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半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的创新与互动

2019-06-13生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互动

生伟

摘 要: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立体构成”在材料、用途、功能上开始追求各种造型的可塑性、材料开发性与设计的创造性。“立体构成”基础阶段学习能够帮助本科生更好地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设计理念。本文对“立体构成”课程中所包含的“半立体构成”作为研究对象,贯彻“艺术与制作技术相结合”的设计观念,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想象能力,使其能够在了解基础点、线、面、体、空间构成前提下,掌握以材料技法设计制作出“立体构成”的形态与造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立体构成 半立体构成 高校艺术设计 教学中创新 互动

引言

从立体构成造型要素入手,对形态结构生成、造型方法与加工步骤,通过对形态剖析,把握立体构成造型的特点与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并能灵活运用在设计实践中。造型设计分多种类型,“半立体”构造只是其中之一。其既不属于平面造型,也不属于立体造型,而是把平面当作基础,然后对其表面展开立体化处理,从而在视觉、触觉方面都存在立体感。

一、半立体构成与立体形态在造型上的不同点分析

首先,查看方位与视点存在差异。立体形态可以从不同的方位、视点进行查看,所以塑造时应当考虑全方位性;然而半立体造型只是从正前方观看,方位、视点单一,所以塑造时只需要考虑如何从正面体现内容。[1]

其次,尺度观念存在差异。立体形态尺度基本上是1:1还原,至于半立体则是根据原有尺度缩小,特别是在深度方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半立体构成作品虽然趋于平面化,但是平面上凹凸不平,特别是受到光照时会生成阴影,整体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具备造型效果。在创造半立体构成作品时,往往会选择纸张、水泥、石膏等材质,利用剪切、折叠等手段进行创作。

二、半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的创新

1.学生创想空间的开拓与创新

教学时利用具体物品以及图片来激发学生兴趣以及设计潜在能力,鼓励学生观察周边存在“立体构成”特点的作品,探究组成方式、使用材质及其设计来源,上课时互相讨论。设计来源于生活,在授课时我会指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并运用生活。

切折构成是利用切以及折把原本平面变换为半立体形象,虽然过程简单然而变幻莫测。在创想空间的开拓与创新中使学生在对比、调和、节奏、韵律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一切多折在线性、尺度、方向等多个角度进行变动。在实际操作时,是以边长为10×10厘米卡纸的中心点为起点,使用美工刀与边平行或者是贴合对角线划一道4厘米左右的线段,前后两端不要切透,从而以该线为基础折叠纸张,使其成为具有多元化半立体的造型。

划线时,既能是直线,也能是曲线,亦或两者兼之;既能够同向,也能够反向折叠。切记,所有线段不能朝着相同方向折叠,是体现不出半立体效果的。在折叠时,可以随意选择部位,并且不仅局限于纸张范围。

(2)多折多切是一切多折之外的训练,当构成要素发生变化,半立体效果自然也会具有差异。选择一张边长不小于10厘米的纸张,在上面划出多条切口线并进行折叠,就能够得到不同形象的作品。

(3)交错折叠是以平面为基础,通过不同方向交叉折叠,将其打造成半立体形象。虽然过程繁琐,但是更具有条例。在塑造时应当重视韵律美感,以蛇腹折为主。

(4)蛇腹折主要利用折叠方式来塑造半立体形象,首先沿着平行线进行纵向折叠,使其呈现起伏状态;其次按照相应间隔进行横向折叠;最后还原纸张,顺着起点到终点的痕迹进行折叠,使其具备斜向起伏。这种折叠方式折痕比较规律,因此应当在纵向、斜向起点或终点进行变换,使其更具有创造性。[2]

2.主题设计,赋予学生创新意识

纵观自然界物体,基本上没有直线、平面造型。自然界物体多种多样,基本上能划分成动物半立体造型、人物半立体造型以及植物半立体造型。因此,在设计具象半立体造型过程中应当以自身直觉为基础,挑选其中一种加以塑造。探究形象是原本表面转折至造型特质转变的过程,从而不断丰富自身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半立体具象构成是建立在掌握半立體抽象构成形式之后,运用材料特性对具象形象进行夸张、概括地一种表现。

