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威尔第“激动风格”和C.P.E.巴赫“激情风格”之比较
2019-06-14吴琼
吴琼
摘要:本文选取了文艺复兴晚期和前古典主义时期的两位代表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依托着重阐述两种不同时代音乐风格的异同,力从对比中着眼看待其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文艺复兴晚期 前古典主义时期 蒙特威尔第 “激动风格” C.P.E.巴赫 “激情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001-02
一、研究缘起和目的
蒙特威尔第作为连接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桥梁,在歌剧和牧歌创作中都展示了卓越的表现力。他的音乐充满自信,灵活生动、幽默敏感、富有想象力,既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特点又兼备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革新性和夸张性。“前古典主义时期”作为西方音乐历史进程中一个时期,出现了几种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色彩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情感风格”(同译“激情风格”),正是这些风格的产生、发展、渗透与变异,才引发、促进了18世纪80年代真正成熟的古典音乐风格。所以“前古典”是一个多种风格并存、积聚艺术能量、酝酿音乐新品格的特殊“转型时期”。①C.P.E.巴赫认为键盘乐器中最富有感情的是柔和、温馨的楔槌键琴,它具有表现微妙力度变化的能力。②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搜集整理,笔者发现关于蒙特威尔第“激动风格”和C.P.E.巴赫“激情风格”的参考资料较少,没有查找到两种音乐风格对比的文献,所以通过对两种音乐风格的对比来总结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印证研究的目的。
二、蒙特威尔第与“激动风格”
(一)蒙特威尔第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是巴洛克早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创作是从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的一座重要桥梁。③
蒙特威尔第音乐风格的形成来自对柏拉图音乐思想的理解,他寻求用传统手法达到新的目的,在创作中追求清晰、准确地表达歌词和歌词中的情感。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波佩亚封后记》艺术成就较高,除了广泛运用“激动风格”手法外,更多地运用了重唱,明确地对咏叹调和宣叙调做了划分。
(二)“激动风格”的特点
为了使音乐更好地打动人的情感,蒙特威尔第首次在作品中运用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这两种演奏手法,这种音乐风格被称为“激动风格”。④蒙特威尔第根据歌词的需要,将“激动风格”运用得恰如其分,虽然只是用来渲染战争的场面和气氛,但这种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反差形成了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蒙特威尔第为第八卷《战争与爱情的牧歌》的前言中写道:音乐艺术的术语,即“激动”“适中”“柔和”。当音乐划分为十六分音符、重拍连续出现时,结合着愤怒和轻蔑的歌词,我发现歌词并没有紧随乐器的快速节奏,但这种简洁的方式接近于我所追求的目的。在我首次尝试表现愤怒并有所收获后,我怀揣着更大的熱情继续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且运用这一风格创作了其他作品。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让大家了解这一风格的研究和创作尝试……(内容转引自《蒙特威尔第<第八卷牧歌>与“激动风格”》,康啸,第116-118页)
在这篇前言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蒙特威尔第探索新音乐风格的自信与把握。根据歌词和音乐线条的发展,蒙特威尔第在作品《坦克雷迪和克洛林达之战》中运用“激动风格”。整首作品中,乐队伴奏下的朗诵和抒情风格交替出现,弦乐及通奏低音乐器快速重复的十六分音符,或用人声快速说出多个音节,来描绘战斗中马的飞奔和激烈作战的场景等。(见谱例1)
另一种十六分音符急速上下行,除人声外,乐器暗示了刀剑碰撞的声响,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激烈战斗的效果,音乐情绪更加紧张。(见谱例2)
三、C.P.E.巴赫与“激情风格”
(一)C.P.E.巴赫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德国作曲家,有“柏林巴赫”之称。主要创作键盘乐作品和交响曲,包括奏鸣曲200多首。⑦C.P.E.巴赫与德国“狂飙运动”⑧的几位诗人都有很深的交往,其作品中体现出与“狂飙运动”相连的“激情风格”。
(二)“激情风格”的特点
“激情风格”同译“情感风格”,德文翻译为“多愁善感”“富于感情”,18世纪中叶流行于德国北部,与狂飙运动的浪漫精神相连。其脱胎于“华丽风格”,是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之一,以C.P.E.巴赫的交响曲和键盘奏鸣曲为代表。“激情风格”更加注重内在的激情,情感表达强烈直率,力度变化十分频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装饰音运用。以C.P.E.巴赫为代表的作曲家在认同装饰音色彩作用的同时,谨慎地处理乐曲中的“装饰意味”。对他们而言,过度的装饰音运用导致音乐的浮华,这显然有悖于德国音乐文化传统表述惯有的“深度”。⑨
四、两种音乐风格的异同
任何音乐、表现手法都以表达人类情感为主要目的,蒙特威尔第“激动风格”和C.P.E.巴赫“激情风格”都富有想象力,二者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两种音乐风格无论在和声织体的多样化、曲式结构的清晰表达等方面扩大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激动风格”追求类型化的情感表现,这种创作风格主要运用在声乐和器乐作品中。蒙特威尔第对人声和器乐的和谐融合、管弦乐音色恰到好处的运用,都用来暗示和渲染所要表达的紧张气氛。同时,他将即兴演唱中出现的装饰性的不协和音和其他装饰音都写进了乐谱。而C.P.E.巴赫擅长用纯器乐音乐手法来表现情感,力度变化是他十分重视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激情风格”在古典音乐中达到了一以贯之的高度标准,具有淳朴、平静、形式完美的气质,创作中统一内在的多样性、严肃性、避免过分的装饰。⑩
五、结语
蒙特威尔第首创的“激动风格”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节奏的推陈出新,从音高到节奏的变革都体现以哲学思想为依托的个人情感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和反映。C.P.E.巴赫强调情感的戏剧性表达、主题具备动机性质、处理旋律出人意料、突然加强的重音,“激情风格”这种主观、情绪性的性质,在18世纪60-70年代到达了顶点。两位作曲家在不同的时空里迸发出音乐创作的活跃思维和挖掘革新音乐动态的灵敏嗅觉,极大地推动了新音乐风格的发展,戏剧性的创作手法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⑨孙国忠:《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问题》,《音乐艺术》,2006年第2期。
②[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388页。
③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09,111页。
④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第111页。
⑤李秀军:《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音乐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119页。
⑥李秀军:《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音乐研究》,第120页。
⑦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第184页。
⑧狂飙运动:德国文学艺术中的一个运动,它渴望痛苦的、阴暗的、可怕的和非理性的感情。(格劳特)
⑩[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第362页。
参考文献:
[1]孙国忠.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问题[J].音乐艺术,2006,(02).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李秀军.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5][美]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M].杨燕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白永欣.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