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经典文学,传交往文化

2019-06-17许培秋

卷宗 2019年15期
关键词:白丁吕蒙鲁肃

许培秋

人生在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物质和情感的需要,人与人之间是要交往的。中国人交往注重礼上往来,如果来而不往便视非礼也。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交上好人前途似锦,交上坏人毁一生。老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往是要多长心眼的。

而交往中最不长心眼的要数青少年了。他们容易被新事物迷惑双眼,容易被哥们义气拉拢,在交往中不加选择就跟所谓的哥们走了,从此越走越偏,上课魂不守舍,放学人不着家,本来孩子还是一个有进取的学生,这一来往,学习成了他心累的事。这时候家长、老师你想把孩子救回来还容易吗?“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啊!所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不能忽视交往教育的,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主观世界逐渐形成,父母、老师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交往观,使孩子的人生路途越走越顺。

正确的交往观,古代圣贤就非常注意这方面的教育,不是我们今天才提出来的。我们来读读七年级语文下册里边几篇经典文学,看看古代圣贤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交往观和交往文化。

第一篇《孙权劝学》,它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在教读中,老师们往往只完成了两个教学任务,一个是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能讲述故事,一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孙权劝学的思想和眼光,吕蒙勤奋好学的形象,文中鲁肃这个人物的分析却简单化,只告诉学生鲁肃这个人物是起到烘托吕蒙勤奋好学,大有长进的作用,是一种侧面烘托吕蒙的写法,而忽略了鲁肃这个人物的文化内涵。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称颂一个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孙权和一个勤奋好学的吕蒙不是目的,而目的应该是通过这两个典型形象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需要,一种潮流和进步。那么鲁肃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又有何目的和文化内涵呢?前面提到,很多老师只看到侧面烘托这个文法,没有发现“鲁肃”人物的文化内涵,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从通史和文学功能角度去阅读它。史是文学的土壤,文学是土壤的反映。鲁肃这个人物虽然不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给历史增添了养料。原文有两处描写鲁肃:“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你想想,鲁肃为什么“大惊”,后又“结友”?鲁肃一定有了惊天的发现,吕蒙进步了与孙权的交往脱不了关系,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学习潮流和土壤脱不了关系。所以鲁肃才“结友而别”吧?鲁肃“结友”有效仿的因素,也有“结友”的延伸内蕴。作者司马光就是以“孙权”、“吕蒙”、“鲁肃”这三个文学形象反映这样一个史,个人也好民族、国家也好,要善于学习,善于交往,社会才得以进步。

第二篇刘禹锡写的《陋室铭》,据说他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縣,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刘禹锡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此文。此文通过描写陋室不陋的特点,反映 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但同时也是反映了作者时尚的交往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打小受父亲影响,其父刘绪于公务之暇,好与文人雅士交游。每行必携之同往,令禹锡见识大家风采。禹锡早年就与江南诗僧灵澈、皎然,茶神陆羽有过交往,弱冠时也以结群英名闻长安。进士及第时还有过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文学大家交往。直到被贬安徽和州,刘禹锡还是志于交鸿儒,不与白丁来往。这一路的鸿儒交往最终造就了他“文豪”这棵大树。那么刘禹锡是不是一直鄙视平民百姓呢?许多老师在翻译课文的时候常直译为“在交往中没有平民百姓”,使学生误以为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其实刘禹锡任司马时常率随扈巡查州务,探访民情风物,考察山水地形。“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这是莫徭人民丰收晚归的真实写照,更是刘禹锡心中对自身仕途前程的美好期望。莫徭老百姓也常邀刘禹锡参与民间烧畲围猎,传唱刘禹锡《莫徭歌》,这说明刘禹锡与老百姓交往甚密,深得民心的。所以“往来无白丁”的“白丁”不能简单理解为“平民百姓”,结合《陋室铭》的创作背景,“白丁”应理解为“没有文化的粗俗慵懒的人”,这样老师就容易把学生引向一个向“善”向“贤”向“雅”的文化氛围。

我们再来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文中写到:“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要刻画的是一个君子形象,不过这个君子身处何类人,他都能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非凡气度。

那么周敦颐为什么没像俗语说的那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其实是交往的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周敦颐是我国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倡导“人极”思想。“人极”即“诚”。他认为“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要以“诚”而往,以“诚”而待,善恶终归善。《陋室铭》中的君子形象也是蕴含了这样的理学思想。他希望自己的君子形象和理学思想能够感染身边的人,让人人向善,人人成为君子,社会就是一个洁净的社会了。

从三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交往要向“善”向“贤”向“雅”,不要让粗俗污浊的东西侵蚀心灵。从文学刻画的人物形象来看,他们也有交往的文化传承史。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仅看到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章、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更要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只有把课文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才能教出语文味,传道才能植入民心,语文的教学任务才算是完成了。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可以说,这门课程没有学好,就可以怀疑土木工程专业是否学好了。

猜你喜欢

白丁吕蒙鲁肃
屡建奇功的吕蒙
吕蒙自强不息
白丁少年大学史
吕蒙白衣渡江
白丁少年大学史
白丁少年大学史
白丁少年大学史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鲁肃机智调解
孙权的“窥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