(1)“半立体构成”创新意识

在创作“半立体构成”作品时,没有办法百分之百还原自然界物体,需要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以浮雕为例,创作者一般都会保留造型的大体轮廓,但是其中的细节都会有所改变,甚至还会融入夸张的创作手法,在创作“半立体构成”作品时可以参考这一创作模式。

具象半立体构成方法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明确塑造主题,第二步则是选择所需材料。主题与材质应当相互匹配,后者应当尽可能地体现前者特点。

此外,掌握如何利用最简单的几何形状来展现自然物体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从自然物体特征入手,从整体进行思量。首先制作出大致自然区分,其次则是找出各个区分中最能够体现出几何造型的形状。至于材料,应当尽可能地展现造型特点,像是泥土、石膏能够展现半立体形态,而选择纸质材料,则需要进一步剪切、折叠加以塑造。

如图1所示,这幅《狐狸》作品看起来非常逼真,然而其脸部轮廓则是以三角形来呈现,嘴毛更是夸张地塑造成放射状,脸部其他细微处也采用简略的方式处理。

图1 半立体的构成图

(2)创新肌理效果,激发创作热情

所谓创造肌理效果,指的是加工处理给定材质来展现规定的造型。在设计时,因受成本或是审美等元素的制约,然而单一的材料无法更好地展现自然界的事物,特别是材料特性是表现目标对象肌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体现肌理效果,即使材料相同,但处理方式不同,所展现出来的特点也会就不同。若是能够百分百运用材料特性,则能够生成更加多元化表现力。例如,使用纸材来塑造动物肌理时,可通过变换纸材的质地来展示不同动物皮毛的特征。

如使用纸张来塑造“山羊”,纸张与山羊毛的质地具有差异,如果不能够更换材料或者是塑造内容,可以选择拧搓纸张,从而展现羊毛质地。若是使用相同纸质材料展示动物肌理,则可以灵活选择相应方式来更好地展现动物造型。

3.实训互动,因材施教

我通过日常教学,能够看出学生的设计思维相互之间是存在差异地,这与每一名学生生活环境、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均有关系。因此,当我讲解“立体构成”课程时,特别重视学生差异化,选择“因材施教”以及“分层管理”这两种模式,以个性化教学为前提,通过多元化手段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加强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操作水平,从而发掘学生在设计方面的潜在能力。比如,在设计某一个形态构成作品时,会从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单独创作过程,转化为由学生之间自由组合创作完成,有时还会组织多个小组相互一起讨论创作,通过相互评价彼此作品优缺点等形式,与此同时我还经常参与到几个“立体构成”的制作小组中一起讨论,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之间的设计潜力,毕竟设计制作是一个讨论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单靠个人力量难以顾全大局,优秀的设计作品更是需要团队通力协作共同完成,学生们只有熟悉了这类设计过程,才能在以后的设计之路全力以赴,尽心尽力,有所建树。

另外,选择竞赛方式来提升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爱好,并和学生共同讨论、学习、制作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我会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否定、创新、表达,通过自身的设计作品来了解自己的设计潜能。通过相互学习,学生们对“立体构成”的爱好逐渐提升,而且实际操作水平也不斷增强。

4.作品展示与讲评以提高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每一名学生得到表现机会的概率应当尽量做到相等。所以,我会面向所有学生进行作品点评,最大限度地给予每一名学生展现、解说的舞台。与学生就一系列优秀创意思维进行探讨、点评,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待到课程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展览自己的“半立体构成”作品,从而获得课堂外他人的点评,帮助学生实现现有设计理念与后续设计反馈两者间的互补,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通过作品讲评、展示,所有学生在审美、鉴赏、把控作品方面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教学体会

“立体构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不单单应该是导演,同时也肩负着演员的角色。教师若是同时也把自身看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愉快、认真、自主地学习。因此,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也使得教师身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学方法同样有所变动,确保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知识。

参考文献

[1]肖玲.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武夷学院《立体构成》课程为例[J].2014(4):183-184.

[2]姚睿娟.试论构成基础与设计课程教学的互动性[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6(3):107-107.

猜你喜欢

互动
在互动中创设鲜活的英语课堂
《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互动模式下的幼儿美术创作教学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