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小团体实践性联合教研活动的探究
2019-06-17蒋仕昂
蒋仕昂
一、小团体教研活动的探究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推进,我们对于教法和学法的探究也逐步深入。在浙江省及周边地区,区域体育教学研讨活动层出不穷。其中影响较大,涉及面广且颇具研讨价值的有: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活动、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以下简称“九城区”)、浙江省“温绍甬舟”四地市体育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等。各地市也在纷纷开展“特带徒”“名带徒”等活动。这些高質量的活动为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积累着经验,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但这些高质量的活动次数太少,频率不高;对参加者的要求较高,覆盖面较小;每次活动牵涉面太大,筹备不易,时间长,路途远等。这些问题的确制约着体育教学改革落实到每一个体育教师。根据“九城区”规定,除东道主外其他各区代表不能超过15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江北区选派参会教师制造了难题。笔者所在的宁波市江北区现有公办初中11所,公办小学25所。工作6年内的青年体育教师超过60人,是一支庞大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如果每次都派固定人员,那么其他青年教师就无法得到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如果轮流参加,且不论所有青年教师自身素养差异,单是这一活动的举办频率就会造成同一个教师每隔4年才能轮到一次,这对其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影响实在是杯水车薪。
体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培训必须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讲座、听报告等理论方面。江北区非常重视体育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区体育教研员和区名优骨干教师在不断摸索着一种有效的以实践性为主的教研活动模式,以期能在江北区内覆盖所有体育教师并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此背景下,以“九城区”活动组织模式为参考,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江北区区域联合教研活动和“隼之健”青年教师训练营(以下简称“隼之健”)应运而生。
二、小团体教研活动基本形态及分析
无论是区域联合教研活动还是“隼之健”,始终以《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的关于单元教学的要求作为指导思想。这2项活动相辅相成,都是属于小团体活动,同时也是“九城区”活动在县市区的发展和延伸。前者是由教研室发起的面向所有体育教师的官方培训任务。后者主要是针对工作6年内的年轻教师,由区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和教学的训练,属于非官方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培训工程。二者主要形式有上课、看评课、技能训练等,穿插广播操、健美操、队列队形的练习和理论学习。其中,由教研室组织的区域联合教研活动主要承担上课、看评课的活动任务,而“隼之健”则主要承担技能练习和各类操及理论学习。两条腿走路,使体育教师的培训无死角。
(一)区域联合教研活动基本形式
在区域联合教研活动中,教研室将各所学校按照所在地域进行划分区域,每个区域包含3~4所学校,每学期设3~4次联合教研活动,每次活动设3~4节公开课(主教材部分),每次活动由区域内的各所学校轮流承办。每学期初,区域内的几所学校经商议之后确定1个单元内容,每次上3课时,主旨分别是技术、体能、运用。授课结束后由所有参会教师进行点评和交流,最后由轮值承办方的体育组长进行总结。
如,地处江北中心城区的江北实验中学、江北外国语学校、江北育才实验学校组成的小团体于2018年上半年以“足球脚内侧踢球”为单元教学内容,展开了3次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在确定内容后,3所学校各指定了一名教师承担其中的一课时教学。而在第1次活动正式开始前的一周左右,承办方江北实验中学的教师分别对701、702、703这3个将在活动中上课的班级进行了不同程度授课。经授课后,701班初步掌握各种球性练习和基本的停球技术,702班基本掌握脚内侧踢球技术,703班较为熟练地掌握脚内侧踢球技术,并初步具备运用的能力。如此,便最真实地模拟了某一个班级在学习某一单元时不同阶段学与练的状态,为活动打好基础。
在活动当天,3名教师分别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3个班级进行授课。课后,参会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针对每堂课所采用手段的合理性和适切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多种改进意见和建议。第2次和第3次活动分别在前面活动的研讨成果基础上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合理的手段来进行教学,以此来寻找“足球脚内侧踢球”这一单元相对更具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指导今后区域内教师的教学。
