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9-06-17王昭石利
王昭 石利
内容摘要:从农耕时代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让人们对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从小打好基础便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同时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满足于现状,国家开始出台一些有关于保护未成年发展的政策,提出一个系统的方案,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发展有所成就。作为教育的先行者,学前教育便是起点,要注重的是教育的全面性,针对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学前教育 德育 渗透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个时期好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各个时期有一个引领的作用,可以基于学前教育时期养成的习惯而延续发展,在学前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它能够让学生迅速的接受新事物,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在这个时期也非常活跃,不好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在这个时期学生仅仅是模仿而不会辨别,因此应当结合实际的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学习到德育知识,这样可以尽可能的避免今后学习或是工作中的坏习惯,有助于学生对新事物的再创造。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幼儿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习惯又决定着人的行为。可见,礼节需要从小培养,抓住根基所在,使幼儿终身受益。
一.学前幼儿德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时光。从现阶段的各家庭环境看,这个重要的时光还存在各种问题,现如今独生子女的家庭较多,因此家长一门心思的将精力花费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长大成才,以至于从很小的时候就进行体智能的补习,没有考虑孩子是否真的接受,也没有足够的重视道德层面的发展,一味地将智力放在绝对的首位,致使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过激时,家长也不出面阻拦,导致孩子坏习惯的养成,在自身的品格上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加强德育更显的十分重要。
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对一定年龄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性格形成等导向教育。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因此在出生后幼儿形成的行为、性格、习惯等都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这种教育是全方位的,不会仅仅在一个领域对儿童进行辅助,它的教育不会像家庭教育有偏差,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时期培养得好,在以后的生活或工作中都会减少不必要的阻碍,对于自身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提升,对家庭来说也能够减轻负担,良好的品格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非一招一夕,同样坏习惯的去除也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替代,这种替代对自身和身边的人来说是煎熬的,就像学生在课堂中的坐姿,刚开始的教学是一个基础,之后学生各种坐姿的出现都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及时纠正便能够进行一时的改正,如果某一坐姿已渐渐的形成,这个习惯便是深入骨髓的,主观的意识支配也难以克服。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在幼儿时期也就是三岁到六岁这一段时间,是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培养工作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需要身边的家长和教师等共同的努力,这一时期学生还没有清晰的判断能力,仅仅靠外界的传输,因此传输的内容和方式很重要,要将德育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引导学生的思想中,好的习惯和好的品格会让学生自身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在遇到困难时可以迎难而上。所以参与相关教育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德育教育充分重视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生长环境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德育在学前教育的渗透措施
(一)幼儿老师要了解学生
幼儿教师尽管每天面对的着不同性格的学生,但是他们的行为方式有时不被学生认可和接受,作不会完整表达的幼儿会产生心理上的痛楚。因此作为向导者要将孩子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在每一个时间段,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实时的分析,要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等多种状况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作为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不会因为孩子的家庭状况或是行为的错误而讨厌孩子,并对孩子进行语言和行为的攻击。应在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幼儿不同情况分别给他们制定出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开展个别教育。
(二)要让幼儿感受爱、学会表达爱
师生关系一直都是各阶段学生和教师沟通的重点,每个阶段的沟通方式也不同,在幼儿时期教师与幼儿沟通更多的是通过情感上的表达,因为教师在传达上有些词汇即使简单但幼儿还是需要时间去接受的,能够让幼儿感受事物的存在和对事物的理解便是双方情感上的联系,可能教师的某一个动作就会让幼儿产生不同的想法,比如教师在幼儿吃饭时会给予鼓励,这种语言和行为的结合便是幼儿思想的形成,幼儿玩玩具分享时给予肯定的态度,让她直观的感受爱,因此要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需要营造一个属于幼儿接受的环境,不断地积累情感经验,让幼儿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幼儿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会以相应的关心、友善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人的爱。
(三)要加强师德修养
师行无小事,处处皆楷模。幼儿时期无论从语言上还是从行为的接受能力上模仿性极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行,稍稍有一步走错,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也会产生偏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孩子直接的影响。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可见教师形象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行为产生时就应该意识到行为的结果,要将讲文明懂礼貌的基本原则树立起来,做好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它能够让在错误道路上的人们迷途知返,会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优秀的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不断完善自已的道德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智能的人才。
(四)幼儿教师要有爱心
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獻出我们的爱心。一点一滴的小事都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启发。幼儿在幼儿园中让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当孩子做错事时用温柔的话语对孩子进行教导,宽容孩子的每一件事,同时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除此之外,要积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轻松的理解,不被社会所抛弃。让幼儿在幼儿园中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爱的感知能力
幼儿时期是身体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仅仅表现为身高和样貌,还有就是智力的进一步提升,幼儿会尝试用撇脚的话语进行情感的表达,而这种快速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更加注意表达的方式。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反映是不同的,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想要喝水,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要喝水,不能因为一個学生的需求而将这个行为强加于其他学生中,除此之外还有要培养孩子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家庭环境不同,在幼儿园会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学生在一起,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沟通,作为小学生他们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进行争吵打闹,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调和和教导,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进行交流。例如学生争吵之后要学会握手言和,这种行为会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也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爱的力量。同时,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六)根据日常生活,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教育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和品德。同时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人以学习的机会。如上学时要跟老师问好,这就体现了要尊师重道,做一个有礼貌的学生,通过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在家长说话时认真聆听,主动向长辈问好等都是这一行为的体现。当然,在行为形成时也要注意引导,对错误的事严肃对待,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一味的批评并不能避免下次类似事情的发生,要将道理进行简单化处理,告诉这件事为什么不对,下次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幼儿自身的认识。同时对正确的事给予语言或者物质的奖励,带动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对待事物的积极性。每个学生会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发生本质的变化,而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其独具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善于将他们的发光点放大,并利用其优点改变幼儿自身的不足。
(七)学校和家庭共同把德育理念贯彻落实下去
幼儿虽然在不同年龄的阶段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知识的教育,但更多的时间仍是在家中度过,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外,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也是占很大的比例,有的时候幼儿在学校的优点会在家中逐渐缩小,同样一些小毛病会在家中逐渐养成。因此,家庭的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并肩作战。作为家长要增加陪孩子的时间,比如种花、浇水、做模拟搭房子等,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等活动能够拉近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隔阂,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错误和坏习惯并及时纠正。作为教师而言,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要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同时家长也要将孩子在家中的活动反馈给教师,这样的信息互换有利于幼儿在各阶段的德育发展,同时也是高质量教育的体现。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出,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任重而道远。从自身来说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同时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是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及时做出方案的调整,最后教师应有一个耐心的态度,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学习到德育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J].王欣.新校园.2018(06)
2.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评《学前儿童德育教育》[J].朱焕芝.中国高校科技.2018(10)
3.探析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周波.才智.2016(22)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教育生态学视阈下我省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 课程编号GJB1316108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