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中小学校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调研分析
2019-06-18农克沙闫寒冰
农克沙 闫寒冰
【摘要】本文对南宁市学校信息化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教师培训情况三个方面的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和實地访谈,多角度了解南宁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库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师培训四个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校 教师 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011-04
南宁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于2014年开始实施,通过“国培”“市培”完成了南宁市近6万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为了评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培训成效,同时进一步了解需求,为下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制定兼具前瞻性与针对性的专业发展规划,南宁市教师培训中心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对南宁市各级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进行调研。
一、调研方法
南宁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现状调研,以学校、培训部门、教研机构三个层面展开,并关注学校信息化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师培训三个方面的情况。调研对象包含南宁市随机抽样的中小学校。调研形式有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两种形式,其中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校教师、学校层面中层管理者以及教研员,共有1400余人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对象有校长、中层管理者、骨干教师、普通教师、教研员和培训管理者等,访谈人数130余人,访谈总时长超过1000分钟。
调研工作结束后,南宁市教师培训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形成了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从总体上来讲,南宁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拥有较为扎实的基础,表现为信息化环境建设逐渐优化、教师培训力度逐渐增加、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稳步提升,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二、学校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情况
(一)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
1.南宁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普及性工程完成度较高,创新性实践踊跃。第一是硬件设备及环境层面,中小学校基本实现电子白板全覆盖,“班班通”设备已覆盖大部分中小学。部分信息化建设情况较好的中小学会建设录播教室、虚拟实验室和智慧教室。第二是教学软件和系统方面,部分中小学能够引入教学资源云平台和师生管理系统来支持日常教学工作。第三是教学资源方面,各级中小学教师均能够有效查找或自己创作PPT、微课来支持教学,其中PPT使用频率要远高于微课。
2.部分中小学存在硬件和网络设备老化不畅、优质教学资源稀缺问题。第一,部分中小学存在电子白板老化严重的情况,直接带来的教学问题是教师仅仅利用电子白板的投影功能,无法深入应用电子白板的高级功能。同时部分学校网络不通也是阻碍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因素,直接导致教学系统和相关信息化教学设备无法使用。第二,各级学校教师普遍反映虽然教学资源丰富,但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符合课标要求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完善,这直接导致教师只能通过借鉴网上或者自己制作课件来满足教学需求,不但无法借力优质资源,而且生成的“自产”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分享,使得很多课件还在低水平上重复。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
1.南宁市教师信息化教学积极性有所提升,能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考评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内容。第一,各级学校教师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日常教学,基本所有教师都具备利用PPT进行教学的能力。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利用PPT、微课等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极大提升教学效率。第二,部分教育信息化领先学校的教师能够创新性地利用速算盒子、英语100、一米阅读等丰富的软件辅助课堂教学或学生课后学习,少部分中小学校已经将速算盒子、英语100普及到全校各个班级,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第三,绝大部分学校会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考核中,成为考评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必备要素。
2.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单一,信息化教学相关激励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第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单一,仅仅会用PPT授课,而微课制作和辅助授课技能较低,利用学科教学软件进行授课的能力更低。第二,学校层面缺乏成熟的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目前,很多学校尤其是乡镇级的学校,仅仅以口头鼓励的方式促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常态教学和创新活动,只有少部分学校会给予部分获得奖项的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只有个别学校能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竞赛奖项和教学实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情况
1.上级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培训规划清晰,影响力强。作为广西首府的南宁市,在教师培训的统筹安排上有清晰的规划、明确的实施路径、完善的考评手段。从市政府到市教育局、市教师培训中心,层层重视,各部门不仅抓规划,更重落实,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市级人大代表督查项目的进展和成效。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为例,教育部文件一出台,市教育局即根据本市教师队伍现状,启动了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市教师培训中心成立了专门的项目领导小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层层抓落实,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四个一”为核心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市教师培训中心负责人还专程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高研班上进行项目实施经验交流,得到了一致好评。
