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民族与世界的互动
2019-06-14韦克等
韦克等
摘要: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一流的音乐文化交流平台,以中国与东盟各国及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中心,呈现全新音乐创作、理论研究与音乐展演,构建完备平台体系,传达现代音乐理念。中国-东盟音乐周钢琴独奏作品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是音乐周中较为精彩的部分之一,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年作曲者,鼓励民族性与时代性创作风格,推动现代音乐的多样交流。
关键词:钢琴艺术 作曲技术 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169-02
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现代专业音乐文化交流平台,是国际大型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呈现全新音乐作品、理论研究和音乐展演,辐射东盟,链接国内,为当代作曲家打造一流的音乐作品交流与表演平台,营造优质音乐展演环境,建构优秀文化传播体系。自2012年第一届的成功举办,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是音乐交流的场所,更是当代作曲家竞技的平台,钢琴独奏作品比赛正是主办方推出的重要赛事之一,吸引大量作曲家踊跃参与,评选出部分具有当代作曲技法的钢琴音乐作品。
自钢琴艺术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作曲家们借鉴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方法、手段、技术,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习惯出发,以现代创作手法为契机,不断探索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道路,用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民族音乐的素材(如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具有中国审美和现代作曲技法的作品。通过现代作曲技法的理论与技术,结合民族音乐的音乐素材,在凸显现代派作曲技术的同时,更表达出民族音乐本身的音乐性质,彰显技术与理論的结合,流露民族与现代的碰撞,不仅要尝试突破传统作曲技法的瓶颈,更要建构出民族音乐、作曲技术与钢琴技巧三者之间的宏观音乐空间。
一、建构体系:打造音乐平台,挖掘作曲人才
“中国-东盟音乐周钢琴独奏作品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拉开帷幕。本场音乐会皆为现代作曲法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目,共11首作品,其中9首为获奖作品,2首为特邀作品。演奏曲目中不仅有表达对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故事的诉说,以及对大自然的歌颂,此次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听众,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
整场音乐会精妙绝伦,沁人心脾。演奏家们细腻而激情的演绎,不仅展现出自身高超的演奏技术,更是将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指尖奏响的音符,犹如一阵阵夏日凉风,轻拂而来;琴键敲击的乐音,好比溪涧的清泉,缓缓流淌。在此起彼伏、娓娓动听的旋律中,听众们无不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本场音乐会之前,由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等音乐家为比赛获奖者进行简单的颁奖,极大地鼓励了作曲家们的创作积极性。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本次获奖者多为青年作曲家,以高校作曲专业学生为主,获奖作品均为作曲者原创作品,具有时代感和民族性,兼备多样性、可听性的艺术特点与技术风格。青年作曲家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后辈人才,发现和培养青年作曲者有利于促进和繁荣我国的音乐创作领域,从而达到推动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交流契机,建构完整的平台体系,挖掘优秀的音乐人才,将音乐作品从前期的创作到中期的参赛审核,最后是后期的舞台展演,体系完备,框架系统,从而营造良好的音乐创作氛围,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成熟。
二、多维交互:彰显现代风格,融合民族特色
