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新时代“引江精神”

2019-06-18李玉东帅日章何亚兵

唯实 2019年5期
关键词:江都精神

李玉东 帅日章 何亚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国家和民族如此,地方发展也应如此。2018年以来,扬州市江都区专门组建了“引江精神”课题组,深入研究为策应实施“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展现的伟大精神,并提出弘扬和传承新时代“引江精神”的意义所在,努力为引领江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引江精神”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

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为淮河下游千万群众免除了涝旱之灾,为苏北千万亩盐碱改良提供了水源,特别是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源头,持续向华北地区输送优质生产生活用水,为构筑江淮生态大走廊提供了“江都方案”,因此具有重要的民生意义和生态功能。在长期的建设、維护和功能升级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人民至上、求真务实、团结奋斗、永争一流”为基本内涵的“引江精神”。

“引江精神”是一种人民至上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彰显了党和政府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情怀,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工程于1961年12月破土动工,至1977年3月基本建成,“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得以实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作为“南水北调”这一战略性惠民工程的东线源头,江苏引江水利枢纽经过工程改造,负责从长江下游干流提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翻水北送;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大力推进清水活水、生态廊道等工程任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不变初心。

“引江精神”是一种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既体现为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工作态度,也表现为脚踏实地、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为使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密切配合,作为“江水北调”的一期主体工程,江都抽水站曾经三次规划、两迁站址,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工程决策者和建设者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以及工程管理者在调水灌溉、防洪减灾等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脚踏实地、恪尽职守的良好作风。面对1978年徐淮地区严重缺水、1991年特大洪涝和1994年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引江人夜以继日,坚守工作岗位,确保电力排灌高效运行,有效缓解了苏北灾情。

“引江精神”是一种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既体现为在困难面前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和齐心协力的战斗本领,也表现为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无畏气概。引江水利枢纽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利工程。当时国内技术力量薄弱,面对种种技术难题和困难挫折,参加规划设计、科研生产、安装管理的各单位,精诚团结、相互协作、不等不靠,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泰兴民工团数千人两组轮班抢挖,在工地日夜奋战,创造了一站建设仅用16个月、二站从开工到试运行仅14个月的奇迹。

“引江精神”是一种永争一流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既体现为在荣誉面前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意志品质,也表现为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引江水利枢纽工程历经17年建设、50余年运行,从规划布局、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堪称江苏乃至全国治水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江苏省十佳建设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特别是在大型泵站、水闸的安装、调试、维修、运行等技术领域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情况下,仍然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并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引江精神”的时代价值及传承意义

新时代呼唤新精神,新精神催生新作为。作为中国精神在江淮大地上的具体体现,“引江精神”不仅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传承意义。推进“强富美高”新江都建设,更需在广大党员干部乃在全体江都人心中注入一股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作为“引江精神”的发源地,全区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新时代“引江精神”,使之成为谱写江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更加服务为民、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始终不渝的初心,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指向。作为党领导人民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结晶,“引江精神”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弘扬和传承新时代“引江精神”,就必须不忘初心,增强为民意识,提升为民本领,把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办好民生实事工程等方面发力,确保人民群众幸福更有温度和质感。

更加解放思想、推动思想观念“老城改造”的有力武器。进入新时代,思想不能停在过去时。实践表明,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大胆探索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真务实、解放思想的过程。弘扬和传承新时代“引江精神”,就必须将其作为更加解放思想、破除思想顽症的有力武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摒弃思维定式和习惯做法,扎实推动思想观念的“老城改造”,从实际出发去谋划事业、开展工作,用创新思路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各项政策举措更加符合规律和实际。

更加凝心聚力、矢志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鲜活教材。随着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考验的是敢不敢“涉险滩”,能不能“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担当。“引江精神”所蕴含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有着重要的样本意义。弘扬和传承新时代“引江精神”,就必须将其作为勇克发展难题的鲜活教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在建设现代化强区、实现苏中地区率先崛起的伟大征程中,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魄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力争赢得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变道竞争”主动权。

更加争先进位、擘画高质量发展美好蓝图的原动力。梦想不会一夜成真,蓝图不会一蹴而就。“引江精神”所蕴含的不断进取、永争一流的精神品质,正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创造区域发展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和传承新时代“引江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凭借敢向高处攀、敢和强者比、敢与能者赛的闯劲,凭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断追赶超越、追求卓越,不断争先进位,聚焦“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方方面面走在扬州最前列、建设高质量先进制造业基地”等美好蓝图,接续创造一个又一个落地落实的发展成果。

