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山方言特色动物词的命名方式探究

2019-06-17杨慧琪

卷宗 2019年15期

摘 要: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反映着古代的迹象,且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而动物自古便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对于动物词汇的指称和命名方式深刻体现当地居民的认知和审美倾向,本文通过对于微山地区老辈居民的方言调查,总结出微山方言中动物特色词的命名特点,即以礼貌特征、生活属性、动物性别、发出声响、附加“子”词缀、数词表示大小来命名。

關键词:微山方言;特色动物词;命名方式

微山方言属于山东方言中的鲁西片方言区,也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区,由于微山全县南北狭长,微山地区人民又居住于水陆两地,所以微山内部方言差异较大。本文在充分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微山湖渔村老辈儿居民为调查对象完成《方言词汇调查表》。本文通过对微山方言中常用的动物特色词语的调查整理,分析微山方言动物词汇的命名方式,侧面反映微山地区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的审美倾向。

1 表示体貌特征的命名方式

1.1 以形体得名

豁子,兔子。“豁”的古代汉语中的解释如下:《说文》(卷十一)(谷部)“豁,通谷也。”《六书故》“谷敞也。”《博雅》“空也。”现代汉语“豁”引申为残缺,裂开,“豁子”在现代汉语中指残缺的口子。在微山方言中保留了“豁”残缺,裂开的引申义,因兔子三瓣嘴,且门牙向外,所以在微山方言中被称为“豁子”。

蛐蜷,蚯蚓。《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现代汉语引用了古代汉语的成为“蚓”名为“蚯蚓”。《玉篇》“蛐,蛐蟮也。”蛐蟮便是蚯蚓,“蜷”即为身体弯曲之意。微山方言称蚯蚓为“蛐蜷”,以其身体弯曲且保留古代汉语的称说而得名。

微山地处微山湖,湖内鱼蚌等生物众多,称说繁富,微山湖上空盘旋着各种鸟儿,鹅子雁是形体最大的一种雁,以其形体与鹅近似而得名“鹅子雁”,同样的称说还有“半雁”和“红雁”,“半雁”因其形体较小而得名,“红雁”因其腹部红毛而得名,“瓦头黑”因其头部羽毛为黑色而得名。由此可见,微山方言对于动物词的命名多是以体貌来命名,人们对于事物的指称不完全是任意性和强制性的结果,以其体貌命名更添理据,观之形貌,便得其名。

2 表示生活习性的命名方式

伏溜,蝉。《广韵》“伏,匿藏也。”《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则庚日必伏。”《注》“夏至後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三伏的概念古已有之,从文献中可见,“伏”一指藏匿,一指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微山方言中用“伏溜”指称蝉,蝉本藏匿于地下,于最热的三伏天在树上高唱一夏,是以“伏溜”以蝉的生活习性来命名。

鱼鹰,一种水禽,因其捕鱼为食,故得名鱼鹰。《本草纲目·禽四·鹗》﹝释名﹞引《禽经》:“王雎,鱼鹰也。尾上白者名曰鷢。”宋·韩琦《荣归观莲戏成》诗:“红包密障鱼鹰坐,緑盖低容水马游。”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关雎》:“﹝李公弼﹞初任大名府同县尉,因检验村落,见所谓鱼鹰者,飞翔水际。”叶圣陶·《日记三抄·内蒙日记》:“又观同人发枪打鱼鹰。”

3 表示声响的命名方式

拐咕(咕咕),布谷鸟。布谷鸟的叫声好似“咕咕咕咕....”微山方言中布谷鸟以其叫声得名“拐咕”或“咕咕”。

伏了儿,入伏前后出现的一种小蝉,绿色,叫声极似“伏——了儿!伏——了儿”,由此得名。

4 子词缀的命名方式

从语义方面来讲,“子”本是一个有实义的词,本义为“婴儿”,可以引申为“儿女,继承人”等的含义,“子”成为词缀的具体时间仍有争议,但是对于形成原因,人们无一例外地将其归结为“语法化”规律,即实词由于“语法化”而演化为词缀。“子”词缀在泛化方面表现为使用范围扩大,在微山方言中表现为核心词后缀和表示特征属性的词的后缀两种方式。

