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服务”不等同于包办替代

2019-06-17林凡瑞

中国德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效性考核班主任

林凡瑞

每学期,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和家长定时登录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浏览学习安全知识并做相应题目,以此作为考核班主任业绩的重要依据。这项工作用手机或电脑操作,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可能有一定的运作难度。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教师们智者见智,方法各异,有的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让学生亲自浏览页面、独立做题,并且通过演讲、讨论、写观后感等形式,加强内化吸收;有的让学生浏览页面、独立做题,但不进行学后延伸活动,并对极少数不会操作的学生实行代做的方式,让同学或他人予以操作完成;有的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自己牺牲时间给全班学生代做了,至于是什么内容,需要掌握什么,学生一概不知。

问题就出来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让学生实事求是地浏览、做题,并当作德育资源深入学习、深化处理的教师,往往会因为学生完成不及时或答题率不高受到领导的批评和处罚;而让其他同学或自己代做的教师,往往因为时效性强、完成率高受到领导的表扬,甚至拿到所谓的“安全工作奖”。受到批评的教师愤愤不平,他们认为自己是真抓实干的,是以真正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为目的的有效性做法;受到嘉奖的教师也理由充分,他们认为自己的“服务意识”到位,想学生所想,助学生所难,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不给班级和学校扯后腿,“大局意识”强。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谈一些粗略的看法。

第一,教师“服务”,不能以形式替代实质。

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的应运而生,是当前紧迫形势下的无奈之举。资料显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意外伤亡90%以上是安全责任事故所致,而45%左右的事故是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的。针对这种严峻的安全形势,基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技术支撑设立校园安全教育平台,是很有必要的。校园安全教育平台有管理资源、教育资讯、法治安全、交通安全、德育在线、家校互动、智能卡通等丰富的内容,对普及安全教育知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有着深远的意义。

可是,很多教师认识不到位,打着“服务”学生的招牌,剥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权利。这既是敷衍塞责的,又是极端错误的。一些教师撇开了活动的目的性和实质性,让服务形式替代服务实质,让教育平台的主办宗旨失去效益,这岂不是对学生权利的剥夺,人文教育意义的戕害吗?形式主义不可取,“师”僚主义不可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应该提高站位,高屋建瓴,以对学生生命安全负责的姿态对待这个问题;要将其当成课程资源深度开发,既要让家长陪同学生在家里集中学习,认真答题,完成“点上”的任务,又要在学校利用多媒体等形式集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面上”的任务,还要通过演讲、讨论、写观后感的形式内化知识,提高认识,提升情感,凸显活动的目的性、现实性和实效性。

第二,教师“服务”,不能以手段替代目的。

教师需要以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家长和社会的需求;要以高效的奉献和爱的教育,为学生愉快学习、全面发展搭建平台;要以人文关怀为宗旨,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科学机制。服务是管理,教师要以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保证科学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但是,服务是有边界的。服务不等于“替代”,不等于“包办”,不是越俎代庖,一切大包大揽。对学生服务只是尽一把“扶”之“务”,而不是抱着走、背着跑。超越了服务的边界只能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纵观现在一些教师的学生服务,超越边界的情形俯拾可见,比如,以“服务”替代学生的思维,教师一锤定音,直接出结果,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以“服务”替代学生的体验,画地为牢,空讲理论,不给学生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剥夺了学生躬身力行的权利;以“服务”替代学生的情感,空悲切,独煽情,掀不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剥夺了学生情感宣泄的权利。上面提到的一些教师与此种情形大有异曲同工之处,全盘替代学生浏览和体验的过程,其“孺子牛”精神确实可圈可点,但却没有把握住服务的边界,也就是说超出了服务的范围。如此包办代替,结果是有时效性但无实效性,对学生的成长毫无裨益。服务是手段,教育是目的,用手段代替目的,用数字掩盖事实,让平台的教育性大打折扣、色彩顿失。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把体验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情感深化的权利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操作,如确有困难,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服务,给予必要的指导,或者利用“传帮带”的形式让其他同学予以帮助。服务,不是服务“不会的”,而是服务“学不会的”。掌握服务的边界,是一门艺术。

第三,教师“服务”,不能以模糊替代明确。

学校考核,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既是对教师业绩的跟踪量化,又是对教师工作热情的激励与服务。考核工作搞得好,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教师服务功能的稳定发挥。

学校考核,如果思想导向模糊,就会失去科学管理的有效性。上面提到的班主任教师就犯有明显的导向性错误:学校领导只是简单地在电脑“后台”观测数据,哪个班级完成的百分点高,就等于班主任“服务”做得好;反之,就等于没有做好。在这种简单错误的导向引领下,“聪明”的班主任难免就要走捷径,搞数字游戏,想尽千方百计“狸猫代太子”。这样的考评既没有激励性,又缺乏实效性,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考核应该是导向性明确的服务。

明确的目标,是一种正确的指引;目标模糊,会让人失去方向感。考核的目标定位,应该主要放在学生身上,可以通过测评、竞赛等形式,考核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让合理化的实效性测评落地生根,征服人心,而不能仅让表面性的数字游戏作祟,成为考评教师的唯一依据。考评不能片面化,要立体化;不能单向度,要多维度。只有这樣,才是合理化的、能够产生实效性的考评。

猜你喜欢

实效性考核班主任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我的班主任①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