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国学生的中文语法错误看中美文化差异

2019-06-18刘瑞

活力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法错误负迁移思维模式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文化是语言的内核。美国学生在学中文时反复出现的错误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其背后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包括:综合型模糊思维与分析型逻辑思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场依存型文化与场独立型文化。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模式;负迁移;语法错误

引言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热潮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根据孔子学院《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截至2016年底,汉语水平考试(HSK)在全球125个国家/地区共设立了1066个考点,2016年新增考点93个,全年各类汉语考生达600万人。

在这种“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同时,汉语教学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优质的中文教材、教师缺乏了解学生和适应文化的能力、教学方法和形式不适合美国学生等问题(张静静,牛端,2012)。笔者2017年在美国做的一项关于孔子学院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也显示中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及其在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等深层方面的体现都导致了文化交流中的抵悟和师生沟通上的障碍(刘瑞,2017)。

此后,笔者收集了100多份美国学生撰写的中文作文,进行语料分析,发现美国学生所犯的错误具有某种共性,均受到其母语——英语的负迁移影响。

本研究是对之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旨在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这些错误,从而发现导致这些语言错误的文化心理机制,旨在促进对外汉语教师对美国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提高教学水平,进而助力中国文化傳播。

一、中美不同价值观及思维模式

要探讨中美不同价值观及思维模式就要首先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源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不同(钱穆,1983)。中国人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体,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将自然作为研究对象。这就导致了中国哲学注重直观体验,而西方哲学则强调实证和思辨(汪涛,2004)。这些哲学方面的差异映射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为中国思维的有机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思维具有精确性和分析性的特点(祝朝伟,2004)。在思考问题时,西方人习惯以个体为出发点,从主客体对立的角度来认识世界,从而形成以抽象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把天地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俞蕾,韩亚文,2005)。

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因其综合思维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群体的和谐及相互依赖(廉运杰,2006),为人处世注重自己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关注周围人群的态度。这种行为方式导致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观:遇事不喜欢出头;不喜欢走极端;习惯将自己隐藏在群体当中;说话时不喜欢表达得“太满”,留几分余地供听话者揣摩;讲究通过内心的自省和个人修养来适应周围环境,不希冀对周围环境的改变。而西方人因为其分析型思维模式,形成了个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体独立性和个人作用:遇事喜欢表达个人观点;敢于冒险,进取心强;表达直来直去且意思明确;勇于挑战周围环境并对其加以改变。

所有这些差异都会导致文化交流上的障碍、误解,甚至冲突。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我们从事文化交流可以起到“趋利避害”的作用,有助于避开文化交流的“雷区”,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实现文化共存。

二、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中美文化的差异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的构造上必然有所体现。

首先,中国哲学的模糊性和综合性使得中文在遣词造句上重“意合”,而西方哲学的精确性和刘形式逻辑地注重造就了英文的“形合”。

其次,西方人注重个体特征,敢于亮明观点,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在语言中体现为“高潮出发式”构句,先亮明态度观点,再陈述事实及背景信息,而中国人的中庸行为方式则体现为“渐人高潮式”构句,先用背景信息作为铺垫,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卢敏,2010)。

再次,西方的个人主义形成了“场独立型卜文化,而中国的集体主义则构建了“场依存型”文化。体现在语言中是中英文对于时态的不同表现方式。英文是屈折类语言,对于时间和数量的表现通过动词和名词本身的变化来实现;中文是非屈折类语言,单词本身没有形式上的变化,而是通过增加时间副词、数量副词以及词缀这种营造“语境”的方式来体现时间和数量。

三、从美国学生中文写作中的语言错误看中美文化差异

笔者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学生用中文写作时所犯的错误具有一些共性和重复性,均受到其母语——英语的负迁移(刘瑞,2018)。这些负迁移的背后是中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维差异。

(一)过度使用“我”

在101份作文中,52.5%的文章出现了过度使用人称代词“我”的现象。如:“我上高中的时候我跟我的同学去了中国。”一句话中出现了三个“我”。而中文母语者会说:我上高中的I司候,跟同学去了中国。这一现象体现了英文对于语言形式完整性的要求,即每个句子必须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语不可或缺。同时,对“我”的过度使用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个体自我的重视。

(二)过度使用连词

西方文化重视形式逻辑.在语言中用显性的方式来表达语义上的逻辑关系。因此英文中有大量连词,学习中文的美国学生会将此表达迁移到中文写作中,如:“他觉得那儿的动物身体不好,所以它们没有活力。”而中国文化是综合性模糊思维,在语言中用隐性方式来传达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中文往往用语序“暗示”逻辑关系。中文母语者会将前述例句表述为:他觉得那儿的动物身体不好,没有活力。

(三)滥用主格化现象

滥用主格化现象指将一些非生命体事物放在主语位置,赋予其主观能动功能,如:“我和我的好朋友的新工作让我们穿白衬衫。”该句用明确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新工作”与“穿白衬衫”的因果关系。这种表达在中文中听起来却很奇怪,中文母语者会说:我和我的好朋友换了一份新工作,需要穿白衬衫。即先描述背景,再阐述主旨,两者的逻辑关系是隐性且模糊的。西方哲学重实证和思辨,将自然作为研究对象,与人类形成对立及相互作用的两极,这就形成了英文中大量的主格化现象,即将非生命体赋予能动性,占据L语位置。而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讲究“天人合一”,将自然与人视为一个整体,并重视人自身心性的修炼,因此中文句子中多用以人为主的生命体作为主语,有时则使用无主句,句中逻辑关系趋向一种“混沌”状态。

(四)时态表达中的失误

时态表达错误是美国学生作文中的常见问题。中英文对于时态的不同表现方式是导致美国学生掌握该语法项目感到困难的原因。而追溯其根源则是中西方“场依存型”文化和“场独立型”文化之间的碰撞:中国哲学的综合性思维使中国人习惯将个体融入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去探究,凡事重视“境”的影响与被影响;而西方文明的分析性思维则使其更为关注个体本身。这种碰撞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如前所述:中文用语境方式来传达时间和数量概念,而英文则用个体单词形态的变化来说明时间和数量。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机制各方面的差异追根溯源都是文化方面的差异。美国学生在学习中文时反复出现的错误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而其背后是中西方在哲学、价值观、思维模式、文化习惯及行文方式的差异。了解到这一点,有助于改进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进而促进文化交流与推广,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廉运杰.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冠诠释英汉言语的差异[J].文化论苑,2006(5):136-137.

[3]刘瑞.孔子学院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解析[J].中文教学研究,2017(2):26-34.

[4]卢敏.英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汪涛.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4(4):276-279.

[7]俞蕾,韩亚文.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文化上的体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2):85-88.

[8]张静静,牛端.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2):56-60.

[9]祝朝伟.从“等值”概念的产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75-78.

猜你喜欢

语法错误负迁移思维模式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启示
中文母语对日语语序及动词学习的正负迁移
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分析
法语第二外语教学中英语的迁移作用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试析韩语汉字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韩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