4.1 “核心词+子”的命名方式

古代汉语中对于动物的指称,在微山方言中许多保留了核心词根,出现了“词根+子词缀”的命名方式。比如黄鼠狼是“黄鼠狼子”,土鳖是“土鳖子”,“蝇子”是苍蝇,“蛙子”是青蛙,“蜂子”指的是蜜蜂,“蛤蟆蝌子”是蝌蚪,“麦蛾子”是一种危害小麦籽粒的飞蛾。这里的“子”词缀主要是附加在单音节词根之后构成双音节词语,以上所举例子基本都是双音节词语,单音节词语虽然在上古较占优势,但是双音节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开始,“子”词缀便顺应了这一潮流。

从语义方面来讲,“子”本是一个有实义的词,本义为“婴儿”,可以引申为“儿女,继承人”等的含义,在微山方言中,第一种“核心词+子”的指称中,“子”词缀缀附于核心词后,不改变本义的同时,起到了固化词根,防止功能游移的作用,主要的语义承担者依然是“子”前面的词根,所以这里的“子”与词根只有位置上相邻,并无意义上的联系,没有词汇意义,只是表示名词的语法意义。

4.2 “表征词+子”的命名方式

微山方言中词类的运用非常灵活,所处位置也比较不固定,部分形容词、助词等后面加上“子”词缀可以表示名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比如:

1)“动词+子”:“瞎碰子”(金龟子)、“狗夹子”(一种尾部有钳状夹子的昆虫)

这类动词性词根,一般可单用,这里后附“子”词缀,构成动物名词,指与这一动作特征相关的动物名词。

2)“助词+子”:“眠眠乎子/夜么乎子”(蝙蝠)

3)“拟声词+子”:“山喳子”(灰喜鹊)、“土喳子”(蟋蟀)

4)“形容词+子”:“母子”(母羊)、“狗黑子”(狗熊)、“山羊母子”(母山羊)、“黑厚子”(草鱼的一种)、“白厚子”(草鱼的一种)

单音节形容词词根一般是成词语素,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感情色彩为贬义或者中性,加“子”词缀后构成名词,表示与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关的事物。

5)“名词+子”:“白眉子”(一种眉间白色的八鸭)、“花腰子”(中华小长臂虾)、“烧包子”(一种体团无尾的水鸟)、“小虫子”(小麻雀)、“夜猫子”(猫头鹰)、“红嗉子”(一种前胸红毛的水毛鸭)、“响翎子”(飞翔时羽毛发出声响的水毛鸭)、“红冠子”(一种红冠水鸟)

名词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附“子”缀后提取了这一名词的突出特征,比如“白眉子”是一种八鸭,因其眉间白色而得名,所以在“白眉子”中的核心词不是“眉”,而是提取出白眉的核心特征的一种八鸭。这类“子”不能独立成词,必须与其他语素组合才能成词,参与构词,粘着性较强,“子”在词义上有类化的作用,可以指具有这一特征的某一类事物。 “子”附在黏着语素后,直接构成名词。

5 表示性别的命名方式

微山方言中在表达动物性别时没有像一般的俗语一样用“公—母”或“雄—雌”,但是其具体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的反映。比如:

鸣鸭—草鸭 叫驴—草驴 男猫—女猫(渔用)

儿猫—女儿猫 儿马—骡马 儿骡—骒骡子

羯子—母子 牤牛—舐牛 牙猪—母猪

公鸡—草鸡 臊狐子—山羊母子 牙狗—母狗

儿,雄性动物,微山方言中有“儿猫”、“儿马”、“儿骡”的用法。最早在《仓颉篇》中便有阐释:“男曰儿,女曰婴。”进而引申为“男孩子”,亦指雄性动物。《爾雅·释畜》“牡曰騭。”隋唐五代的《南史卷三》:“右张五儿马坠湖,帝怒,自驰骑刺马,屠割之。”隋唐五代的《周书卷十二》“后从猎陇上,经官马牧,太祖每见驳马,辄曰:‘此我儿马也。”《全宋词》中“而今绕市歌儿马,客黄昏、细雨满城。” 《资治通鉴》中:“胡升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馀里;广佯死,暂腾而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在元明清的小说戏曲中“儿”的说法已非常普遍了,《老乞大》、《醒世姻缘》、《聊斋志异》、《明史》等都有提及,《明史》:“景泰三年,令儿马十八岁,骡马二十岁以上,免算驹。”清·郝懿行的义疏:“今东齐人以牡为儿马,牝为騍马。”

