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吴镇《墨竹谱》

2019-06-14张卉

艺术评鉴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新评价

张卉

摘要:吴镇,元代画家,号梅花道人,是“元四家”之一,善画墨竹,笔意豪迈,他的墨竹在文人画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墨竹谱》是吴镇七十一岁时为他儿子佛奴画的,共有二十二张,其中前两张是对苏轼《题文同画竹记》的抄录,论述了苏轼重意不轻法的观点;之后的二十幅都是姿态各异的墨竹,有雨竹、崖壁垂竹等,每幅画都有诗文题语。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墨竹谱》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墨竹谱》构图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墨竹谱》的构图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绘画和书法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一样;一种是绘画面积大于书法空间;还有一种是绘画空间很少,书法占据整幅画的大部分。第三部分论述的则是对《墨竹谱》的评价,吴镇对画面的组织安排,在继承传统上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承前启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的触动。

关键词:《墨竹谱》   创新   构图特点   评价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9)07-0030-02

一、吴镇《墨竹谱》的创新之处

吴镇的墨竹是学习文同的画法,文同画墨竹,是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叶面的正反,竹叶分布密集,竹竿迂回曲折,而吴镇墨竹的画法和文同不一样,相比较有很大的改变。吴镇用墨色的浓淡来凸显竹竿的前后关系,叶子的长短看上去似乎是随意组合,但疏密得当,简率劲拔,笔短意连,通过对笔的控制,把握节奏快慢,使墨色在宣纸上随意呈现出浓淡的变化,而不是通过墨的浓淡来表现某一固定的具体的部位。吴镇墨竹不求形似,主要目的是表达自身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柯九思和李衎也画墨竹,虽然和文同相比在墨的表现上有所不同,用淡墨画竿,浓墨来表现叶子,浓淡墨色呈现墨竹的不同部位,但他们还是在追求形似,注重呈现客观事物。在《墨竹谱》中,有“寄兴”等一些词出现,可以看出吴镇墨竹更重“意”的主观情感的表达。还有《墨竹谱》中书与画、图文相结合的“经营位置”的创意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墨竹谱》的构图特点

吴镇的《墨竹谱》有二十幅,在这20幅墨竹图中,有嫩枝、老干、新篁;有风竹、还有雪竹和雨竹;有坡地竹林、崖壁垂竹等。竹子有的竹竿比较粗壮,竹叶清爽有劲,姿态俊拔;有的竹子比较细小、随风摇曳,但同样有一种坚韧的精神显现出来。每一幅墨竹的构图都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是书与画结合,书和画在画面上相得益彰,使画面章法布局合理得当,气势十足。这种书画结合的构图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绘画和书法各占一半;一种是绘画内容大于书法内容;还有一种是书法空间多,绘画空间少。二十幅墨竹画基本都是书画结合,但每一幅的物象墨竹的大小、前后、叶子的姿态等的布局都不同,变化多端,每幅都用草书题写画墨竹的心得和要诀,是书画合璧的佳作。

《墨竹谱》之二“拟与可笔意”是绘画和书法各占画面的一半,在这幅画的右边是用严谨端正的行楷书写的两则典故,节奏平稳;左边是单株墨竹,用笔平稳,竹子的方向是向右侧倾斜,和右边的题语相呼应。墨竹的姿态也相对厚重,叶子也很简单,不张扬,剩余画面就是大量的空白,这些留白衬托单株墨竹的稳重和独立,画面中书和画两部分的节奏协调一致,整体给人一种平稳舒缓之感。《墨竹谱》之三“风雨竹”同样也是书画分布各为一半的构图比例,与《墨竹谱》之二相比,这幅左边是墨竹,虽然也是单株,但枝叶的安排相对紧密一些,错落有致,叶子的长度变长、变窄,收笔尖锐,叶子姿态更随意活泼,轻松自在,有一种随风飘动的趋势。左边是用行草书抄录的苏轼的诗文,和右边墨竹一样,用笔相对奔放豪迈,速度和节奏比较快,空白相对少一些,字和画相对紧凑一些,和《墨竹谱》之二是两种不同的画面感,但都是书和画所占的空间是一样的。

