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及其深远影响

2015-11-03翟红锦

艺海 2015年7期
关键词:声乐作品民族风格

翟红锦

[摘要]王志信是我国当代乐坛中著名的作曲家,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例如:《木兰从军》、《兰花花》、《孟姜女》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具备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内涵,同时也能表现出当今的时代气息。王志信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既借鉴了西方音乐的技法,又加入了我国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从而,其声乐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一般的创新型特点和风格。

[关键词]王志信 声乐作品 民族风格

一、王志信的艺术人生

王志信,为我国国家一级作曲家与指挥家。1963年,王志信创作改编了女声合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也正是因为这首作品的创作与改编,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民族声乐创作。

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这为民族声乐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只是并未深入到生活进行好好地挖掘,因此他开始对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进行了探索,进而创作出一大批广为传唱的歌曲,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九十年代以后,在音乐创作的洪流中,王志信认为“中国民族声乐”逐渐成为了多元世界文化的一员,为此需要对传统艺术进行传承与发扬,所以他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重视以传统音乐为根、古为今用,高度凝练出自己的声乐创作风格,并借鉴、融合中西方创作技法,建立起了集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新民歌样式。

二、王志信声乐作品的主要特征

(一)民族性

1、巧妙地使用地域性方言。王志信在其声乐作品中就经常性的运用了富有特色的方言,以及衬词和助词,如陕北地方民歌《兰花花》中“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生下一个兰花花”就突出体现了陕北方言的“儿化”音,将原句读成“青线儿线儿”、“蓝线线”和“蓝花儿花儿”,其中的“下”也应读作“ha”。同时,地域性方言中的衬词和助词在王志信作品中也经常使用,如《桃花红杏花白》中“翻山越岭俺来找你来呀,阿个呀呀呆”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使歌曲的地方色彩更加浓厚。

2、合理地吸收与运用民间音调。王志信声乐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其中优秀原生态民歌音调为主要动机,通过对其进行改变加工,实现了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保留、传承与发展[2]。在王志信新编的《兰花花》中,仅在首尾处基本保留原有旋律特点,而从第三部分开始就进行了新的改变,包括调式、节奏、旋律等,改变大胆,富有新意,采用叙述口吻推动了故事发展,并突出了情节上的对比。中间引入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音调,也将原曲2/4拍改成了4/4拍,同时围绕故事的主线运用了戏曲唱腔中的紧打慢唱手段,扩大了篇幅,进而增加了情感上的起伏,使歌曲更富有戏剧性、歌唱性与艺术性。

3、科学的吸收与应用戏曲、曲艺音乐。王志信声乐作品中的戏剧性首先体现在故事题材与原型的选择上,其次则通过戏曲的表现形式来体现音乐的戏剧性,感染听众。如《昭君出塞》、《孟姜女》、《兰花花》就在音调上极具民族风格,并在结构上吸收戏曲板式结构,采用慢板、中板、剁板与摇板等板式。而在音调的运用中则采用了装饰音、托腔与哭腔等润腔手段,如《木兰从军》中“怎么办?怎么办?难坏了姑娘花木兰”一句,其中的“办”和“兰”字就采用了下滑音这一装饰音处理,从而表现出了木兰的焦虑与无奈,渲染了音乐情境。

(二)时代性

1、音乐表现手法的时代性。在创作手法上继承和发扬了民歌、戏曲与曲艺的音调,同时吸收并应用了西方与现代的作曲技法,并在创作中不断运用新元素、新技术与新的表现手法,进而形成了中西结合的创作技法。如《母亲河》就很巧妙地实现了民族徽调与西洋大调的结合,其中第一句为C徽调色彩,而第二句为鲜明的民族徽调与西洋大调,而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则我西洋大调色彩,这样的“中西合璧”极具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而像《中国的春天》、《彩云赋》等则充分地展现出了清丽婉转、宽广大气、积极向上、抒咏性强的旋律,正是因为音乐旋律既保持了浓烈的民族色彩和风味,又同时具有时代精神,因此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2、赋予故事新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不少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音乐作品陶冶着人民的情操,大致上音乐作品是以男欢女爱之类的主题为主,而表现胸存大志、居安思危的主题相对较少。王志信声乐作品在则文学取材上着重关注社会现实题材,对时代主旋律进行了反映,其主题大都是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与英雄人物,如《木兰从军》、《孟姜女》、《龙凤呈祥》等,使得这类声乐作品具有较为浓厚的群众基础。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看似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实际上都是积极正面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很强的亲和力,而在作品的创作中,也并不是对历史故事的简单照搬,而是赋予主人公当代人的思想、眼光与精神,来对家庭美德、社会伦理等进行解读,是具有时代教育与启示意义的。当然,王志信也创作了如《桃花红杏花白》这种表现山村青年男女的爱情作品,但更多地是用以表现农村新面貌,赞颂新农村的美好生活。《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彩云赋》、《槐花海》、《荷花梦》、《可可西里的故事》这类作品则借用景物、动物抒发感情,表现人性感悟,以及亲情、乡情、友情等人间真情,进而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

