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学校体育教研工作回顾与思考

2019-06-17屈明牛晓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重庆市体育教师教研

屈明 牛晓

重庆市学校体育教研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思考。回首走过的道路,有过成功与喜悦,也有苦涩与辛酸。有过触礁的震荡,也有过信心激昂。正如山中新酒幸堪饮,何惜一杯相共尝。其中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抓住学校体育教研的魂,做好顶层设计

薪火相传几十载,重庆体育教研从改革开放初期坚持立足基础建设,面向现代化,实施综合体育教学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到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始终遵循国家教育发展要求,经过几十年的积淀与传承,坚持把引领体育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宗旨;把打造优质体育教师队伍,构建学校体育文化,挖掘体育学科价值,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每名学生的终身幸福打下良好基础作为教研工作的基本理念;紧紧围绕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科研管理及开发、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落实、学校体育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重点工作开展教学教研。

二、践行学校体育教研的实,明确规划落实

1.基于现实,科学规划。体育教研方面,重庆市立足自身“大城市、大农村”这一现实,密切结合城乡教育统筹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根据城乡差距的特点,在调研的基层上出台了一系列学校体育发展的文件与指导意见。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庆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健全了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编了大纲教材的教学参考资料,制订下发了全市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与体育备课本;开展了教学计划评比活动和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举办了多种类型的教师培训班等。在80年代中期召开体育教改專题研讨会、报告会,开展全市体育教师人人上阵的优质体育课评选活动;并在总结上一时期体育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主动体育(中学)、快乐体育(小学)的教改实验。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制订颁布了《关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学体育课德育目标纲要》《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特征与方法》;90年代末期至今相继出台了《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重庆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研报告》《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素质情况调研》《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量表》《重庆市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意见》《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发展调研报告》《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意见》等。完善规范了学校体育管理机制,丰富了体育课程,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过程监管和政策的连贯性,为全市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落实常规,强化管理。80年代,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重点抓常规的建立和教学大纲的落实。从90年代开始重点抓好体育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研与指导,着重完善“市+区县+学校”体育教研的运行机制,抓好学校体育教学常规的落实。

三、把握学校体育教研的脉,立足课程改革

学校体育教研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在学校体育教研的历史发展中,工作任务始终要面对课程改革。20世纪80~90年代注重体育教学大纲的落实、常态体育课的落实及课堂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从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综合体育观改变。进入21世纪,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面对和担当成为教研工作的重点。面对课程改革,重庆市对全市不同类型的地区和学校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对重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善体育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在具体操作上,注重抓典型、树榜样,示范学校、农村学校两手抓,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四、夯实学校体育教研的根,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体育教研的根在体育课堂。重庆市立足课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从改革开放初期就积极探索研究学校体育课程,于1985年在全国开创性地开展了快乐体育教学实践展示,2013年又在全国首创提出了体育课堂“3个50%的要求”,即每节课学生运动达到50%的练习密度,有50%的学生喜欢教师,每学期学校体育器材使用率达到50%。现在则注重强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体育课程,让每一名学生体会到“更多”的运动乐趣。研究教材教法,抓住教材的项目特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培养体育精神,浸润体育文化。在课堂中根据实际运用运动课程模式,用比赛激励唤醒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全学生的健康人格。很多区县已逐步形成了区域课堂教学特色,全面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五、追求学校体育教研的新,顺应时代发展

1.顺应教育发展,确立研究主题。在不同教学发展时期开展相关主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以“快乐课堂”的教学研究。强调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格教育;21世纪初,开展“生长课堂”“学本式课堂”的教学研究,基于学生的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学质量。近10年着重开展了“品质课堂”“有效课堂”“卓越课堂”“基于标准的课堂”等为主题的系列市区级教研活动,从课程理念、教材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与措施、教学评价与监督等进行研究,着力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2.变换教研方式,激活教研活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重庆南开中学等为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与研讨推进教学改革;进入90年代,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培训与示范课活动,增强常态课的研究;从2000年起,开始组织体育骨干汇报课及送教活动。通过现场观摩、专题讲座、培训互动、现场点评等方式实施教研活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3.精准帮扶,抱团发展。为更好地实施教育均衡发展,近10年,重庆市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深入基层乡村学校进行帮扶指导,如,组织重庆市区优秀体育教师与农村区县当地教师同课异构,开展指导和交流活动,形成了全市各个区县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4.团队研修,共享发展。根据时代发展和实际,时时变化教研形式。自2013年开始,以“团队研修”(每堂展示课在规定的时间1人说课、1人上课、2人评课)的形式,呈现了全市赛课的新模式,给各区县提供了校本研修的范例。

