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观照下的粉丝文化探索

2019-06-14邱光华

出版广角 2019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受众文本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文化学者开始关注粉丝与其所迷恋对象的积极、有意义的接触,粉丝的文化创造力开始进入跨文化研究者的视野,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重要论域。文章基于跨文化交流及文化传播视角,对跨文化粉丝的心理表征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做分析,以期为跨文化交流中的粉丝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解读空间。

【关  键  词】粉丝文化;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

【作者单位】邱光华,河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0.023

一、粉丝文化

何谓粉丝?诸多学者认为,粉丝即“特定媒介内容的受众”。然而,“特定”这一定义并不十分准确,它倾向于标明粉丝受众关注内容的特殊性与固定性。就所关注的文本类型而言,粉丝较之于普通受众并没有明显差异,一般受众与粉丝同样积极且富有创造力。但粉丝是一种“情感性联盟”,他们与普通受众的区别体现在情感范畴方面——粉丝“在某些方面投入得要比其他方面更多一些”。本文所说的“跨文化粉丝”是指“对外国文化中的固定内容持续、过度投入情感和精力的受众”。

一个国家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输出活动,其目的是传播本国文化,增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1]。积极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应把握两个基本点——传播内容的特色性以及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因此,要将跨文化粉丝视为可为官方所用的力量,就需要面对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即跨文化粉丝是否具有生产力?跨文化粉丝是否能够生产“具有他者特色”且“可被我者接受的”文本?

跨文化粉丝无疑是具有生产力的受众群体,他们除具有接受力外,还具有传播力和再生产力。跨文化粉丝的再生产是一种针对“我者”而非“他者”的生产,因而更容易為“我者”所接受。如欧美当代作家小说文本的接受程度与欧美明星所创作的同名影视文本接受度相比,后者的接受度要远远大于前者。由此看来,跨文化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及传播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这些传播力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粉丝文化”通常被认为是“越轨者”的文化,因而对外交流与传播视角下的跨文化粉丝文化常受到学者们质疑。事实上,亚文化群体的“抵抗性”通常是指同一文化语境下,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秩序的抵抗与重构。以A国明星的B国粉丝为例,所谓B国粉丝亚文化的“抵抗性”通常是指B国粉丝与B国主流文化秩序之间的隔阂,这恰恰为A国文化在B国粉丝中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跨文化粉丝促进他者文化在本国传播”的可能性,恰恰在跨文化粉丝重构社群制度、实现自我赋权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跨文化粉丝的几种心理表征

1.亲近心理

跨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传播不畅和效果不佳[2],传播受阻是文化环境不同而导致的接受者与传播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二元对立模式。接受者与他者的对立模式可按程度不同分为三个层面——对他者的漠视、对他者的排斥和对他者的曲解。对他者的漠视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受众的信息渠道不畅,二是受众排斥与曲解跨文化传播者的意图和传播内容。值得指出的是,这两种漠视态度都与受众的接受习惯直接相关。

当跨文化传播者面对的是追捧跨文化内容的粉丝时,这个传播学意义上的难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先天性规避,因为跨文化粉丝往往乐于亲近他者文化。如A国某明星或A国电视剧的粉丝不会对A国文化产品产生明显的排斥和漠视,历史信息还的积累会增强粉丝对内容背后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力。而且,对某种他者文化持续保有高度热情的粉丝,往往也会对其他不同类型的他者文化持有较为开放的接受心态。

2.求知心理

不同于一般跨文化受众的好奇心理,对某国特定文化寄托着强烈情感的跨文化粉丝会往往对特定文化背后的整个文化系统保有兴趣,好奇心更强烈,甚至会寻求一种有效途径实现对异国文化的“理性认知”,这种求知心理无疑有利于跨文化传播。

收效甚微是跨文化传播的难题之一,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即便接受者跨越排斥、漠视和曲解等心理障碍,接受了跨文化传播内容,也未必能够取得显著成果。文化传播不同于产品销售,只有确实对接受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文化传播,才是真正有效的。