2.教师通过培训,理论知识得到丰富,操作性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市各级教师总共得到了三方面的培训:前沿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知识和信息技术教学法。其中前沿理论方面的培训居多,大部分教师认为这方面的培训能够给自己以教学观念、思维方面的革新,教师认为比较受益。同时,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训,培训主要集中在电子白板使用、PPT制作和微课制作等。大部分教师表示,培训内容新颖前沿,培训教师讲解比较到位。特别是南宁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开展的“四个一”实践评估,即完成一次检测、完成一次研讨、完成一次课堂教学、完成一次成果展示,对于部分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性的校本教研引导措施,成为学校推动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有力抓手,这项评估因关注能力、聚焦实践,在全国范围内也有较大的示范意义。
3.培训内容的实践性与教法类知识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线上和线下培训理论方面内容占比较大,主要集中在前沿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法等方面。大部分教师表示这部分培训课程虽然可以开阔视野,但所讲内容与日常教学关联不大,无法促进实践迁移。涉及到实践操作和教法层面的知识较少。大部分教师表示希望得到类似PPT和微课制作等实践操作方法的进一步培训,同时非常希望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教法培训,并特别希望引入案例来加强所学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联。
4.培训模式呈现多元样态,体现了诸多培训创新,但培训成效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培训模式多元,呈现出线上线下混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整合、培训学习与实践评估相结合的多元样态,一些培训模式创新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当前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关注,如“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关联程度如何”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培训的成效。
三、学校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议
(一)基础设施方面:定期划拨经费以支持数字校园常态化使用
随着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软硬件工程的开展,学校的基础信息化设备有了基本保障。但在更新、维护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具体表现在,首次投入有保障,常态维护无经费。电子白板因使用年限到期等原因大量报废或失修,一些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也出现亮度不足、色彩失真、设备无法开启等情况,但学校没有更新经费,也没有维修人员,这使得很多信息化设备形同虚设,不但影响教学,更影响着学生视力等方面的生理健康。建议加强配套硬件建设,加大数字化校园的经费划拨力度,将平板电脑、录播教室、创客实验室引入各级中小学,以进一步提升各级学校的教育创新能力。
(二)资源建设方面:建设动态生成的培训资源库并培养课程建设群体
图1 “教育淘宝”动态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建设框架
教师在培训、实践中都需要即时的资源支持,这就需要大容量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资源——购买的课程资源只能是资源的一个基础,更多的资源需要调动教师和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去动态生成,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势在必行。
在建设课程资源库时,必须考虑的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含教育行政部门、教师队伍、社会性课程开发团队以及学校层面。构建“教育淘宝”动态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建设框架,为后续建设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提供思路(如图1所示)。“教育淘宝”资源库建设框架需要关注四点:
1.教育行政机构既要加大经费投入也要制定政策要求。一般情况下,教育行政机构在资源库建设方面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经费投入,虽定期发布相关教师培训计划,但缺乏刚性要求。因此教育行政机构首先应该继续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更多优质课程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要求,在教师培训学分要求、培训内容要求以及培训作业质量要求三个方面建立更加严格的评价体系。
2.教育行政机构完成课程内容分级、课程大纲的制定等准备工作。教育行政机构在建设课程资源库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课程大纲,即深入思考“教师需要掌握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了提升教师这些方面的能力应该建设哪些等级的课程?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次,为了保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效果,应该着重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训,即课程应该注重以实践为导向。
3.教育行政机构需联合多方力量打造“教育淘宝”优质课程动态生成模式。行政部门往往以统一购买课程的方式建立课程资源库。这种运作方式往往缺乏对教师学习兴趣和偏好的综合考虑,从而不能完全迎合教师的学习需求。因此,首先应打造“教育淘宝”优质课程动态生成模式,将课程开发权下放给社会机构。社会机构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给出的课程大纲要求,充分利用团队的课程设计优势开发课程并提交,形成初始课程资源池。初始课程资源池里面的课程质量良莠不齐,需要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初步遴选。其次,行政部门应该组织技术力量建立“教育淘宝”机制,将课程评价的权利交给一线教师,教师在学习课程后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经过广大教师的评审,一些不能迎合广大教师学习需求的課程将会被淘汰,而同时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应运而生,优质课程的生产商也会因此获利。至此,优质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形成,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供需关系,为遴选优质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动力机制保障。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输入,优质课程资源库会呈现动态更新的趋势。
4.各校应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与校本研修的联合。调研发现,各校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统一的政策要求和课程标准。部分学校由于没有硬性要求而忽略校本研修工作。其实,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可以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优秀课程资源依托。教育行政机构应逐步制订学校面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的计划,在课程学分要求、课程内容要求、课程体量要求、课程评价要求等方面综合规划各级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各校也应该在完成上级部门统一要求的校本研修任务基础上,从本校的办学特色出发建立面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特色校本研修计划。必要时可以依托社会力量,为学校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服务。
(三)机制建设方面:建立面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发展测评与激励政策
