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大学生教学评价比较研究
2019-06-17李陈黄晓丹
李陈 黄晓丹
摘要: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中国和瑞典高校学生对瑞典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数据,综合利用相关分析、主因子分析法对中瑞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①在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学习与娱乐时间上,中国大学生的评价得分整体上高于瑞典大学生;②年龄、教师印象、课程丰度、绩点期待、考试紧张程度以及论文兴趣是影响课程学习和教学评价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教学评价;高校学生;中国;瑞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9-0003-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交流越来越密切。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大学之间签署了各类跨国交流协议,包括本国高校学生的国际交换与学分认证,这有助于拓宽本校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快速全球化背景下,吸取国际经验,研究中国大学生对国外大学的教学评价,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有一定借鉴。本研究利用带教进修的学习机会,分析瑞典高校背景下,将中国交换学生(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同时,选取瑞典大学生作为参照组,比较两者对瑞典高等教育的评价差异,吸取瑞典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为中国高教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基本属性(性别、年龄、专业、年级)、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学习与娱乐时间等指标。问卷对象是在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交换的中国高校学生(苏州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以及哈姆斯塔德大学在读本科生。中国高校学生和瑞典高校学生一共发放10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0份(中国交换生和瑞典大学生各30份问卷)。
2.研究方法。研究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描述统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和瑞典高校学生对瑞高校教学评价进行研究。由于问卷设计中,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学习与娱乐时间等变量采取李克量表1-10分测度,变量数据类型为Scale类型[1],宜采用主因子分析。考虑样本限制,在主因子分析中对60份有效样本共同分析,不再区分中国和瑞典高校学生教学评价的影响因素。
二、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分析
1.课程学习。课程学习包括课程难度、课程丰度、教师印象、课程学习四个内容。总体上看,中国高校交换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得分要高于瑞典高校学生(图1)。
2.文献阅读。设置阅读文献的丰富程度、文献难度、阅读方法与文献难易程度。中国交流生认为文献的丰富程度很高,中国学生给出7.07的平均分,而瑞典学生给出5.53的平均分;在文献阅读的难度上,中国学生的平均得分是6.53分,瑞典学生为5.20分。对于课程文献阅读过程中的小组讨论,中国学生参与讨论的频次低于瑞典学生,有53.3%的瑞典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讨论中,而仅20.0%的中国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论文写作。设置论文写作难度、写作兴趣度、考试紧张度、绩点期待等四个选项。相比而言,受访中国学生认为课程难度较大,同时,中国大学生写作兴趣不高。考试紧张情况看,两国受访大学生的考试紧张程度相当,平均分都为6.33分。对于考试绩点,相比较后发现中国学生的期待更高,平均得分7.80分。(图2)
4.学习和娱乐时间。设置周课后自习时间、课后小组讨论时间、去图书馆频次、学期借书册数、周娱乐时间等选项。对于中国学生而言,26.70%的受访者周自习时间在1—5小时,40.0%在6—10小时,26.70%在11—15小时,6.70%大于16小时。对于瑞典学生,53.50%的受访者周自习时间在1—5小时,20.0%在6—10小时,20.0%在11—15小时,6.70%的受访者周自习时间大于16小时。对于中国学生,33.30%的受訪者周课后小组讨论在0.5—1小时,33.30%在1—2小时,20.00%在3—5小时,13.30%大于6小时,对瑞典学生,26.70%的受访者周课后小组讨论在0.5—1小时,46.70%在1—2小时,20.0%在3—5小时,6.70%大于6小时。去图书馆次数和借书频率相比较,两国受访者表现相近。对于娱乐时间而言,中国学生相对要比瑞典学生时间开销多。
(二)主因子分析
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测,克朗巴哈系数为0.802,表明问卷可信。其次,利用KMO检验其效度,并进行Bartlett半球度显著性检验,KMO结果为0.779,Bartlett半球度显著性水平为0.001,通过显著性检验,以上表明样本适合做主因子分析[2]。最终,研究对选取的11变量进行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因子的方差载荷为31.269%,第二主因子的方差载荷为21.478%,第三主因子的方差载荷为16.956%,三者累计贡献率达到70%,基本能反映多数信息(表1)。
