(3)借助几何直观,理解算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几何图形来分析问题,这样抽象的数学问题就变得简明、形象,能帮助学生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图形描述问题,用图形讨论问题,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四、品读,再思考
(1)沟通联系,理脉络。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第一课《蚂蚁做操》中,“看一看、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的教学结构图,左边部分是乘法竖式的展开形式,右边是竖式乘法的标准形式。意在先让学生理解竖式乘法的展开形式,进而明白每一步与乘法口算的本质联系,最后总结出乘法竖式的标准形式。
(2)问题解决,直接提升。以上是在解决“一共有多少只”这一问题,课本中的点子图颜色特别鲜艳,目的是要突出竖式加法中两个加数所分别代表的意义,也说明了竖式笔算中两个重要的计算步骤与口算之间的联系,即以其中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中的每一位数,最后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五、精读,见思想
通过精读,教师能够明确教材中所蕴含的算理及数学思想。例如,教学《蚂蚁做操》一课中“一共有几只小蚂蚁”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在点子图上圈算,这是理解乘法算理的有效模型,学生操作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圈法进行解释和说明,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结果和解释说明提炼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计算方法建构的对应关系,即让他们明白笔算时竖式计算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应用意识就得到逐步提高。教材在反映乘法意义的同时,也给予学生一种拆分的方法、一种思考的方式,让枯燥的数学借助直观形式展示出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结 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度研读教材,能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有充分而全面的认识,能使他们有效把握学习重难点,并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应用意识,也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使他们在学与用的结合中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