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进程中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研究

2019-06-14吴小勉

出版广角 2019年10期
关键词:媒介数字人才

【摘要】 通过对媒介融合进程中传播者、传播渠道及传播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媒介融合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具备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的能力、良好的跨专业沟通能力以及跨平台设计和创新能力。结合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现状,在未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中,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并解决学科内容广泛与师资力量有限的矛盾。

【关  键  词】媒介融合;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吴小勉,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0.025

一、媒介融合的特征与趋势

如今,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传播领域的重视,因为媒介融合不仅真实发生着,还给全球信息产业、文化传播以及大众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诚然,数字技术推动了媒介融合,然而,技术维度的应用和升级绝不是媒介融合的全部。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反对把融合仅仅看作是一个技术发展过程,他指出,融合代表了一种文化变迁,因为它鼓励消费者获取新信息,并把分散的媒体内容联系起来[1]。因此,媒介融合不仅是数字化系统的网络连接,还是文化内容的碰撞与聚合。

观察并研究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不是将视域局限于媒介本身,可以更加系统地把握媒介融合给当代传播带来的深刻影响。聚焦当代信息传播者,我们不难发现,行业垄断逐渐消失。传播者难以依靠以往的行业垄断格局来推动自身发展,而是需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并积极地参与到更为平等的行业竞争中;传媒产业中的行业壁垒逐渐瓦解,各种类型的传播渠道相互连通,互为补充。跨平台、跨行业、跨专业的合作与共赢逐渐成为产业主流,传播内容的数量几何级增加,而优质的内容依然相对稀缺。这些变化与发展为当代传媒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也对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二、媒介融合进程中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数字媒体艺术隶属于艺术学门类下,是设计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2]。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数字媒体艺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如电子书的视觉设计、数字游戏的动画设计,以及数字影音的创意设计等。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不仅可以美化数字出版物,還可以提升数字出版物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对数字出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媒介融合是一场动态发展的传媒产业体系变革。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研究不能静止而孤立,而是要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规律,分析产业中各要素的发展与变化,研究媒介融合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提出的新目标。通过对当代传媒产业中的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媒介融合对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提出的新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具备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的能力

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合,还是文化的融合。随着文化融合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代传媒产业对传播者的能力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传播者能够运用数字技术将我国传统文化生动地呈现给全球受众,那就有可能为我国传媒产业增添新的创新活力。在媒介融合进程中,数字技术不断进步,使得信息可以迅速地摆脱空间和地域的束缚,传媒产业的全球化趋势十分明朗。然而,当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们产生注重数字技术的文化心态,从而忽视了吸收并发扬传统文化。其实,放眼全球,很多较为成功的数字媒体作品都有机地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人才教育体系中重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能力的培养。

2.具备良好的跨专业沟通能力

现在,传统媒体的边界正不断模糊,跨平台的传播合作正在不断增加。数字技术使得很多原本相对独立的传媒行业逐渐建立相互连通的数字化传播系统。不仅如此,当代数字传媒正在向金融、旅游、交通、教育等领域不断渗透,并构建很多跨领域的数字化传播渠道。这些新型数字化传播渠道汇集了多个不同学科的科研和实践成果,因此,数字化传播渠道的运营、管理、维护与升级需要大量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合作完成。可见,媒介融合对人才的沟通能力以及跨专业合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具备跨平台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当代传播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随着传播技术的大众化、普及化,传播内容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优质内容依然相对稀缺。由于传统传媒行业的壁垒逐渐瓦解以及受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优质内容如同洪流一般,迅速地通过各种相互连通的传播渠道,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体验需求。在数字内容的跨平台传播中,为了适应不同数字平台的技术规格、产品定位及受众体验特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根据不同传播平台的特点,协同传媒团队对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调整、优化和创新。因此,媒介融合时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要了解各种传播渠道、传播平台和传播终端的具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内容跨平台编辑和创新设计的技能。