第一主因子中课程丰度、教师印象、绩点期待是中瑞大学生的首要需求因素,三者的载荷系数都在0.80左右,课程难度、阅读文献的难度在第一主因子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第二主因子中年龄、论文兴趣因素占据重要影响,其中年龄因素的载荷系数达到0.815。第三主因子中考试紧张度影响最大,载荷系数达到0.640。综上分析,年龄、课程学习的难度和丰度,教师印象、绩点期待等因素是中瑞两国受访学生共同关注点。
(三)机理分析
虽然年龄、课程难易程度、绩点等因素是中瑞两国大学生共同的关注点,但在描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显著差异现象需进一步解释。在瑞典高等教育环境下,中国交换生和瑞典在校大学生对高教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体现在授课语言、教学方式、环境背景等因素上。间接原因反映在文化差异、教育理念等因素上。
从直接原因上看,由于全新的教育环境背景,中国交换学生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面对高强度的英语授课环境,对中国交换生、留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要完成课程任务,首先需要理解授课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适应外国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节奏,这都需要课后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和强化训练,更需要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对于瑞典学生而言,其生长的本土环境早已适应,并不存在语言转化上的挑战和压力,相对中国交换生,在课程学习、课程难度上挑战要低很多。短期的新鲜感、全新的教学环境与交流方式,促使中国交换生对瑞典高校教师印象平均得分较高,而瑞典大学生对其教师印象一般。
中国交换生对绩点的期待程度要高于瑞典学生,有两个因素可进行解释:一方面,中国高校的交换生大多经过选拔,绩点本身比较高,对学业成绩重视;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学生经过高考的层层选拔进入高校,分数本位、竞争意识强烈。所以,中国交换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兴趣度低于瑞典学生,产生一些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中国交换生认为课程较难,另一方面在兴趣度不高的学习过程中追求高绩点。从娱乐时间上看,中国交换生的周娱乐时间要多于瑞典高校学生,这并非中国交换生课后不花时间学习,而是部分同学利用难得的交换学习机会,到申根国家旅行,体验丰富的异域文化,中国交换生收获的不仅是学业训练,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全球化视野的能力得到提升。
从间接原因上看,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国学生评价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讨论式教学贯通瑞典高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受访瑞典高校教师高度重视文献资料的阅读、交流与点评。当一个月或两个月集中完成一门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组每一位学生都会接受5—8本英文参考书,或者20—30篇英文文献。这种本科教学模式有点类似中国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此外,受访高校将部分高年级本科的授课与硕一的学生放到一起,无形中加大了中国交换生的学习难度。英语大环境下,大量的文献阅读与高强度的讨论式学习,给中国本科生带来冲击,但对中国交换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在教育理念上,瑞典教师从小学开始就强调兴趣导向,并不唯分数论。虽然中国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多年,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唯分数论的思想根深蒂固,瑞典学生多坚持兴趣导向,上大学并非唯一通道。瑞典高校学生结婚、怀孕、带着孩子或30多岁,依然返校念大学早已司空见惯,而30多岁返回大学念本科或带着孩子念本科对中国学生来说是比较少见的事情。
这种差异的背后是文化差异与收入差异所致。上大学、读本专科并非是每一位瑞典学生愿意去做的事情。尽管没有大学文凭,瑞典学生可以去专门的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技术,成为铁路工人、维修工、电工、机械师等。由于税收等因素,瑞典高校教师与技术工人、服务人员收入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尽管中国正努力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教育分流,但这一过程较艰难,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教育改革者去努力去实践。
三、结论
利用问卷调查法,从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学习与娱乐等维度评估中瑞大学生在瑞典环境下的高等教育评价,得出主要结论:(1)在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学习与娱乐时间上,中国交换生的评价得分整体上高于瑞典大学生,而写作兴趣度、周娱乐时间、周课后讨论时间方面瑞典学生整体上高于中国交换生。(2)课程丰富程度、教师印象、绩点期待是影响中瑞学生对高校课程和评估第一主因子,年龄、论文兴趣是第二影响因子,而考试紧张程度是其影响的第三因子。(3)授课语言、教学方式、环境背景是造成中瑞大学生教学评价的直接因素,文化差异、教育理念的不同是促进教学评价差异的间接因素。
參考文献:
[1]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李陈.中国36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