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教学模式在《旱农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9-06-17张鹏蔡铁刘铁宁韩清芳任小龙贾志宽
张鹏 蔡铁 刘铁宁 韩清芳 任小龙 贾志宽
摘要: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旱农学》课程教学环节与实践探索,针对本科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引进国际前沿教学理念BOPPPS式教学(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及总结六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不仅让学生全面掌握了《旱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考能力,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旱农学》;BOPPPS模型教学;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9-0144-03
民以食为天,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有巨大增产潜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将有助于我国粮食安全[1-2]。研究表明,在西北部分省区,旱作农业的收入占农民全年收入的60%以上[3],因此,很多地区把发展旱作农业技术作为脱贫攻坚,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4]。由此可看出,旱农研究和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尤其对西北农业院校,做好《旱农学》教学已成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旱农学》是西北农业院校农业科学课程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多门课程的综合边缘体,集合了土壤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农学专业课程[5]。它是专门研究和阐述无灌溉条件的旱农地区(主要涉及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区)农业生产的理论和应用技术,是农学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在旱农地区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广适性”的专业课程特色,是目前西北农业高校农学本科专业最具地域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6]。从学科特点来看,由于《旱农学》涉及学科广泛,内容庞杂,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与田间生产密切联系的实践性学科,因此,传统的教学过程已不能满足当前《旱农学》的发展,常规的单一式授课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师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考虑到当前《旱农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效果,笔者和课程组团队成员综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国际先进教学模式的引入,针对本科生《旱农学》课程授课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总结。
一、《旱农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脱节
《旱农学》是研究无灌溉条件下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区“旱区—作物生长—管理措施”三者有机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将农业科学转化为旱农地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课程[5]。大部分高校老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学大纲和书本教材知识,而对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教学内容常年一成不变,《旱农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旱作地区农田生产中存在的生产实际问题(诸如农作物品种、土壤培肥改良、旱农气候土壤环境变化等)缺乏紧密联系。再者,目前《旱农学》教材仅有西北农业大学在1991年主编的《旱农学》,内容过于陈旧,缺乏现有《旱农学》相关理论与技术,因此,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造成学与用严重脱节,不能将理论方法和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旱作农业生产中,使学生产生学习无用的错觉,从而消极学习,大大降低了《旱农学》这门课程对旱作农业区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的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中,多数依然采用重教轻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形式比较单一,造成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课堂内容,懼怕老师、不敢提问,造成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产生厌学情绪,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再者,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完全使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应用到课堂中,严重不适应目前旱农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直接造成目前《旱农学》课程学生的选课率下降、出勤率不高,严重制约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单一的考核方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旱农学》课程均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实际运用情况。因为考核方式的单一化,使目前《旱农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很多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在临近考试期间临时抱佛脚,突击复习,此种现象使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只注重最终的考试分数,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投机侥幸心理,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
(四)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实验及大田课程和田间综合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显著影响着《旱农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5],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旱农学》课程由于课时限制,不设置实验或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
二、BOPPPS教学模型的组成与特点
BOPPPS教学模型起源于加拿大,广泛应用于北美国家的诸多名校中,在2009年由台湾学者引入我国,由于其课题教学的显著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并迅速在我国各大高校进行推广和应用[7]。BOPPPS模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参与和反馈的闭环教学模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在实际教学中引入BOPPPS教学模型,强调学生全方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学习,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此调整后续教学活动,从而以学生为学习的主导和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BOPPPS教学模型将教学方案设计过程按照人们对事物从“了解—知道—认识—掌握—熟悉—运用”逐渐认识过程[7],依次分为导入(B:Bridge-in)→学习目标(O:Learning Objective)→前测(P:Pre-Test)→参与式学习(P: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Post-Assessment)→总结延伸(S:Summary)六个阶段,在各阶段为学生们回答“4W”,也就是Why、Who、What、How和Whether or not这5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BOPPPS便是这六个阶段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各个要素所表示的含义见表1。