六、培养学校体育教研的人,促进队伍发展

1.注重科研,提升体育教师研究力。全市学校体育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体育课堂”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注重教学常规的研究;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注重体育课堂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以快乐体育为抓手进行体育改革。进入21世纪,重庆市顺应时代发展,在体育科研中将大课题与小课题结合起来,以大课题指导小课题,小课题助推大课题,形成了“国家级—市区级—校本小课题”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体育教师通过“激趣导入、自主立标、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个性、灵性和人性,切实解决了体育课程建设中的真问题,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

2.注重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养。重庆市体育教师培训在20世纪80年代注重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全员上岗培训;进入90年代,开始注重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与辐射。近10年来,体育教师培训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有效创新培训方式,扎实开展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培训工作。通过“请进来”的形式,邀请全国体育教育专家、名师到重庆市开展主题培训。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带领体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以及课改先进地区和高等院校培训学习,并同时参加献课和赛课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荐部分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参加全国体育教育改革联盟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教材培训等全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激发体育教师内驱力。广泛开展教研专家团队、一线骨干教师与参培学员之间的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咨询建议、共同设计等活动,采用“专业引领+名师示范+跟岗研修+课堂体验+反思总结”等模式,以“听—看—做—思—行”的路径互动学习,进一步提升参培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拓宽体育教师培训渠道,全方位对体育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培训,促进城乡体育教师整体协调发展。

3.注重实践研修,提高专业能力。重庆市一贯注重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展全员上岗能力研修到现在开展技能比拼,通过对教师基本功的全面检阅,完善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树立教师专业素质的追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提高理论研修,提升体育教师内涵。重庆市始终注重体育教师的理论研修,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一直坚持举办市级体育论文报告会,组团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通过反思写作,提高体育教师学习力。让体育教师不仅会做,还要会写、会说。通过论文评选与展示和教学教研成果评选,引领全市体育教师勤于思考。

七、聚焦学校体育教研的点,力求育体育人

体育教研最终的落脚点是育好人,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成为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的人。基于此,重庆市以课程育人、课堂育人、活动育人。

1.广泛开展课外体育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间活动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百花齐放的大课间改革局面,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影响。现在各区县能够广泛开展课外体育运动,认真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把体育课教学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许多学校结合地方特点着力开发、推广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具有集体性、趣味性、民族特色,便于普及的体育项目,实现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多种措施保障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正在逐步深入学校、深入人心。以学生体育节、艺术节为载体,在坚持开展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同时,注重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大力开发体育活动项目,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保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课间活动改革为突破口,强健学生体魄;到21世纪初,又大力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计划,深入推进“2+2”项目班级展示活动,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以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基点,把学校体育育体、育人、育心的宗旨运用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重庆体育课间“六结合”特色:课间改革以人为本,注重与学校整体改革相结合,与学生发展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其他学科相整合,与社区、家庭相结合,与场地器材改革相结合。各所学校活动精彩纷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

2.以多元化活动,提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开展体育特色学校体育展示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简便灵活、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着力培养学生掌握1~2项伴随终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大课间评比活动,督促学校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确保了全市各中小学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3.以校园足球为切入点,推进学校体育其他项目共同发展。近几年结合全国校园足球开展,从2016年起开展了“重庆市中小学‘未来大师杯校园足球创新嘉年华赛事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既有5对5集体挑战赛,也有1对1个人挑战赛,还有个人技术技能比赛和足球文化大比拼等。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足球的热情,加快了重庆市中小学校园足球的普及,促进了区域间、学校间校园足球运动的交流与互学互鉴。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学校体育其他项目的创新改革,推进学校体育的大发展,促进学生的体质大提升。

以体育课堂建设为抓手促整体改革,以体育教研科研促教师发展,以教师发展促学校体育发展,以体育发展促学生、学校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

八、重庆市学校体育教研发展的思考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为了探索体育学科有效实施的策略建构,推进全市素质教育进程,进一步加强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让学校体育真正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学校体育教研作了如下思考与谋划。

1.探索学校体育教育教研机制。开展体育教研理论研究并推进教研转型。主要进行教研制度、机制、方式的探索,为推动区域教研工作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建立体育教研员的研修培训中心,培养一大批具有责任担当与体育教育情怀和专业才干的体育教研员。开展面向但不限于重庆市的教研员研修和交流活动,为提高体育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实践模型。由此,为学校体育教研转型发展提供探索思路。

2.建立体育与健康学术研究中心。开展体育学科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堂教学中难点问题的研究,为区域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建立学校体育的学术研究中心,解决学校体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基层学校服好务。

3.形成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共享庫。探索课程教学资源和教研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研发和积累课程教学资源和教研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的教研资源平台。建立优质教学教研资源汇聚中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好务。

4.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教研评价落实。加强教学教研评价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与研究,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做到精准教研、科学施教、个性发展。建立学校体育发展的数据汇集与分析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加强对学校建设的规划管理,促进学校体育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重庆市体育教师教研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