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19-06-15何育贤张海波刘艳新蔡利德
何育贤 张海波 刘艳新 蔡利德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江门市区位优势明显,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西部门户,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既是珠江三角洲与粤西地区的陆路交通要冲,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尽管如此,江门市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凸显,总体呈现出:经济规模不大、发展质量不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弱,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这些都不利于江门市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对融入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要解决制约江门城乡融合发展的瓶颈和矛盾,探索出便捷高效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另一方面是要推广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切实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粤港澳地区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地区城乡差别大,农村在实现由贫向富转变的过程中还未能摆脱粗放的生产方式,同时,城市对农村仍然存在着较强的虹吸效应。一方面,便捷的交通出行以及对接城市的交通网络有待优化和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亟需补齐和完善。
(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缩小粤港澳大湾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有力之举
目前,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有利于优化农村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扎根农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
(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举措
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基础好、体量大,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加强以城带乡,推动适宜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配置,促进城市优势企业和先进技术入村入户,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经营方式创新,以此抑制城市的虹吸效应,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让农村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三角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具有城乡结合的特点,需要大力加强城市间的协调联动,推进城乡协调,实现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减少城乡发展差距,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二、江门市城乡融合发展情况
(一)江门市城乡融合发展现状
江门市辖“三区四市”: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和台山市、鹤山市、恩平市。截至2018年底,全市常住人口459.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5.7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6.50%,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54.0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3.5%(见表3.1)。
随着江门市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近年来江门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成效将越来越显著。目前,江门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多措并举,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工程,启动干净整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创建1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加快推进15个乡村振兴市级试点示范镇(街)、50个示范村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江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江门市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
据江门市政府最新数据显示,每年市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虽然有所增长,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有所增加,但是东西差距较大,城乡差距也不小,位于东部沿海的市(区)明显高于其他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主要体现在: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在不断优化的同时,却忽视了农村连接城镇道路规划建设的资金投入。这也表明,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基础设施短板没补齐,成为了制约城乡融合展的又一挑战。
(二)东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弱
表1 2018年江门市及各市(区)人口数
江门市2018年GDP总量2900.41亿元,其中新会和蓬江生产总值分别为677.03亿元和671.3亿元,而台山、开平和鹤山分别为432.59亿元、373.79亿元和355.52亿元,而恩平和江海分别为198.33亿元和191.78亿元(见图3.2.3)。江门市东部市(区)(包括新会和蓬江区)沿海,区位优势明显,对内对外交通便捷;而腹地的其他市(区)交通闭塞,主要以发展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效益低。这也是导致江门各市区的生产总值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市区的经济规模总量所占比例接近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的重要原因。
三、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的优化、美化和绿化,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农村的“断头路”和“瓶颈路”,规划农村对外交通网络。其次,以乡村产业兴旺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留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同时,应该破除城乡分割的制度藩篱,尤其是要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解放农民的思想,剔除思想包袱,使农民市民化,让农村成为“后花园”。
(二)用好乡村振兴政策,强化人居环境整治
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为契机,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导向,以乡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改善乡村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这既是保障城乡居民的最基本需求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侨乡文化,实施华侨华人名人宣传推广计划、“侨文化寻根”工程,继续推进海丝史迹申遗,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产业兴旺。
(三)发扬五邑侨都文化,发挥江门侨乡优势
江门是我国著名侨都,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与市内人口相当,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22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内外两个江门”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市的华侨华人为江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江门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表达了海外赤子的款款深情。发挥侨乡优势是江门发展的重要资源,出台更多的优惠侨乡的政策,给予侨乡更多的关心,搭建便捷的投资平台,打造高效的营商环境,欢迎广大华侨华人继续回乡投资,发挥余光和余热,继续为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出力。
(四)挖掘乡村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经济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也是一块红色热土。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为侨乡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沃土,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据普查统计,江门共有革命遗址180多处,开发潜力巨大。江门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在保护性开发的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挖掘独具乡村风味的乡土文化,着力打造具有五邑侨乡特色的“红色旅游”,将传统的红色旅游线路有机重组,着力打造华侨华人爱国情怀、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成就展示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四、结语
在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也要不断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短板,也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本文以江门市作为研究对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江门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西部门户,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江门市在不断融入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显得愈来愈迫切。如果江门能够找到一条合适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定会在参与大湾区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会对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决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