三、《旱农学》中BOPPPS教学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为满足社会对现代化农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将BOPPPS教学模型引入《旱农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满足和适应农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旱作农业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导入(B)
在《旱农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和内容。以第一章旱地农业概述第一节(旱农与旱农学)为例,我们先以西北干旱缺水的图片及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干旱气候,让学生讲讲自己家乡或身边发生的干旱问题,引出在干旱条件下如何从事农业?怎么从事农业才能获得高产,从而让学生对旱农与《旱农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学生的讲解可以迅速提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二)确定学习目标(O)
学习目标既是老师检验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效果的依据,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因此,此环节的目标设置必须明确,目标要可观察、可衡量且适合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直观认识,而且要具有可考核性。例如,我们会在教授第一章旱地农业概述的时候设定如下学习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旱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正确表述《旱农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任务;(3)能够列举出形成旱灾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
(三)课前小测试(P)
在正式开始授课之前,向学生抛出相关问题,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使其尽快聚焦到本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来,同时了解学生的基础及其是否有错误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据此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和进度。比方说在讲授第八章旱地集水农业与高效用水技术的时候,询问学生对集水农业有什么理解,知道集水农业集的是什么水吗?自己家乡有类似集水农业的模式吗?之类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本章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和学习热情度,以便适当调整授课内容的深度和进度。
(四)学生参与式学习(P)
此阶段的目的是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保持学习专注力,通过互动,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通过同伴式学习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对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抛出相关问题,例如,在讲授第六章旱地土壤培肥与耕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问学生农田中常用的有机肥有哪些种类?间作、套作和轮作的区别是什么?让学生列举保护性耕作的种类,以及目前自己家乡有哪些保护性耕作模式等问题,再者,我们还会适时地设置小组辩论题目,比方说对旱农地区常见的地膜覆盖措施来说,该模式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增产的作用,那么到底属不属于保护性耕作的模式?通过类似的方法,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同时,依据《旱农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在教学计划中预留了4个学时的大田实践考察课,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入学校作物标本区实地了解、观察和参与田间主要现有旱农集水农业的田间操作环节,并与标本区管理人员交流管理技术及方法。通过该环节的设计,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旱农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旱作农业的实际过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五)课后测试(P)
在此阶段,针对不同知识内容设置有效的、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例如,针对课程理论学习紧密相关的知识理解,选择选择题或简答题;针对旱作农业生产问题相关的实际应用性知识,选择表格调查、操作展示等方式;通过不同方式的参与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及思考,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授课内容、进度及过程是否与学术学习相匹配的一个检测。
(六)系统总结(S)
最后由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关系。在总结时要与之前的教学目标相呼应,根据目标设计相应的课堂总结和小测验,从学生的回答获得所教课堂的教学反馈,以便教师在未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同时,要注意在系统总结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努力和学习效果予以肯定,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就感。
四、总结
《旱农学》作为农学专业的核心选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旱作农业气候、生产特征及现状,学会和掌握旱作农业研究的必要基本技能,同時可以在今后旱作农业实际生产中依据出现的具体情况能够独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OPPPS模型在《旱农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一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厌学状态,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教师通过对不同章节的课堂模式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各种旱农生产实践有效联系结合起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卿.我国旱地农业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3):19-21.
[2]邓忠,翟国亮,吕谋超,等.我国农业应对干旱灾害的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节水灌溉,2016,(8):162-165.
[3]宋海龙,万红莲,朱婵婵,等.关中西部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估[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5):102-105.
[4]张文静.李凤民:让中国旱地农业走向世界[J].瞭望,2016,(6):68-69.
[5]李荣.《旱农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44-44.
[6]马超,李友军,张均,等.《旱农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21-122.
[7]孟江飞,刘旭,惠竹梅,等.基于BOPPPS模型的“葡萄生态学”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3(3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