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

2019-06-17曲天立

中国德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读经儒学中华

曲天立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初印发了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社会的转型时期,我们更加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近年来,各地方和学校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做了大量有建设性的探索,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实施中還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我们必须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窄化为

儒学教育,而要系统、完整、全面教授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儒学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段落篇目,就成为一些学校比较常见的做法。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是“窄”,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窄化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导致现在很多的学生除孔孟二圣及“四书五经”外,对其它贤哲典籍几近不知,从而造成思想源头的贫瘠。

因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窄化,所以有一些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读经”来指称。这种说法是非常不严谨的。历史上的“读经”是有特定含义的,这里的“经”专指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华民国废止读经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最后都无疾而终。而被视为第四次读经代表人物的王财贵教授发起的“少儿读经”运动虽然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他所提出“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时期”理论,以及主张让儿童死记硬背经典的做法,由于颠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违背教育规律,因而受到许多人的批评。[1]

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纵向的时间跨度上,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对于百家争鸣,他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关于儒学的地位,他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历朝历代众多仁人贤哲不断创造、继承、发展、丰富的多元文化的集合,诸子百家争鸣,有儒家“仁者爱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情怀,有道家“天地与我为一”“逍遥天地间而心意自得”的豁达洒脱,有墨家“欲天下人相利相爱”的侠义精神,有法家“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依法治国思想,有兵家“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的勇毅果敢,有名家“白马非马”的辩证思维……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全面、系统、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滋养学生的头脑,使之形成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简化为复古教育,而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一些地方和学校或多或少存在复古倾向,有的甚至提出培养“君子”“圣贤”的教育目标。对于这些提法我们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强调“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2]面对复杂且多变的未来世界,社会对人的要求远不是“君子”和“圣贤”所能涵盖和承载的。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比如,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他着重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又如,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进一步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了“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的原则。

猜你喜欢

读经儒学中华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读经教育: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