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问题

2019-06-17张美慧

卷宗 2019年15期
关键词:礼学仁学孔子

摘 要: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中,仁学与礼学两种思想最为突出,他们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古代社会中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各种发展。仁学基本上包括着一切美好德行的体现,也是礼学发展的基础。礼学作为是一种国家的法典制度,是需要对“仁”进行社会约束。尽管“仁”与“礼”是从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传统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借鉴之处。

关键词:儒家;孔子;仁;礼

Abstract:Among the Confucian thoughts advocated by Confucius, benevolence and propriety are the most prominent, which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Benevolence basically includes the embodiment of all good virtues. It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As a kind of national cod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ocial constraints on “benevolence”. Although “benevolence” and “courtesy” are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inherited from the feudal society, they still have much to learn from today whe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Key words: Confucianism; Confucius; The kernel; The ritual

1 前言

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已经有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的表现最为突出。儒家思想影响,空前绝后,其中所提倡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思想理论,那时已经超越了当时时局和国家的局限,为人类提供了相当宝贵的精神文明资源。孔子在与其弟子谈论的政治问题中,涉及到的道德范畴超过了20个,讲得最多的也是仁学与礼学的理念。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就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而言,如何理解和把握“仁”学与“礼”学思想以及两者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2]。

2 “仁”是“礼”的心理基础

仁即指仁学最早源于我国古老的东夷文化,随著时代的变迁及王朝的更替与周边国家文明交流,不断的被深化,开始被整合入周朝的文明体系中。周朝也曾出现过“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不过,在那时仁学只是一个相对来说模糊的概念,直到孔子正式了对仁学的认识,才使之与理学之间构成了一个必然联系。孔子的“仁”不仅是一个人的美德、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伦理价值准则。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仁”的核心内涵是“爱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人、爱护

人[3]。

“仁”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思想,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主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孔子并没有把仁孤立于社会之外,他所说的仁是处理的对象和礼一样,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关系看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而人只有处于这种关系之中才能真正的体现自身的价值。“爱人”需要具有道德自觉,只有在具备了这种道德自觉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守礼或去做合乎礼的事。

孔子建立仁学与礼学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向人们进一步宣传,使人们富有心理基础,仁学的差异性正好是从心理层面上建立的一种等级分化的形势。仁学也正因为这样才被赋予了社会规范的性质。‘仁作为一种内在道德品质不与‘礼这类外在机制而造就的概念相同而论,仁学具有更高层次的概念,它赋予理学更深厚的意义,

3 “礼”是“仁”的社会约束

孔子建立仁学与礼学之间的关系,重点还在于对礼学与仁学建立社会约束。在仁学中最必要的条件就是发挥个人本性。孔子虽然对一些理解一直持宽容的态度例如“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但是在一些触碰到原则的问题上,还是态度严厉的,如“在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礼既以辨异为本意,则可俭而不可泰。”然而对于体现仁爱的道德原则是建立在这种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基础上的自觉的道德实践。如果一个人能够内在自觉地按照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去做事,那就表现出他有一种爱人之心,从而也就能够达到实践仁的要求。从仁这一层面来说,仁又受礼这一外在形式的制约,礼虽然以仁为内容,但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与规范又以“亲亲”为原则渗透到了仁的义理蕴含中来。一个真正的仁人应该具有内在自觉的仁爱之心,并且事事依礼的规定而行,这样才能成为正直的仁者。由此看“仁”是必须由“礼”来调节的[4]。

孔子对于仁学与礼学二者之间关系的构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仁学是礼学的基本内容,另一类礼学是仁学的社会约束。换句话说,仁学是使礼学从一种社会规范到心理道德标准的转化。但最终无论哪一种形式追求的都是“礼之用,和为贵”,即保证社会的稳定。这一出发点也是时代发展对于礼学传统功能选择的必然结果。虽然在当时社会性质的限制对其附加上了等级秩序的烙印,但是其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及社会关系的重视程度仍是对文明社会建立有许多益处。

4 “仁”与“礼”现代思想关系

孔子所建立的仁学理论的基础源于中国两千多年来积累的社会基础,但是发展过程中终究逃不掉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终会被历史的黄沙一层一层掩埋,中国社会必然会在新纪元的开创之下有一个新的开始。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最终证明,中国人民在共同党的引导下,追求人人平等、社会平等、消除一切压迫、今天我们怀着信心与斗志,坚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和谐”这一词汇我们不难看出它的存在有用“仁”的神韵,“礼”的魂魄,而认为仁、礼为中心协调各方达到了“和”,换句话说,“和谐”才是至善至美的。“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在对某一特殊事物进行论述时,常会对其进行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例如贫富、众寡、宽猛、张驰、知行、博约、文质、辩讷、勇怯等。他认为“两端”中某一极必定优于另一极,这种表达即是用礼来调节达到和的状态,才可称“斯为美”。

对于现如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虽然与当时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同,阶级统治方面也有很大区别,但是在仁学与礼学的思想内容中我们还是可以有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具体内容如下:

1)现在处于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和”就是家庭和睦、邻居之间互相有爱、和偕风气、诚信相待等。

2)与和谐相违背的是争夺、不安、暴乱,在孔子的思想观点来看,“乱则穷”,社会的稳定是一切发展的的必要前提,也是今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原动力。

3)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是建立公平、合理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基础。没有了这一基础,否则这一切内容都只是空想。由此不难看出,从古代到现代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会受到孔子仁学与礼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没有间断过。这种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无限的合理价值,时至今日对于我们今后生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必然会有所影响,其古老的文化魅力将生生不衰,历久旎新。

5 结论

孔子“仁”“礼”学说的精髓部分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渗透到民族精神之中,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国家性质已经发展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仍受到全国文化的冲击,各路思想之间相互碰撞,尤其是西方思想的不断渗人,多种情况下思想的准确性很难把握。但也正因如此,孔子的“仁”“礼”学说内容更应该得到的不断更新、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孔子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炎黄子孙凝聚的指示明灯;也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强大的精神能源。孔子思想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完备、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认识价值。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充分发掘出“仁”“礼”学说在基本社会建设中的潜在作用,以避免被西方文化所“西化”和“分化”,真正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赵志浩.《论语》视域中的“仁”“礼”及其关系解读[J].中原文化研究,2018,6(04):72-76.

[2]李汶陕.孔子“仁”思想析略[J].喀什大学学报,2017,38(05):30-34.

[3]康丽伟.孔子礼学思想[J].现代交际,2017(19):73.

[4]袁垚.论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仁”与“礼”及其现实启示[J].传承,2015(04):140-142.

作者简介

张美慧(1998-),女,吉林省吉林市,学生,本科在读,延边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礼学仁学孔子
兄弟草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礼之于性——以《荀子礼学研究》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