(三)多样性

1、题材多样性。在题材上,当代原创民族声乐作品也显露出样式的单一和雷同,很少有王志信声乐作品那样的叙事歌曲,古今中外歌坛的叙事歌曲都较为少见,如《兰花花》、《木兰从军》、《文成公主》、《烽火狼牙山》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具有鲜明而又浓郁的民间色彩。王志信对民族声乐创作中民歌元素的把握和应用,造诣极高,《如桃花红杏花白》、《会哥哥》、《兰花花》等作品的创作与改编,不仅提供了新的题材,也赋予了原有作品新的内涵,使歌曲更为动听。

2、创作技法多样性。王志信声乐作品创作中,为恰当的体现作品的形式美,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讲求“一切技法为我所用”。在创作技法上,善于从古曲中借鉴音乐元素,同时也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使作品具有西洋色彩,如《母亲河》就是为《任弼时》写的乐曲,该曲从从引子处开始,每一乐句旋律都能看到民族微调式与西洋大调的渗透与融合,进而体现出了作品的婉转、亲切、大气和宽广等色彩。

《木兰从军》,其曲式结构类型属于非典型的复三部曲式,其中呈示部A为二段式,展开部B为极不典型的多段式(四段)写成,而再现部A为变化再现的呈示部。《牛郎织女》在开始部分用无调性的四度和声“re soldo”,而非传统的“re sol re”,以塑造出茫茫宇宙的景象。

三、多方面分析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民族性

(一)北方曲艺说唱特色。《牛郎织女》中,运用了北方曲艺中的说唱音乐,如“惊雷响,乌云翻,天兵天将下尘寰,逼织女,回瑶台,生生拆散好姻缘,放牛郎声声唤……”,这段说唱更加深刻地营造了音乐的紧张气氛,进而彰显了所要表达情感的力度,使得牛郎与织女爱情的悲惨命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二)豫剧特色。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其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在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上具有鲜明的特点。王志信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也科学地运用了豫剧唱腔,如《木兰从军》借鉴了河南豫剧的曲调与声腔特点,并结合了戏曲的跺板、摇板与西方回旋曲式结构。全曲巧妙的将豫剧唱腔中最典型的“慢板”、“二八板”曲调揉合到《木兰从军》旋律,而并未直接采用豫剧《花木兰》某段唱腔,从而让音乐带给人们一种熟悉又新鲜的旋律感觉。如“催我爹爹出征去”的“去”,就采用了“拖腔”,将木兰急切而又很无助的情绪进行了体现。而两个“怎么办”则采用了五度模进的手法,使情感一句句的变得强烈,表现出木兰内心犯难、焦急、左右为难的心情;而“办”字则采用了下行四度倚音,“难坏了姑娘花木兰”的“兰”字采用了六度下行大跳的音程,这些音调的引用都充分体现出河南方言的特点。

(三)冀东皮影戏特色。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多个艺术流派,其中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皮影唱腔,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特点在于具有音韵性,并且平调流畅、花调华丽、悲调凄哀。《槐花海》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创作于1991年。冀东是王志信的故乡,皮影戏在当地非常流行,王志信就根据其特色进行了该曲的创作。该曲的旋律跳动较大,如第一句“三十里的南戴河,三十里的海”旋律跳动非常大,并且使用了小二度音程,从而使音乐起伏很大,特色很强。几个“哎”和第一段最后一句“槐花海”的“海”字两小节拖腔具有更加强烈的韵味,突出了该曲的特点。

(四)评弹特色。评弹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而弹词通常两人说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七律二首送瘟神》是根据两首七律诗所谱的歌曲,王志信在创作中加入了两小节的苏州评弹旋律,其中“万户萧疏鬼唱歌”中的“萧”字以及“疏”后边的小间奏的旋律就是苏州评弹的曲调,通过这种戏曲音调的加入,使得整首歌曲抑扬顿挫、韵昧得到提升。

(五)越剧特色。越剧有第二大剧种之称,以唱为主,长于抒情,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女生独唱歌,由刘麟,王志创作于1996年,该曲是根据山西流的两首“开花调”民歌改编而成。《开花调》是山西民歌中唯一的一首具有江南风格的歌,其中“啊个呀呀呆”的旋律就表现出越剧、黄梅戏的韵味,将山西小阿妹的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王志信声乐作品对我国民族声乐的深远影响