三、“引江精神”的传承构想及具体举措

一种时代精神的树立,需要千万人的不懈努力。当前,立足实际传承“引江精神”,应重点抓好五大关系,在目标定位、载体建设、实践应用、研究学习、传播推介等方面多管齐下,在与时俱进、奋斗不息、创新突破的高质量发展中,把挖掘、提炼、弘扬的过程激变成深入学习、融入灵魂、长期坚持的过程,并使之最终作为一种可贵的新时代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在谋大抓小中清晰目标定位。传承“引江精神”,应强化目标定位,从一个个小目标、阶段性目标抓起,最终推动形成普遍认可、广泛认同的新时代精神。一是挖掘提炼。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组建课题组,充分挖掘和提炼“引江精神”的丰富内涵,使之可亲可敬可感。二是充实完善。开展“引江精神”文史材料收集、整理与保护活动,更多从亲历亲闻者口中和手里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和完善凝聚“引江精神”的具体“血肉”,防止“悬空”不接地气,使之见人见事见思想。三是全面树旗。推进“引江精神”“铸魂补钙”行动,推动“引江精神”融入党员干部群众的信念信仰和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观念中去,使之最终成为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张家港精神等一样的“中国精神”。

在由近及远中建优载体平台。传承“引江精神”,应强化载体建设,从短期到长远等不同时间维度来合理提升“引江精神”传承的软硬件。一是做优基地。建立“引江精神”教育培训基地,设立“引江精神”纪念馆等教育观光点,开发讲述“引江精神”的精品课程,使之既成为党性和廉政教育的红色基地,也成为引领各行各业干事创业的培训基地。二是做响品牌。打造以“引江精神”教育培训基地为龙头,以郭村保卫战纪念馆、许晓轩故居、邵伯廉文化传承馆、革命烈士陵园等教学站点为“内网”,以城市推介、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等工作为“外网”,开发不同类型的精品路线,打造集学习交流、教育培训、能力培养、实践锻炼为一体的“引江精神”文化传承品牌。三是做强学院。争取省市政策支持许可,整合苏中干部培训分中心、江都区委党校等教育培训资源,新建高层次的引江干部学院,使之成为江都的“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激发弘扬“引江精神”的裂变效应。

在虚实相济中加强应用实践。传承“引江精神”,应强化实践运用,将务虚抽象的精神切实灌注到引领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工作实践中。一是树好导向。树立具备新时代“引江精神”的好干部标准,在干部推荐、选任、奖惩、考评中将有无“引江精神”特质作为重要依据,使之成为争相践行“引江精神”的鲜明导向。二是立好标杆。丰富“引江精神”行业内涵,在各个条线常态化开展引江好干部、引江好党员、引江好支书、引江好劳模等典型表彰选树工作,使之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标尺。三是抓好融入。推动“引江精神”融入各个层面,引导各领域工作主体结合实际,按照“五可”要求探索制定相应的“引江精神”工作法,推动形成“引江精神”落地开花、遍地结果的生动局面。

在上下并行中拓展认同半径。传承“引江精神”,应强化认可认同,既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入研究,更在基层一线赢得共鸣。一是走向高端。筹建“引江精神”主题社科研究所,邀请高校学者、地方文史专家、党史党建专家等,立项研究“引江精神”与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城市精神等相关联的子课题,力争形成一批能够体现江都特质并被业内认可的理论研究成果。二是走上讲坛。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党内主题教育,推动“引江精神”学习成为地方必修课,领导干部带头上讲坛宣讲“引江精神”主题党课,党员干部对照“引江精神”进行查摆整改,真正掀起学习传承“引江精神”的热潮。三是走进基层。开展“引江精神”“六进”活动,组织编写引江史、“引江精神”读本,绘制引江英雄图谱、新时代引江风采录等,采编引江主题扬剧、说唱等文娱节目,推动“引江精神”进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共场所,让“引江精神”真正成为一种城市主流精神。

在內外结合中放大区域影响。传承“引江精神”,应强化传播推介,使之不仅在“墙内开花”,更能提升影响散发“墙外香”。一是理顺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文化建设机制,整合党建、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资源,形成政府、社会和民众宣传学习的良性互动,使之从一种精神存在积淀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二是靠实链条。打造“引江精神”宣传推介链,用好新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靠实做好“发掘(抢救、保护、征集等)、制作(整理、研究、创作等)、传播(平面、电子、立体等媒体)、接受、行动、成效、影响(内在影响、外在影响)”等每一项工作。三是交流借鉴。大力实施“引江精神”推介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国内著名党建文化、红色精神教育基地对接合作,学习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宣传推广模式,创新开发路径,精准提升“引江精神”传承传播的高质量和“加速度”。

(李玉东、何亚兵: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组织部;帅日章: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江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扬州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江都“可卷漆画”与国画之间的关系
技艺历史究竟该如何追溯?
都精神
扬州江都:大爱跋山涉水,42所“好人书屋”落户11个省份
拿出精神
盆景艺术的命名方式和方法研究
变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