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19-06-14刘宇周建新
刘宇 周建新
【摘要】 新时代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分、文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和文化产业要素市场不完善等问题。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升生产要素水平,完善市场支撑体系;尽快建立指标体系,明确高质量发展目标。
【关 键 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路径
【作者单位】刘宇,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周建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0.002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竞争。作为当代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也明确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重点任务,对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也处于提质转型的关键期,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文化产业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实现更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经济要发展,文化必先行”,这就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全面提升质量的新要求。现阶段,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1所示,目前,在总量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由2013年的2135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3年的3.63%稳步上升至2017年的4.20%。在增速方面,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速已达到12%,远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速。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时,文化产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产业门类,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能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此外,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呈现明显不合理的布局,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特点,是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因此,文化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是顺应新时代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2.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当前,文化消費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多方面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包括精神生活的满足[1]。要提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创造美好的生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消费升级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已从传统的物质产品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拓展,从原来的单一追求功用性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的文化消费发展,并且对文化软件、硬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现有的文化产业供给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这些需求,许多文化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所以,解决这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然要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重要根据,而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支点。
坚定的文化自信需要发达的文化产业来支撑。首先,从国际上看,在全球文化博弈的舞台上,谁在全球文化发展中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一个国家和民族若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其文化自信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走出去”,加强我国对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给文化精品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亮相的机会,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这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2]。其次,从国内来看,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升文化产品质量,让民众充分享受公共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4.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必由之路
首先,为人们文化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们的文化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渐由原来主要重视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开始变成重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品牌、信誉度等指标,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自我积累和发展。其次,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也暴露诸多问题,如缺少被社会大众真正认可的精品,有效消费需求不能从海量的产品中得到满足等[3]。再次,2017年国家文化部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因此,文化产业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通过自身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继续发挥产业示范引领作用。
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前景广阔。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受这些问题的影响很大,我们必须高度关注。
1.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分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文化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文化产品明显增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现有的文化供给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从数量上看,近年来,相对于其他行业,我国文化产品的增幅不算大。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总人口比2016年增加0.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而图书出版总印数仅增长2%,电子出版物增长为负,文化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有“量”的需要,也有“质”的要求。从质量上看,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产品的质量不高、文化创意不足、文化精品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诸如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等在国际范围内广受认可的文化品牌。由此可看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需要数量上的提速发展,也需要质量上的提升发展。
2.文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结构总体上正在不断优化,但由于居民消费的升级、文化业态的变革和区域发展的失衡,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从产品结构来看,文化供需错位,低端同质化产品过剩,中高端个性化产品相对匮乏。如影视制作、音乐、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产业“虚胖”现象由来已久,网络文学题材高度同质化,尤其是动漫产品制作粗糙、选题随意,造成一方面大量动漫产品无法播出,另一方面以少年儿童为主体的动漫观众无优秀动漫产品可看。从产业结构来看,除了北上广深及其他少数几个城市的数字类和创意类业态平稳发展,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产业形式,创意类和数字类业态还处于萌芽和培育阶段,整体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的能力以及创新文化表现形式的能力较弱,导致低技术含量文化产业比重偏大。从区域结构来看,文化产业在东南沿海等地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但在西北等地区,文化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仍然较低[4]。
3.文化产业要素市场不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基本要素,更离不开管理、知识、制度、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财政投入、规模扩张等[5],以资源消耗和数量扩张为典型特征的传统“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增长方式也是粗放的,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文化产业属于内容产业,文化内容更多地要依靠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只有融入创意理念,才有品位、价值和竞争力。与美国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输出的主要是文化工业产品,而前者更多输出的是文化内容版权。所以,我国文化产业的要素市场正面临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创新乏力、知识积累不足等创新性要素不完善的问题。
4.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有助于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与模式,引导文化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一方面,部分文化产业政策在内容规定上还不完善。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文化产业政策文本还停留在规范性文件的层面,上升到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层面的政策比较少,文化立法比较滞后。另一方面,我国缺少统一的、适合自己国情的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尤其当下,我国急需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多维度评估,并找出当下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所存在的缺陷和面临的问题[6]。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科学、合理、多维的指标体系去评估测算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以此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政府应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和管理,提高版权保护执法能力,抑制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发挥质量型政策的作用。