(一)促进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提高。歌唱不仅在于将乐谱上的音符、字符转化为声音演唱,同时也是一次艰苦卓绝的二度创造。在声乐作品的歌唱过程中,不仅需要依靠嗓音,还需具有综合艺术素养的歌者进行全身心地投入,进而将凝结着声乐作品创作者思想、情感的文本创造性地再现,成为可听、可视的立体艺术形象。王志信将《兰花花》、《孟姜女》等短小易唱的民间歌曲进行了大胆的翻新,扩展了歌曲结构,进而使歌曲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复杂,音域更加宽广,成为具有相当演唱难度,需要一定演唱水平的专业歌手才能胜任的大中型声乐作品,这对提高民族声乐的演唱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1、声乐作品篇幅与结构。王志信在创作民族声乐作品时,节拍、节奏在形态上的变化,以及调式调性的变化使选用的音乐主题得到很大的发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复杂,旋律更加多样,使它们成为中型甚至大型声乐作品。这些声乐作品结构复杂,节奏变化强烈,音域跨度大,以及新的个性与气质,都为歌唱者的演唱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使演唱具有较大的难度,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在歌曲的思想感情上就无法进行准确生动和充分的表现,因此也从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发展。与此同时,高难度作品的出现也为歌唱家提供了充分展示演唱技巧、嗓音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平台,也为其声乐技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新领域。

2、咬字基调。王志信声乐作品多适合女声演唱,而作品形象也多为女性,在此类作品的演唱中,要注重咬字的技术性运用,既要表现出婉转、深情语句的“媚”,也要表现出主人公刚烈时的“刚”。王志信作品的“媚”是一大特色,《桃花红红杏花白》第三小节的“漫山遍野向阳开呀,阿个呀呀呆”的衬句,需要表现阿妹内心的柔媚,语气也就必须得“媚”。反观《木兰从军》,全曲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歌唱者需要通过演唱表现出木兰的坚强、刚烈和勇敢,同时也要表现出作为女性应有的娇羞、柔媚和活泼。如第一段第一句要表现出小姑娘的柔情似水,即演唱时声音要“媚”,如“木兰当户织”的“织”字。而第三段“忽见墙上龙泉剑……替父从军走边关”则需要将跨马鏖战沙场的男儿豪情进行表现,所以在咬字上喷口快、收音快,咬字硬朗,即声音要“刚”。

3、气息控制。气息控制在声乐演唱中最为重要,演唱者气息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演唱水平。在歌唱中,不管是强弱、快慢,还是悲伤、喜悦,都需要用恰当的气息来加以控制,气息过快,噪音音质就会比较突出,影响音乐美感;气息过慢,也就会气跟不上,出现漏气。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气息的控制和运用非常重要,“声”与“气”要平衡和谐,男声唱高音时,要向下拉;唱低音时,气稍微向上提,例如《黄河壶口》的演唱中,不必像美声唱法一样,气吸压得很深、支点拉得很低,而是要用气将后腰肌向下向后沉,气息向上向外慢慢输送,进而在演唱中声音透亮,具有集中感。

(二)促进女声作品的发展。王志信的女声声乐作品有许多,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八首独唱歌曲,四首为戏剧性独唱歌曲,四首戏剧性独唱歌曲创作蓝本为古今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性故事,可称得上“女性命运抗争四部曲”,体现了这些女性在人格意识上的苏醒,让女性挺直了脊梁,成就了众多女性豪杰的英雄事迹。四首抒情性独唱歌曲是针对单一的讴歌对象而作,表达方式含蓄内敛,如《荷花梦》中“我爱荷花美,梦里你伴随”,既赞扬了荷花一样的人格,同时也是自己志愿的表达,作为一个高洁的人,是对美德的宣扬,同时也是自己对对这种美德的肯定。而《遍插茱萸少一人》则表达了“一个中国不可分”、“盼台湾早日回归”,这样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政治题材,通过亲切而又诗意的方式得以表现,是十分难得的。这为女生声乐作品的创作、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与促进作用。

王志信作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其声乐作品丰富多样,体裁广泛,涉及到民族歌曲、通俗歌曲和戏曲等多个领域。通过对王志信声乐作品民族风格的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声乐创作与演唱技术,也有助于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提高,促进女声作品的发展,并推动我国声乐作品及演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声乐作品民族风格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讨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中国水墨动画的民族风格与发展路径研究
大型民族风格原创交响作品——清唱剧《嘎达梅林》隆重上演
大型原创民族风格交响作品 清唱剧《嘎达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