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军事电影中毛泽东的历史书写
2019-06-14钟菁
钟菁
摘要: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杰出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创始人,有关他的影视作品和人物传记数不胜数,分析不同历史语境下我国军事电影中对于毛泽东的典型塑造问题对于中国军事电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军事电影 毛泽东 典型塑造
中图分类号:J9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151-02
在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将帅被认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作为军队的主宰,将帅的指挥才能和统战意识来源于将帅那天赐的头脑和神机妙算的智慧。英国的劳埃德就曾表明:“无论是历史,无论是多么顽强的科学研究,也无论是多么丰富的经验,都不能使我们了解军事学术的这一部分。它只是天才的产物,而天才是自然赐予的。”不可否认的是,将帅确实是军队的核心,是战争制胜的保障,是影响战争性质和路线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杰出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创始人,有关他的影视作品和人物传记数不胜数。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政治要求,毛泽东的形象并未出现在电影荧幕中。据著名剧作家夏衍同志叙述,周恩来总理曾经通过他传达过一个中央的决议:“经过中央讨论,中央的领导同志,凡是活着的,不能上银幕,不能上舞台。”①因此,在当时的影视作品中,更多的是肯定和歌颂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毛主席的形象,仅仅是通过传达精神、口号标语、宣传画册等形式间接出现在电影中。
1976年,毛泽东同志溘然长逝,举国上下无不缅怀毛主席。1978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大河奔流》中,毛泽东(于是之饰)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尽管只是在黄河大堤上接见农民大娘的短短一幕,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尝试。同年,出于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拍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的需要,国务院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下达通知,要求在全军范围内举荐挑选外型、气质相似,具有表演功底的适合扮演国家领导人的特型演员。昆明军区文化部干部古月由于外型神似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被叶剑英元帅亲自圈定选中扮演毛泽东。往后的27年间,古月同志在87部影视作品中出色饰演了毛泽东主席。文革结束后,中国军事电影再创高峰,在中央的鼓励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对于最高领袖人物的描写比重和方式也在悄然变化。1981年,电影《西安事变》中,古月扮演的毛泽东虽然对比之后的作品稍显生涩,比较平面化,但由于形象和气质的高度神似,在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西安事变》获1982年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评委会对导演成荫的评语是:“成荫同志在《西安事变》的创作中,把广阔的历史规模和生动的人物刻画结合起来,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某些历史人物的塑造上有可喜的突破,显示了导演的功力,特授予最佳导演奖。”②
相较于“文革”前军事电影中的军政领袖书写模式而言,80年代对于伟人的刻画更为直接,特别是对于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形象塑造更是史无前例的,为日后的电影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和经验。但受到长久以来军事电影“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一贯思想影响,80年代电影中的领袖形象塑造明显表现出了人物性格单薄、平面化、过度拔高人物形象等缺点。“如色彩光源和人物造型的超常规假定性、表演的程式化、叙事层面大于人物形象、过程多于表意、叙事手法相对传统和拘谨等,在一些影片中仍然不同程度的显现着。”③并且,整个文艺界、电影界在刚刚经历过“文革”“整风运动”后,可谓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军事电影由于与党政的密切关系,更是不能很好的放开手脚、大胆创作。
80年代后期,随着“主旋律”口号的提出和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诸多政治引导,军事电影的创作有了各项政策、资金的扶持保障,对于领袖描写的电影作品也丰富了起来。《开国大典》《杨开慧》《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毛泽东的故事》《井冈山》《长征》《重庆谈判》《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毛泽东与斯诺》《毛泽东在一九二五》《古田会议》《亲情毛泽东》《血战湘江》《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一系列电影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不一样的伟人毛泽东。这些电影有描写毛主席的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的,有描写他的丰功伟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有描写他的日常生活的,也有描写毛主席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感情生活的……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电影阐释,毛主席的形象从神坛上逐渐走入了民间,变得血肉丰满,富有个人特色和独特魅力。
1999年拍摄的电影《毛泽东与斯诺》(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宋江波、王学新,编剧:李超)以著名美国记者斯诺的口吻称讲述了1936年至1972年毛泽东与其长达36年的真挚友谊。片中出现了毛主席的两度落泪:一次是在讲到长征途中妻子贺子珍由于条件艰苦,无奈之下忍痛将刚诞生的孩子送予沿途的老乡抚养,甚至没有留下日后联系的方式之时;一次是看到彭德怀部下一个不满十五岁的少年战士为国捐躯,手握着一枚炮弹片,在看到毛主席之后闭上了双眼,毛主席也痛心的握着他的手留下了眼泪之时。这两次落泪,让观众看到了毛主席苦涩、脆弱、痛苦的一面,同时也体会到了抗战的艰辛与残酷。影片更难能可贵的涉及到了党内矛盾和伟人的错误决策导致的社会问题:红军队伍中的一名官兵由于文化水平低,性格鲁莽,强娶民女不成便杀人灭口。斯诺得知了这件事后十分震惊,质问毛泽东。尽管该官兵在战斗中屡立战功,毛主席依旧秉公执法将他交予军事法庭依法枪毙。建国后,斯诺于1960年到访中国,看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错误决策下的中国千疮百孔,一片狼藉,他对中国的现状以及毛泽东的领导产生了怀疑。毛主席在看完他的书信以及详细报道后,也反思了自己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急于求成、赶超英美的想法不正确,指令河南省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尽管这两个片段并没有深入表现矛盾根源和人物缺陷,但却是为数不多的敢于将毛泽东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予以颠覆,打破禁忌的一次尝试。
进入21世纪,商业娱乐片大潮冲击下,主旋律题材、伟人传记类电影逐渐受到冷落,有关毛泽东的电影进入了一个创作低潮。在此背景下,军事电影创作者们不断寻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娱乐片的结合点,试图创造出新时期适合观众审美取向的毛泽东形象。其中,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拍摄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201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拍摄的献礼影片《建军大业》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片中一改往常拍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过分歌功颂德、拔高伟人形象的创作惯性,致力将更多惊险元素、戏剧冲突、情感渲染加入叙事中,以求使影片更加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作为“建国三部曲”的后两部作品,片中的历史人物清一色放弃了以往常用的特型演员饰演,而启用了众多流量明星,仅《建军大业》一部片子中就出现了近百位當红影星,可谓群星荟萃。该片的导演刘伟强是香港著名商业娱乐片导演,此前并没有拍摄过任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片中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刘烨,也被观众称为了“史上最不像的毛泽东”。对此,演员刘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拍摄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让像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观众愿意去电影院里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导演把商业可视性的成功经验带到了这部电影里。对于年轻观众来说,电影的可视性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一个方面。商业片的功底体现在这部电影里,但是从节奏上来讲这部电影更快一些。”④在《建军伟业》和《建党大业》中对于毛泽东形象的商业化阐释,摒弃了过去电影中毛泽东方言、外型、肢体语言、动作习惯等固有的鲜明特色,力求神似而非形似,将熟悉的角色陌生化,又反过来将陌生的形象熟悉化。尽管这种由明星扮演的商业化阐释方法富有争议,打破了常规的同时被一些观众批评为不伦不类,却也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显示出了新时期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具有别样的生命力和可塑性。
注释:
①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历史·战争·电影美》,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7页。
②载《电影艺术》,1984年第4期。
③边国立:《中国军事电影史(1905-2001》,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页。
④张淳:《刘烨再演毛泽东:表现大情怀需要大智慧》,《新华网》,2017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