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
2019-06-17刘双岭李庆琳
刘双岭 李庆琳
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共同组成人体的平衡系统,使人们能够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当平衡系统表现出一定的功能障碍时称之为眩晕。主要表现有平衡能力失调,从而出现眩晕、头晕、耳鸣、视力模糊及步态障碍等症状。随着目前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普遍缺乏运动,使得该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一旦发病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在眩晕的治疗中,采用西药进行对症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临床报道显示[1],单纯应用西药不能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病情易复发。为了提高眩晕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辨证和针灸治疗作出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我院为观察其二者联合应用的效果,选取部分眩晕患者进行研究,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眩晕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医中对于眩晕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证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疗法,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别分组研究。观察组纳入患者79例,男41例,女38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45.2±7.1)岁;对照组纳入患者79例,男39例,女40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6.8±6.9)岁。此次研究对于存在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药物过敏者进行排除。家属及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两组在各项一般资料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患者入院就诊后均采用西药治疗,生理盐水500 mL+维生素B6100 mg静脉滴注,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呕吐严重者肌内注射溴米那普鲁卡因(爱茂尔针)2 mL。西药治疗时间为2周。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法。辨证论治方法如下:(1)天麻钩藤饮治疗风阳上扰型;(2)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3)归脾汤随证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4)左归丸随证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2周。针灸治疗方法:选择百会、风池、完骨、四神聪、神庭、头临泣、本神和头维穴为主穴,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型加肾俞、太溪;痰浊上蒙型加丰隆、内关;风阳上扰型加血海、合谷。伴随颈椎病者加颈夹脊穴C2~6。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时间为30 min。每日针灸治疗1次,治疗2周。
表1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s)
组别 眩晕消失时间(d) 头痛消失时间(d)观察组 11.7±1.1 9.5±1.4对照组 14.5±2.1 13.2±2.3 t值 8.117 9.050 P值 0.000 0.000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眩晕和头痛症状消失时间。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均消失;有效: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有改善;无效:经过治疗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3]。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效46例、有效3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7%(77/79);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3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8.48%(62/79)。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4,P<0.05)。
2.2 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各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眩晕的发生与前庭系统病变有着密切关联,患者入院后多需紧急开放静脉通道,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可通过西药治疗缓解症状,临床一般采用异丙嗪等抗组胺镇静药物,并给予患者止吐药和维生素等药物对症治疗[4-5]。西药虽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最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病情反复多有发生[6]。针对上述情况,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使用不同中药方剂治疗,同时配合针灸,能够有效改善病情,达到长久疗效[7]。中医认为眩晕病位在脑,肝主风木之脏,脾主气血生化,肾主骨生髓,若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亏虚则发生眩晕。因此,明确辨证对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风阳上扰型利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方中诸药能够平肝潜阳,益气活血;痰浊上蒙型利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方中诸药能够健脾和胃,化痰祛湿;气血亏虚型利用归脾汤随证加减,方中诸药起到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肝肾阴虚型利用左归丸随证加减,方中诸药合用起到滋肾补阴之效[8-9]。另外,针灸是改善眩晕的有效手段,选穴符合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的原则。百会能够熄风潜阳,益髓定眩,是调节大脑功能的主要穴位;风池穴为人体颈部主穴,主要治疗头晕目眩;完骨穴则具备醒脑开窍的作用;四神聪能够祛风定眩[10]。通过辨证分型,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养血;肝肾阴虚型加肾俞、太溪补益肝肾;痰浊上蒙型加丰隆、内关健脾化痰;风阳上扰型加血海、合谷行气活络[11-12]。诸穴合用最终达到改善脑血流、前庭系统循环的目的。在此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症状消失时间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眩晕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中医辨证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法,可缩短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于病情的改善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