对于将民歌曲调进行钢琴创作改编的作品,在中国乐坛已是屡见不鲜。这也就表现了作曲家的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致力民族的东西在西洋乐器上磨合与突破,使得钢琴艺术民族化。当我们听惯西方古典钢琴作品,再次聆听具有民族化的中国钢琴作品,不仅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品质、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也使得钢琴作品民族化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道路。众所周知,民歌曲调在流传于中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可避免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而用钢琴多声多音的新音色来表现,使得民歌产生新的影响,人们在熟悉的旋律上就会产生新的审美体验,从而民族音乐具有新的美学品质,就此有了新的生命里。
本场音乐会所呈现音乐作品均以钢琴演奏的现代派风格,通过钢琴上的极端音区、以拨弦、敲击等方式,作品在和声进行和声部选择上,与传统技法有所差别,力图寻求新的声音色彩。笔者聆听整场音乐会,脑海中基本听不到记不住代表性旋律,旋律在乐曲中失去主导地位,更为突出和声的作用,营造多样和声色彩和朦胧感意境。
三、多样表达:呈现创作精华,展现演奏魅力
音乐会第一首曲目为《南北调》,改编自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由中央音乐学院高雯婧创作。全曲使用现代作曲法对《花儿与少年》进行改编创作,在不脱离原来曲调的前提下,营造出喜悦欢快,热闹非凡的意境。作者将民歌主题在右手做固定旋律变奏处理,凭借高音区的音色展现,凸显出主题旋律的鲜明特色。在结束段落主题旋律采用了低音与高音交替对话的演绎,似乎表达出一群青海男女青年们欢歌笑语、相互嬉戏的情景。全曲在动机选择较为突出,以代表性动机反复出现和变换,半音化的旋律进行,使得尾声部分,旋律感较弱,调式调性模糊。
The wind of Yao由广西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黄喜昌创作,雷霙演奏。该作品取材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瑶族民歌《幸福万年长》,全曲为三部曲式,表达出作者对瑶寨中的风的无限歌颂,以及对瑶族民俗民风的赞美。全曲一开始是六小节的引子,通过左手从渐弱到渐强的钢琴拨奏,营造出秀丽而安谧的瑶寨风景。接着出现的第一主题在采用复调的写作手法的同时,依然保持着瑶族民歌曲调,耳边渐强渐弱的华丽乐音,使得听众仿佛置身于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场景之中。
钢琴独奏《花竹帽》为特邀作品,由广西艺术学院丁玲教授创作。作品取材于毛南族的民间歌调《买顶花帽给妹戴》,作品采用了半音关系调性叠置与交替的手法,凸显出毛南族人民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演奏中的左右手的交替弹奏,渐强渐弱的节奏律动,犹如一对青年男女在对唱情歌。全曲结合了近现代的和声与变节拍等技法进行创作,试图表达对爱情的神秘、美好与向往的遐想。
乐曲《吴刚伐桂》一出现即是吴刚固执的心态,以快板来表现。是缓慢(Lento)那么高宽的音域,并奏出《小河淌水》民歌熟耳的主题,是仙境的幻想。声部之间的层次感较为明显,但和声功能色彩较为独特,七十九小节开始的颤音及三连音是描写吴刚焦急的砍伐桂树。情感是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元素,钢琴是富于表现情感张力和生命力的乐器。只有包含情感的作品,才能表现出艺术的感染力。《吴刚伐桂》这一作品,通过钢琴音响的诸多要素描绘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营造出神秘、安逸的幻想意境。在演奏家演奏时,左手低音旋律奏出《小河淌水》的主题,右手是大量或快或慢的快速音符流动,这些优美旋律的描绘出吴刚无奈和耐心的心理活动。
四、结语
每每听到优秀的钢琴作品,笔者往往都会被其由内而外独特的艺术气质所折服,由衷的赞叹和喜欢。本场音乐会精彩纷呈,别具一格。不仅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渗透于钢琴作品中,更是传達了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素材之间的艺术衔接。演奏家们将作品演绎得振奋人心,悦耳动听的旋律回荡在整个音乐厅中。散场之余,在热烈的掌声中,那激动无比的心情,久久不能忘怀,脑海中浮现的乐音,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现代派音乐作品力求描述意境、调式调性感较弱、融合多种变化半音,演绎多样织体技巧,透过浅析本次钢琴作品音乐会,管窥作曲家所呈现的作曲技术,惊叹于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娴熟运用,在和声选择、声部进行,动机变化之间凸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民族与世界的互动。诚然,聆听令人耳目一新的交织音响,感受表演家精湛的演奏技巧,与其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饕鬄音乐盛宴,不如说是一次穿梭于多彩艺术国度的音乐之旅。
参考文献:
[1]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宋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美]罗伯特·摩根.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M].陈鸿铎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