成功的跨文化传播表现为引起持续关注,或引发接受者言语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层面的改变。对他者文化保有“求知心”的跨文化粉丝,往往会主动关注他者文化的生态系统,如美剧粉丝会积极主动学习美式英语,以通过语言对美国文化进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3.推介心理

跨文化粉丝对跨文化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跨文化内容,得到感性层面的快感、理性层面的见闻,以及特定场域内的权力。跨文化粉丝社群虽然同其他社群一样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权力场域。场域内的成员凭借相关信息的积累获得权力,这些信息不仅成为其在该场域内的资本,也成为其在真实社会情境中享有一定权力的资本。跨文化粉丝掌握着不为一般受众所了解的信息,因此具有而向他人推介明星、文化产品的心理,他们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赋自己文化代表或文化代言人的身份。

总而言之,跨文化粉丝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文化心理,他们乐于接触、亲近、学习他者文化,甚至心甘情愿地为他者文化做宣传和推介。

三、跨文化粉丝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粉丝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三种——文化接受力、文化传播力和文化生产力[3]。

1.文化接受力

所谓接受力即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一般包含四个方面——信息搜集能力、信息解读能力、文化吸收能力和信息解读精准度。

首先,跨文化粉丝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他们在获取自身感兴趣的内容时可能会面临地域、网络、语言等多重障碍,强烈的情感驱动他们越过障碍去获取信息。跨文化粉丝在长期主动搜寻过程中掌握了获取跨文化信息的渠道,能够从海量信息中准确地搜索到所需信息。虽然跨文化粉丝的兴趣点客观上削弱了其搜集信息的应用效果,但该过程取得的传播效果是官方宣传无法比拟的。

其次,较之于普通受众,跨文化粉丝对其所追捧的信息、内容有更强的解读能力,这种强大的解读能力来自对周边内容的洞悉和历史信息的积累。他们能够理解特定内容中特殊符号的特殊含义,也会为理解该种符号而做出努力。

再次,跨文化粉丝具有较强的文化吸收能力。这种文化吸收能力不仅指他们对自己感兴趣信息的接受,也包括对跨文化内容背后文化内涵的接受。跨文化粉丝在接受某些信息的同时,会主动挖掘并接受信息背后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例如,英国偶像粉丝在穿衣风格方面会倾向“英国绅士范”,在饮食方面会倾向选择英国的鱼和炸薯条——从接受者角度来说,这称为信息吸收能力;从传播者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信息渗透能力,抑或是文化渗透力。

虽然跨文化粉丝在解读信息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事实上,他们对信息的解读未必是精准的,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或带有偏见的。强烈情感的介入使得跨文化粉丝在解读信息时倾向提取有利于自己的部分而隐去不利的,甚至不惜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进行重构。因此,在研究跨文化粉丝创作的文本时,要注意甄别有明显倾向性的内容。但这种非客观性恰恰符合对外传播的要求——受众倾向于接受并塑造跨文化内容中积极的一面,因为对外传播的目的是输出积极的文化形象。

2.文化传播力

跨文化粉丝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体现在信息接受环节,也体现在信息传播环节。传播活动客观上讲是无休无止的,因为信息接受者时刻准备着成为信息传播者,积极主动扩散信息、传播信息是粉丝的重要特征之一。跨文化粉丝所关注内容的最终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其自身身份的构建和权力的获得。

衡量传播力的指标包括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范围的宽窄度、传播动力的持久性和传播结果的影响力等。就传播渠道而言,跨文化粉丝往往会在一个或多个粉丝社区聚集,形成多个跨文化粉丝群体,这些社区就是跨文化粉丝收发内容的主要渠道。虽然跨文化粉丝也会像普通粉丝一样通过多元化渠道传播内容,但整体而言,他们的传播路径相对固定,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就传播内容而言,跨文化粉丝同普通粉丝一样,有固定的关注焦点,当然,粉丝群的交叉会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传播内容。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较之一般群体,跨文化粉丝对传播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且特殊倾向使得他们在接受——传播过程中对传播内容有所筛选与甄别。