骒,雌性动物。在微山方言中专指马、驴等的雌性。最早出现在魏晋六朝的《北史》中“送骒乃嫌脚跛,评田则云咸薄,铜器又嫌古废。”在元明清的小说戏曲中较为普遍,《醒世姻缘》:“因没盘费,在淮安金龙大王庙里卖掉了一头骒骡,今止剩得两个,要寻主顾发脱。”明代的沉榜《宛署杂记·经费上》:“每辆用騍驴五头,府发银二百两,给两县委官雇觅。” 清·赵翼《陔馀丛考·骒马骟马驏马》:“唐以前本呼牝马为草马,及牧监设课后,遂呼课马,后人又易以马旁为騍马耳。”《明史》:“凡牡曰儿,牝曰骒。”由此可见,“骒”专指雌性的马和骡,俗称牝马,即草马。“骒马”即母马,母驴在微山方言中为“骒驴子”。

草,雌性动物。微山方言中一般用作草鸭、草驴、草鸡。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草骡不产,产无不死;养草骡常须防,勿令杂群也。”这里的草骡就是牝骡。元代关汉卿的《鲁斋郎》第三折:“[李四云]鲁斋郎,你夺了我的浑家,草鸡也不曾与我一个。”明清时期用法较为普及,《醒世姻缘》:“八钱银买了一盘旱磨,一两二钱银买了一头草驴。”近人章炳麟的《新方言·释动物》:“今北方通谓牝马曰草马,牝驴曰草驴。湖北移以言猪,谓牝猪为草猪。”同时我们需要明了的是,“草”在方言中不单指雄性动物也可指草食动物,如微山方言中的“草鱼”,《本草纲目·麟三·鲩鱼》中记载:“俗名草鱼,因其食草也。江闵畜鱼者,以草饲之焉。”这里的“草鱼”因其食草而得名草鱼,而非指雌性,同样还有《淮南子》高诱注:“马五尺以下为驹,放在草中,故曰草驹。”所以“草驹”指的是幼马。

叫,指的是雄性动物。微山方言中一般称公驴为叫驴。最早出现在《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僱他马是没有,止寻得一头骡,一个叫驴。”明清小说中大量使用,在《初刻拍案惊奇》、《警世通言》、《醒世姻缘传》、《儿女英雄》中都有出现,如《警世通言》中:“马是没有,止寻得一头骡,一个叫驴。”

牙,雄性动物。微山方言中有“牙狗”、“牙猪”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本草纲目·兽部·豕》:“(豕)母曰豭,曰牙。” 后来在明清文献中得到大量例证。清代西厓的《谈徵·名部下·牙猪》:“牙猪,牙即豭之转音也。”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李育才的《卖肥猪》:“就是五元多钱也不算少啦,能买一头小牙猪。”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第一部二:“有人骂那狂咬猛扑的大牙狗:‘没长眼的家伙,才几天不来,就不认识了?”自注:“牙狗即公狗。”

微山方言中常用“鸣”、“叫”等表示雄性动物,因为传统文化中雄性较为活跃、外向,经常鸣叫;而用“草”表示鸭、驴、鸡的雌性特征,一是因为它们是草食性动物,而是在传统文化中雌性较为沉静、内敛。“儿—女儿”、“男—女”的性别特征对应更加鲜明。

6 表示数量的命名方式

微山湖内鸭类繁多,对于鸭类的指称和分类也非常明确具体,微山湖内的鸭类以干毛和水毛来区分能否潜入水下,又以数词来区分大小,以对鸭为最大,三鸭次之,其次为四鸭、六鸭,以八鸭为最小。

7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微山方言动物词的命名倾向:以体貌特征来命名,如:“豁子”、“蛐蜷”等。以生活习性来命名,如:“鱼鹰”、“夜猫子”等。发出的声响来命名,如:“伏了儿”、“朱油子”、“响翎子”等。用“子”词缀进行补充的命名方式,如:“蝇子”、“黄鼠狼子”、“母子”、“黑厚子”等。表示性别的命名方式,如:“牙狗”、“鸣鸭”、“草鸡”等。

参考文献

[1]常敬宇.论词缀[J].吉林:汉语学习.1986.12.17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刘玉红.方言词理据研究刍议[J].辞书研究.2011.

作者简介

杨慧琪(1995-),女,汉族,山东省,硕士,青岛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