三、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1.提高產品和服务质量,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
高质量的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其质量好坏显著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否真正做到两个效益相统一。
一要树立精品意识。质量之魂,在于匠心。从生产者方面来看,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践行工匠精神,对所生产的文化产品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体现最大的价值。坚决杜绝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甚至以不正当或违法手段生产文化产品获取利益的行为。要积极倡导文化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观念,形成企业的质量精神,追求卓越品质,构筑质量高地。从消费者方面来看,供给体系要随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更加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对高档次和高质量产品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7]。
二要打造文化品牌。品牌意识是品牌建设的基础。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品牌价值,在国际竞争中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其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以产品带动产业,以项目带动产品,打造一批影响力强的文化品牌。最后,要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突出中国故事,引导和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直接进入国际文化市场,逐步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此外,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为品牌注入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品质,培育出有特色和有底蕴的中国文化品牌。
2.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结构优化是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8]。
一要创新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具有渗透性强、关联效应强等特点,因此,要大力发展多元多层次交互融合的发展模式,如“文化+科技”“文化+企业”“文化+互联网”“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金融”等多元融合的新模式,带动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推动实现各区域间文化产业的“和而不同”,形成各具特点和核心优势的文化模式。从而使文化产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平台,催生新的业态,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重构文化产业的生态环境[9]。
二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文化产业集聚区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形成产品内容互补、产品档次齐全、上下游产业衔接紧密的良性发展格局[10]。要加强资源集聚,加快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如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集聚区、文化消费集聚区等;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注重社区营造,把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景观风貌、功能布局紧密融合,如2019年建设的定州京津冀演艺产业基地,就是致力于打造产城融合的文化集聚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园区创意孵化,搭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文化创意集市”建设。
三要整合各类产业平合。平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文化发展模式,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在平台上,不但各方面的力量如政府、个人、企业以及中间组织等可以充分发挥[11],而且聚集了各种专业化资源,各种主体可以找到对口的资源,主体之间还能互相合作、优势互补。如广东深圳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博会,就是充分利用文博会这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建立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因此,我们要强化平台思维,整合各种文化网络虚拟平台和实体平台,构建高质量发展大平台,助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
3.提升生产要素水平,完善市场支撑体系
文化产业是一种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它对资源和区位等要素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而智力、资本和政策等软性投入对文化产业高质量的发展则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提升“软要素”的质量,文化产业生产率才会大幅提升,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驱动力。
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完善文化产权定价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给予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支持;规范文化市场环境与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建设。
二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我们应该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较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培养新型文化业态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辟“绿色通道”,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为生产、创作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要增加资金投入。据已有实证研究发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要素中,资本要素的贡献最大,这说明资本要素是文化产业投入中重要的产业发展动力。因此,我国需要增加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调动社会各界捐资兴建各类非营利性公益性文化项目,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基金的作用,创新金融体制,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的共同参与,通过项目补贴方式,为文化企业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4.建立科学的评价和管理体系,明确高质量发展目标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又是确定规划目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前提。高品质文化产品的保障需要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这是规范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12]。
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建立在适合我国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涵盖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多方面要义的优化过程,衡量指标应尽量全面地综合考量;还要充分考虑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和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强文化产业标准化意识,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不断完善文化产品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推行文化产品认证和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质量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引导文化企业加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审慎监管、防范风险的同时激发文化企业创新创造力;建立企业黑名单等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公众对文化产品质量的信任和认可。
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成效。恩格斯曾经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有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进步的基点;成色不足、品质低劣的文化,却往往是心灵的枷锁、进步的桎梏。”因此,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文化产业高质量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正军,战炤磊. 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动因与对策思路[J]. 学术论坛,2018(6):93-99.
[2] 苏沐晖. 文化消费展现产业发展新高度[J]. 新产经,2019(3):78-79.
[3] 宋志红. 文化产业改革要去“虚胖”强“筋骨”[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6-22.
[4] 范周,关卓伦,孙巍. 回首与展望:新时代下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J]. 出版广角,2018(4):6-10.
[5] 张天业. 浅议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J]. 山西农经,2019(2):21-22.
[6] 任保平,李禹墨. 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05-113.
[7] 关信平. 对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辩证考察[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5):34-41.
[8] 迟树功. 调优文化产业结构研究[J]. 理论学刊,2012(1):50-53.
[9] 王国平,刘凌云. 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先导[J]. 求索,2013(7):198-223.
[10] 周早弘,冷清波,潘弘韜. 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求实,2012(4):57-59.
[11] 赵东. 平台模式下的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J]. 经济研究导刊,2019(5):40-43.
[12] 施兰英. 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J]. 人民论坛,2018(36):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