就传播范围而言,跨文化粉丝传播信息的范围较窄。从本质上看,粉丝传播就是一种“窄播”而非“广播”,而跨文化粉丝在传播中还会面临双重难题——一是语言的转译,二是群体内部特殊符号的转译。因而,A国影视剧的B国粉丝更倾向于向A国某明星的B国粉丝传播,而不是向完全不了解A国语言、文化的B国人传播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跨文化粉丝传播的范围比普通粉丝传播的范围更窄。

就传播动机而言,跨文化粉丝传播的动力是原始的,是关乎自身的。跨文化粉丝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制造符号,并把自身与符号紧密相连,其传播动力在于自身地位的确立和权利的确认,同时获得一种“作为文化交流的中间人”的快感。这种快感体现了跨文化粉丝与本国主流文化秩序亲近的文化心理。

就传播效果而言,不同于一般受众的推介,跨文化粉丝对自己所传播的内容有“情感归属”,他们更期待看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为这个传播效果与其构建的文化秩序“适用性”直接相关。粉丝的流动性特质可以促进粉丝间的融合,社群身份的建构使得粉丝更具归属感,因而也更加期待将社群之外的人拉入自己的圈子,以扩大社群并再次获得自身地位的确认感。

3. 文化生产力

在跨文化传播中,跨文化粉丝会按照本土文化的逻辑思维生产文本,无论他们具有多么强烈的亲近他者文化的倾向,都无法规避自身的文化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粉丝的文本创造和生产除具有“积极性倾向”外,还存在一种鲜明的“文化倾向”,这种文化倾向使得他们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调和剂。如英国电视剧粉丝、英国明星粉丝总是会小心翼翼地避免“踩到国际关系的雷区”,使自身处于两难境地。

跨文化粉丝生产力包括周边文本生产力和原始文本建构力,除此之外,还具有一种独特的生产力——文本譯制(编译)生产力,这三种生产力无疑都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传播内容的影响力。无论是文本改编、原始文本建构还是文本译制,任何一种生产活动都是跨文化生产,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者文本的“本土性”[4]。

他国粉丝参与原始文本建构使得原始文本具有显现或隐性的本土元素,增强了文本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色彩。而在周边文本的生产和译制过程中,跨文化粉丝以一套独特的符号体系,将原始文本中备受追捧的内核通过改编文本呈现出来,这套独特的符号是在本国语言规范之下的具有鲜明他者文化色彩的符号。文本译制这一生产行为与粉丝的接受力紧密相关,经由跨文化粉丝译制的作品可能会更精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更容易被粉丝社群内部成员接受。

在周边文本生产活动中,跨文化粉丝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他们以本土思维、符号去创设新的艺术文本,以此引起本国受众的共鸣。经过他们改造、自成一体的“语体风格”,更容易在新生环境中流行起来,且改编文本种类繁多、改编行为绵延不绝,这不仅拓展了跨文化文本的传播范围,还增强了跨文化文本的传播效应。

四、结语

粉丝跨文化传播已成为文化传播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一个论域。在文化扩散过程中,粉丝积极主动的交流行为可被引导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媒介或跨文化产品的代言人和创造者。作为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传播者,跨文化粉丝传播应规避由刻板的印象、误解及偏见等因素引起的文化冲突,成为文化产品对外输出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陶东风. 粉丝文化读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赵丽瑾,侯倩. 跨媒体叙事与参与式文化生产:融合文化语境下偶像明星的制造机制[J]. 现代传播,2018(12).

[3]许德金. 中国文化软实力海外传播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2).

[4]王永亮. 电子书传播文化平台探索——以亚马逊Kindle营销为例[J]. 出版广角,2017(21).

猜你喜欢

跨文化受众文本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