三、媒介融合进程中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策略

结合媒介融合对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提出的新目标,以及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未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可从构建知识体系、培养专业能力以及组织教学资源这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科学而系统地培养为我国传媒产业输送优秀人才。

1.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媒介融合进程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在这样的环境中,将我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与网络科技融合,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体系中展现魅力。这样的愿景和目标,需要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体系不断的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的核心内容是构建面向未来和继承传统的有机统一。自我完善的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理解媒介融合发展规律,并向学生阐释吸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者应当通过系统讲解媒介融合的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吸收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

其次,增加传统文化教育。从当代国内外成功的数字媒体设计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融合当地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往往更加容易受到受众喜爱,而一些使用表层的传统文化符号拼凑而成的数字媒体作品则显得生硬、粗糙。在当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教育者有必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育比例,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需求,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课程中,加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案例和设计模板,促进学生在感性层面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2.在能力培养方面,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编写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大纲都十分强调沟通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培养过程中,该环节往往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或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培养体系。基于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基于设计实践的沟通能力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推动数字媒体设计实践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学过程中将设计实踐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相互孤立起来,那么学生很难将沟通能力服务于设计实践。构建融合设计实践和团队沟通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明确的团队分工,以及对设计内容的多维度阐释。明确分工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传媒产业中不同工作特征以及团队合作的基本运转机制。在科学而明确的分工合作中,团队成员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依靠的,通过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设计内容的多维度阐释也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点之一。学生不仅需要合作完成设计作品,还需要在设计的不同阶段,运用语言、文字、图像、影音等形式展示设计的理念、风格和创新点等。

其次,丰富学生在传媒领域的知识广度,使其具备提升沟通能力的知识储备。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项目推进中,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仅需要团队合作的意愿,还需要相互理解彼此的专业基本知识。如果团队成员之间在知识层面的交集过少,那么彼此间的专业交流往往是肤浅的。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在确保主干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地通过选修课等形式,将当代传媒产业中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样便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团队合作基础。

3.在教学资源层面,解决学科内容广泛与师资力量有限的矛盾

媒介融合是技术与文化的碰撞,碰撞后产生的数字媒体形态为受众带来多样的体验。多样的数字媒体形态背后,是丰富的数字技术和设计方法的支撑。然而,纵观我国当代高等院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每一所院校都具备充沛的多学科师资、多样化的实验设备和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我们需要解决媒介融合对学科多样性的需求与大多数高等院校中教学资源不够多样化和系统化之间的矛盾。

首先,明确教育目标,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夯实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通识课程基础。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创作更具艺术感染力的数字化产品,优化用户体验质量,提高传播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1)合理运用视、听元素综合进行传媒信息设计的能力;(2)在信息设计中注入文化、艺术资源,并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呈现给受众的能力;(3)关注用户体验,并基于用户体验进行设计改良的能力。所以,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要在设计思维、形式与构成、造型基础和色彩基础等方面接受充分指导,并进行系统化训练,不仅需要从文化传播学、文化史、艺术史论以及可视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吸收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并灵活运用目标受众分析、用户体验设计、设计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构造、软件的操作方式以及数字内容的外部形态都可能发生改变,学生如果能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上述基本通识课程中的内容,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未来传媒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其次,根据自身的师资及生源特征,建立本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力求专而精,而不是大而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并不是追求大而全,而是提倡追求专而精。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领域中,追求专而精的教学体系也正符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并不是毕业于该专业,而是来源于其他相关专业。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传媒产业并不需要统一化的信息式样,也不需要单一化的人才储备。相反,丰富的人才类型恰恰有助于推动媒介融合,数字媒体艺术教师丰富的专业背景则是培养多样化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基础。各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必机械地模仿优势高校的教学体系,而应根据自身教学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而激活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潜能,为我国的传媒产业输送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美]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等文件的通知[Z]. 2019-10-12)

猜你喜欢

媒介数字人才
人才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