当前教师在培训中的参与仅仅与培训学分挂钩,简单地说,只是“量”上的挂钩,而不是“质”上的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认为培训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在线挂机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有效评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探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至关重要。为此,建议建立分层级的激励机制,引进面向能力、关照实践、标准明晰的评估体系(如基于微认证的发展测评)。微认证作为教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证明方式,关联了教师学习、教师实践、评估与认证,凸显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通过构建给予微认证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生态系统,一方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和严谨的诊断,另一方面,为管理与激励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将发展测评与激励政策相配合,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基于微认证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生态发展系统构建框架,为后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提供思路。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认证的开发流程设计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认证的开发流程设计包含分解微能力、设计认证框架和开发支持资源三个步骤。
(1)分解微能力,形成微能力集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难以有质量开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教师的各项能力主要内涵与要求界定不清晰,没有针对能力本位的评价标准。因此,建议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开展情况进行微能力分解。
(2)厘清微能力要求,设计认证框架。在认证框架中,需要回答哪些行为或绩效成果能够作为教育者具备能力的证据。在进行认证框架设计时需遵循三个原则:使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教师真实的教学行为;基于能力,且必须全面描述教师被评价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使用三角测量的方法,即包含基于教师工作绩效的多种观察。建议在进行认证框架设计时,可以包含能力概述、关键方法、方法构成、研究成果和资源、提交标准和评分量规六个部分。其中提交标准和评分量规中,除了明晰具体的要求,还需针对问题概述(活动描述和活动评价)、证据/制品、学生反思、教师反思等项目提供量规或得分指南,以便申请者进行自我评价与学习过程管理。
(3)确认微能力发展条件,开发支持资源。微能力的支持资源主要包括量规/标准、认证反馈、研究成果和学习资源四种形式。其中,量规/标准一般嵌入认证框架中,具体说明每个认证条件的要求,为教师开展实践或自我评价提供依据;认证反馈是教师提交材料之后评估者的建议或评论,帮助教师改进或优化实践;研究成果列举了能力界定及认证要求设计的依据,可以作为教师理解能力及认证要求并开展实践的参考;学习资源是开展实践及反思的支持性资源,该部分也是微认证作为一种专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特点。
2.以数字徽章形式呈现微认证成果
微认证中教师能力获得认可的“凭证”是数字徽章。相对于传统徽章或证书,数字徽章可以方便、直接地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以证明个人具备的能力,同时可以内嵌更为丰富的数据与信息,使得这种认证形式更为真实、具体而公信力突出。参照成熟的数字徽章系统,并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特点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属性,建议将认证成果以数字徽章的形式呈现,在形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认证体系的基础上,为教师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袋以保存数字徽章。
3.评估认证中心及评估团队建设
调研发现,目前没有对教师能力认证申请材料进行评价的单位,也没有建设相应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团队。因此,建议组建评估团队,成立认证评估中心,负责认证教师提交材料的审核认定工作,这样既能确保认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让利益相关方真正参与到项目之中。而对于评估认证中心的认证工作以及认证结果,设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过程监管,也是确保认证项目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四)教师培训方面:重视校本、聚焦课堂、技术支持
1.重视校本。在调研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乡镇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名存实亡。而教师的最佳学习场所恰恰就是他们的工作场所,如何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建议加大校本研修的管理与推进力度,通过组建教师社团、增加教师听评课、录制精品课程等方式积极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让优质的教师经验和教学资源共享。在开展校本研修的同时,通过学校领导培训、校本研修管理者培训、校本研修过程的监管与评估、教师绩效激励机制的建设等方式,提升校本研修的内涵质量。从学校愿景出发、设定学校发展目标、系统思考多元要素、确立教师成长规划,进而明确研修内容,这种路径完全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发展需求,将能破解校本研修与培训缺乏关联的问题,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建立校本研修的基本制度规范和常态化推进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应该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校本教研效果的工作上。建议与企业合作,建立网絡校本研修平台。网络平台的教师培训课程应该以实践性强的微课程为主,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优质的网络课程是教师校本研修的基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师能力实际情况个性化定制优质课程供教师学习。其次,各级学校也应该注重线上听评课工作。为了保证教师听评课效率,提升听评课质量,可以将听评课工作挪到线上进行。教师在线上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发送弹幕评价信息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及填写终结性评价量表来开展听评课工作。最后,为了树立校本研修特色学校的模范作用,应该树立3~5所信息化校本研修特色学校,定期开展调研活动,了解模范学校的校本研修开展特色。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定期组织普通学校参观校本研修特色学校,借鉴其实践智慧,利用其资源优势,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2.聚焦课堂。信息技术的理念、策略与工具的学以致用,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而实践类与教学性知识,最终也需要在课堂上淬炼与提升。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应用必须是与学科整合的,关注课堂也就关注了学科差异。当前教师培训中能力培养环节缺失的原因恰恰是课堂实践环节的缺失。建议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设计精巧的听评课活动,并通过学校之间结对、跨校教研等方式,将好的课堂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学习。这样一些以“课堂”和“实境”为学习场所的专业发展模式,将有效促进学用结合,使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学业成效中获得自我提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升内在的学习动力。
3.技术支持。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受限于教育教学领域可获得数据的范围、类型及数量,对于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师的能力水平等判断往往只能依靠经验;而更多面向课堂、面向实践、面向能力的学习方式,已不同于以往结构化的培训学习,如果依然凭借经验来判断,很有可能带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判断失误。建议在教师培训中引入适合如上变革的系统平台作为支持,可以通过收集和挖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环境信息,以复杂、多样的分析方式为教育决策与管理呈现精准、可视化的分析结果。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