(二)“隼之健”训练营基本形式
“隼之健”以自愿报名参加为原则,共吸收了47名青年教师参加。由教研员委派区内1名骨干教师担任主教官,同时设轮值教官若干名。主教官对每学期的训练进行总体规划并将所有青年教师进行分组。为了使分组更合理,在分组前综合考虑了所有青年教师在以往体育教师基本功比武、优质课比赛、教坛新秀比赛中的表现,同时根据教龄年限、个人素养、男女比例、所在学校等因素,分成了A~F6个小组,每小组不超过8人,设组长1名。轮值教官负责准备每次集训所需场地器材,并和主教官一起指导学员。
根据江北区实际情况,集训每2~3周安排1次,为期半天,分别在各轮值教官所在学校进行,从表1可以清楚地了解“隼之健”一学期的训练安排。平时由组长安排组内自主研讨交流和训练,每逢集训,区内的名优骨干教师与主教官和轮值教官一起担任教官和评委,为6组青年教师分别设置技能和教学的训练任务,并进行指导和评价。
整个学期共安排了8次集训,内容有3套操(小学生广播体操、中学生广播体操、“英雄少年”武术操)、足球、篮球、田径等7个技能类项目,主教官和轮值教官会在学期后半段的集训中采用打分的形式对学员的技能进行考核。在技能训练以外穿插了模拟上课和理论考试,双管齐下,切实提高学员综合素养。学期末,“隼之健”根据所有考核情况评选出“优秀学员”进行公开表彰,对青年教师起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
(三)小团体教研活动优势分析
就区域联合教研活动而言,其最大优势就是覆盖面广,参与率高。每个区域内每个学年至少安排了18节公开课,足以保证区域内3~4所学校的所有体育教师都有机会上公开课。同时,每次活动在不同学校轮流进行,既减轻了某一所学校承办的压力,也能够推动各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区域联合教研活动将就近地块的学校整合,使得教师执教的学生学情更为相近,有利于教师恰当地分析学情,设置练习内容和教学手段,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授课结束后又有足够的时间让所有参会的教师自评和互评,还有最后的总结,这些手段能够充分起到提升区域内教师整体素养的作用,并充分落实了《纲要》精神,使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要求实实在在地落到每一名学生身上。这样有的放矢的做法对检验教学手段、练习内容等的合理性和最终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体育教师更能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教”与“学”。
而“隼之健”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有效。活动在江北区安排了8所学校作为训练点,如果某所承担学校临时不宜开展活动,即可转至其他学校继续进行。另外,每个训练点设轮值主教官,免去了许多人员抽调上的麻烦。受场地、时间、指导专家等因素的限制大大减少,有效提高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密度和训练效果。同时,“隼之健”针对教材中常用的内容,设置了7项技能练习和模拟上课环节,并在练习中采用分组轮换的形式展开练习,但又不硬性规定练习项目,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身弱项增加某个弱项的练习时间,配以教官的指导和示范,练习效果立竿见影。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总体趋势良好发展的背后,其实存在一些隐忧。
1.总有小部分老教师不太愿意承担公开课的任务。那么只需各学校把教师每学期上公开课的次数要求明确,并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与教师的评聘相结合,倒逼教师“发挥功力”。
2.各学校的工作或多或少会影响青年教师参加“隼之健”的出勤率。要让一个活动具有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将这个活动做细、做实、做强,在一定范围内能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群体效应,才能让这一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就需要教育局教研室将“隼之健”纳入教研计划,由官方主导全面推开。
3.“隼之健”每个学期设置了8~9次的集中训练,分别在不同学校进行,这样虽然减小了某所学校的承办压力,但由于各所学校的设施设备存在差异,体育器械的配备也参差不齐,未必能确保每一次集训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因此,“隼之健”也是一次对区内各校体育设施设备的有效检查,需要教育局尽可能地为各校配齐配足体育器材,完善设施设备。
该模式适合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开展小团体活动,以便将活动灵活性、方便组织、实践操作便捷的优势充分发挥。在开展小团体教研活动前首先确保区域内有人数充足的名优骨干教师来担任活动的教官或评委,同时需要制订长远的规划和详细的计划,如学年计划、学期计划、阶段计划等,从而使整个研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