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对比分析
2019-06-14张克博
张克博
摘要:笔者在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远赴美国进行学习期间访问了若干大学,对美国高校的数字艺术类专业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学习。经过考察发现中美高校的数字艺术类专业在师资、教学和学生生源上的种种不同,通过罗列这些现象,比较这些不同,从而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美国高校 数字艺术类专业 学分制 动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83-02
笔者在美国访问学习期间一直处于观察和学习状态,积极探寻中美数字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异同。经过亲身体验和比较,发现中美高校之间的数字艺术类专业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一、美国高校数字艺术类课程的师资与我国的差别
美国高校中的数字艺术类教师大部分都有很多的项目工作经验,数字艺术类专业实践性较强,因而美国高校要求执教的教师必须有丰富的项目實践经历。在学校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教师简介中并没有太多的学术型科研成果介绍(论文或著作等),取而代之的是参与过的实践项目。在动画类专业全球排名前三位的加州艺术学院(Calart)官方网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参与过好莱坞动画大电影的资深动画艺术家在担任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在美国,有很多州对有着特别声望和成就的个人有着相当灵活的教师资格准入政策,所以大学雇佣实践型人才比较方便,再加上这些实践型人才本身也可以成为学校招生的资源,使得美国的此类专业大部分教师都具备多年的产业实践经验,有些甚至仍然兼任着公司的重要职位。①这些实践型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影响值得肯定。很多数字艺术类专业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比如动画、影视类专业,学生不但需要具备基本的美术基础、美学修养,更需要掌握一些软件甚至是一些行业内的流程。老师的业内实践经验直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最新的业内经验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少走弯路,也容易和行业对接,让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美国高校教师的文化背景多样性也成为美国高校的另一特色和优势。美国的公立大学,在引进外籍教师方面,享有高度的自治权。②以笔者所在的北方州立大学为例,执教此类课程的教师来自韩国,整个学校外籍或来自外国移民占有很大比重。如果算上学校的外籍学生,可以在一所学校看到来自五大州不同肤色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土壤则催生了能被世界大部分国家所接受的数字艺术产品,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文化输出。
二、中美数字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同
笔者所在的北方州立大学,艺术系充其量约十几位教职员工(teachers),另有一些工作人员(staff),学生的体量也远远的小于我们国内的大学。由于学校的完全学分制,学生有着完全的选课自由,每一门课的学生数量均不同。但由于高师生比,整体而言课程学生数量较小,规模比较大的公共选修课也仅有二十余学生,规模最少的课则仅有几位学生选上。学校的课程很多样化,老师上课很认真,由于课堂规模较小,上课方式可以多样化。课堂的灵活性、互动性明显好于国内同类型课程。以课程二维数字设计为例(2D Motion Graphics),每次选课的学生都不超过二十人,一般是十个学生左右,教师可以做到和每一位学生深入交流,上课的组织形式非常自由。
美国高校的学分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分制起源于德国,推行和完善在美国。③当下,美国高校大部分是完全学分制,这种现代大学制度在美国已经运行多年,经过多年的调整和摸索,各个学校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分制体系,相比而言国内完全学分制改革还未结束,相当多的高校还在摸索中。
具体而言,在美国的高校中,大部分大学的课程是1到4学分,学生每个学期约需要修3到5门课程,全日制的本科学生一学期最少约需要修12个学分,一年24个学分。具体到课程的体系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大体可以将美国高校的学分制分为四种:第一种,课程模块选修学分制;第二种,主、辅修学分制;第三种,完全自由选修学分制;第四种,半开放式选修学分制。其中,第三种完全自由选修学分制是在学分制诞生之初形成的,学生除了一两门基础语言课程以外,所有课程均列入选修,学生随意选择,直到完成规定学分毕业。目前,这种完全自由的学分制非常少见,仅有极少数大学仍然执行。在自由选修的基础上,强制学生完成一些专业或通识的基础课程,就是目前美国较为流行的半开放式的选修学分制了,当下大部分美国的工科院校是这种课程体系。如果将选修的课程体系化、模块化,学生可以直接选择一个模块或一个系列课程来学习,从而避免了盲目选择的问题,这种学分制可以称为课程模块选修学分制。如果将模块的课程以专业方向为划分依据集合成专业课程组,学生可以依据主修课程、辅修课程来选择,既是主、辅修学分制。目前美国的高校通常流行的是分不同课程模块的选修学分制,学生选课自由度相较我国大部门高校而言大的多。
对比目前国内大部分数字艺术类专业,即便是经过了学分制教学改革后,选修课比例一直很低,学生的选择性不够高,以动画、影视后期和游戏专业为例,通常而言我国高校会限制动画专业学生选择影视或游戏的课程,相反影视专业也不能够随意选择动画和游戏的课程,但事实上这三个专业的很多专业知识是互相交叉渗透的,笔者所在学校很多动画专业毕业生就在从事游戏或电影后期的工作。相比来说,美国的高校这一点就非常灵活,基础专业课程修完以后的高阶课程,这三个专业的课程都可以互相选。以旧金山艺术为例,其动画专业的名称叫做Animation and Visual Effects大致中文意思是动画和视觉特效专业,学生并不局限在动画或影视特效,而是在此大方向下,根据个人喜好和特点去学习和发展。事实上,在相关行业内,学生有可能成为二维动画师,从事二维动画制作相关工作,也有可能是三维模型师、绑定师、动画师、特效师,甚至从事灯光渲染、后期剪辑、调色、绘景、美术设计、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等等,每一个专业方向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可以一概而论,强制统一学习所谓“动漫”的标准课程。所以,固化的课程体系完全不能适应将来的职业发展。
三、中美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差异
美国大学生给笔者的第一感觉就是“独立”,生活上的独立、精神上的独立、学习上的独立。
美国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在经济上独立,除去父母的一些帮扶以外,学费和生活费都需要自己去筹集。在美国的文化里,年轻人没有钱不会被嘲笑,反而依靠父母会被看不起。因而在上学的同时打一份甚至多分工的学生比比皆是。在其生活的独立的前提下,美国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所以大部分选择专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专业多么“赚钱”或者因为别人说这个专业如何,而是因为个人的爱好。所以美国大学生,尤其是数字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具有很大的热情,学习主动性很强,笔者在洛杉矶的Gnomon学校学习时,到晚上11点机房都有很多学生在加班做作品,而这种景象在笔者所在国内学校从未发生。从高校向前延伸,美国的高中阶段就开始有专业选课,所以美国的学生更适应这种自发选择学习的方式,相比而言我国的大学生高中集中在忙于应付考试,大学阶段对自己所学有些茫然。
总之,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中美高校具有很多的不同,截至目前,在数字艺术相关专业领域,毫无争议美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比较这些不同可以窥豹一斑,希望我国的数字艺术类专业教学能够不断的学习进步,将来走在世界的前列。
注释:
①王义:《浅析美国教师资格制度与外籍教师准入规定》,《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7期。
②黄侨彬:《美国外籍教师聘任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③陈氢,刘欣,陈志刚,程宇,翔何,金羽:《美国高校学分制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人才资源开发》,2018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肖宁.对中美高校数字游戏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Ⅱ)[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03):97-98.
[2]陈可倩.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3]刘宝林,梁艳.跨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动画片叙事特征比较[J].当代电视,2014,(0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