第二种构图特点是绘画面积大于书法空间。在《墨竹谱》之七“晴霏晓日”中,右边大部分画面是墨竹,只有三行文字和一小行落款。最左边的墨竹朝着有文字的方向倾斜,墨色也比其他两株稍重,枝叶几乎没有,和最右边枝叶繁密的这株形成对比。这些枝叶朝着不同的方向飘动,使整个画面气势开放饱满,一些枝叶透过竹竿伸向左边的文字旁,好像在相互问候,形成书画紧密相连的画面感。《墨竹谱》之十三“梅花翁寄兴”和《墨竹谱》之七相比,绘画所占的面积更大一些,只在左下角留下几个字,整个画面以墨竹为主,突出墨竹的姿态。右边上下的枝叶相呼应,左下角的文字和上面的一片枝叶气势上相统一,如果文字放在这片枝叶的左边,将会变得拥挤,左下角也会变空旷,整个画面的构图也会黯然失色。《悬崖竹》这幅画中,画面右边大部分面积画的是悬崖边的墨竹,在悬崖边的竹子的竹竿细劲有力,竹叶形态各异,而且有一种随风飘动的自由感,不畏艰难。生长在绝处的竹子,没有因为恶劣的外在环境影响而失去自身的高洁,彰显了居简陋艰难之地却能保持平淡之心的君子风范,也是吴镇的体会感受,远离世俗,虽然悬崖危险,但还是不惧,在悬崖边顽强生存,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墨竹神韵。题字在画面的左边,仅有两行,竹子形象的刻画占三分之二,书法占三分之一,这是《墨竹谱》中绘画大于书法的构图特点,也是主要构图形式,一半以上的画幅都是这样的构图安排。

还有一种构图特征是题语比较多,绘画只有一小部分,这也是最有意味的一种构图方式。《墨竹谱》之六“写竹破俗”画面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文字内容是“世俗不可医”“不竹则俗”之意,这两部分的书写是对《墨竹谱》之五的延续。第三部分是“孔子适卫”,是《墨竹谱》之六的主旨。第四部分在画面左边只有四分之一的空间是对墨竹的展现,两丛很小的墨竹。墨竹上面是稍微工整平稳的行楷落款,也是此画的第五部分。这幅和《墨竹谱》其他的画面有所不同,开端两部分的文字延续彻底打破了以墨竹画为主导的画面构成,书法占据主要位置。三段书法内容在画面中切割形成的空白各不相同,增强画面节奏感。第五部分的小字落款和这三大部分内容形成一种多与少,疏与密的对比。在大量文字内容的衬托下,两丛小的墨竹不会被忽视,反而更吸引注意,书法的用笔、节奏和墨竹动态协调一致,这样的构图同样能突出主题。

三、吴镇《墨竹谱》的评价

吴镇的《墨竹谱》注意枝、竿的层次变化,画家对竹叶的安排十分自然生动,对墨竹的布局,特别是枝竿之间的穿插关系,也很恰当。在宋朝之前,画面中不会出现文字,北宋开始出现很小的落款,但只是作者的姓名和时间,元代渐渐变多,吴镇书与画的构图开始在画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承前启后,既是对前人文同等人的继承,又在此基础上创新改变,影响后世学者,成为后人学习的极好的画竹图谱。《墨竹谱》是吴镇毕生功力的体现,他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竹子中,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吴镇墨竹不仅展现了竹子的外在形态,更注重的是突出高尚的内在风骨精神。《墨竹谱》继承了宋代文人画的精神,在诗书画、笔墨等问题上进一步提升,深化了文人画精神的内核。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国历代绘画流派大系编委会.元代六大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3]莫恩来.吴镇:墨竹谱[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

[4]卢勇.吴镇《竹谱图卷》之考辩[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5]梁鸿.云下吴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周午生.论吴镇墨竹画的技法表现和笔墨传承[J].美术学报,2017,(05).

[7]邱才桢.吴镇《墨竹谱》中的笔墨关系——兼论宋元文人画精神之嬗变[J].中国书画,2004,(11).

猜你喜欢

创新评价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