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化扶贫视角下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刍议

2019-06-13宋茜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

宋茜

关键词:文化扶贫;图书馆总分馆制;社会合力;资源平台

摘 要:伴随“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固有的帮扶经济措施已难以匹配新的扶贫格局。因此,文化扶贫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文化扶贫的新形势下,文章结合相关文献及调查访问,对图书馆总分馆制进行了整体构思,提出了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加强团队培养、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资源平台等举措,以充分发挥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作用,继而为文化扶贫注入强大动力。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2-0080-02

1 背景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时代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对扶贫工作进行了结合时代要求的战略部署,推动了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乡村经济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各级党委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推动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是,问题总是与发展相互依存。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等不良思想开始滋生,对我国的扶贫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各级党委应根据现实情况,在继续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准扶贫”战略的同时,把文化扶贫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切入点,将目前扶贫工作的病痛点进行有效切除,扭转目前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低、精神匮乏的现状,彻底改善扶贫工作“气滞血瘀”的症状,充分发挥文化扶贫的积极作用。

图书馆总分馆制是欧美等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普遍采用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即在一个合适的地域内,由一个或多个建设主体结合建设成为一个公共图书馆群,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提供普遍均等服务。因此,图书馆总分馆制不仅符合目前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的要求,还能有效解决图书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但是,由于图书馆总分馆制在我国推广的时间较短,相关的建设措施并未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部分地区的图书馆总分馆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流于形式,因而不能有效支撑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等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实现通借通还,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总馆应当加强对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的业务指导。笔者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从文化扶贫的视角提出了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有效举措,以期为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改革优化提供参考。

2 图书馆总分馆制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

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需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图书馆为主体,在其他地区设立多个分馆,范围包括整个城市或整个地区,分馆的相关制度、标准和管理模式等都依照总馆规定,总馆负责宏观整体把控,进行专业高效的一体化管理。图书馆总分馆制对文化扶贫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图书馆总分馆制能有效解决乡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坐落于家门口的分馆是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二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平等化。乡村中的相关职业培训较为缺乏,扶贫工作的开展虽然能在短期内为乡村群众带来技术支持,但缺乏长期性的支撑,因此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立能将相关的农业技术书籍带到生产一线,乡村群众在技术帮扶的“空窗期”可以通過学习提高自身的农业技术水平,从而提升经济效益,有效改善扶贫工作的现状。

3 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际建立存在的问题

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能为乡村群众阅读和学习农业知识提供坚实保障,为精准扶贫注入文化血液,从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但是,图书馆总分馆制在建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管理问题。乡村的位置较分散致使管理难度上升,图书馆总分馆制的相关制度标准难以有效落实。②人员配备问题。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立一般采用政府主导模式,需要配备相应的事业编制人员,但是事业编制受到严格限制,为了应对大量的工作,一些分馆让志愿者担任管理工作。但是,由于部分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较差,致使服务效率低下,难以满足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③图书流通问题。由于乡村位置分散及人员配备不足,致使乡村分馆图书的遗失率、污损率较高。

4 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策略

4.1 发挥社会合力作用,鼓励社会主体参与

目前,图书馆总分馆制在政府主导模式下获得了较好的推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图书馆应鼓励、引导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从而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立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及政策支持,包括场地选址、分馆装修、图书资源调配等,鉴于公共图书馆本身的性质及文化扶贫工作的要求,图书馆总分馆制应凸显公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整合各方资源。总馆应主动与社会公益团体及基金组织进行对接,整合各方资源,对图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保证分馆图书资源的充足。②对接社会公益团体。总馆应主动与社会公益团体进行对接,吸纳年轻、精力充足及管理意识强的社会志愿者,解决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中存在的人员不足问题,进而充分发挥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优势。

4.2 夯实运行基础,加强培训

由于分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图书馆建立总分馆制需要组建一支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团队,只有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强化和提升,图书馆总分馆制才能推动文化扶贫的深入开展。为了夯实图书馆总分馆制的运行基础,一方面,总馆不仅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要招聘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员,提高整个管理团队的素质;另一方面,总馆需要与社会机构进行长期深入合作,吸纳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加入管理团队,提高服务效率。

4.3 提高信息化程度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作用,总馆需要不断提高分馆的信息化程度,加强数据平台建设,实现“通借通还”。由于乡村群众不能熟练操作电脑等媒介,他们只能在临近的分馆借阅纸质书籍。因此,总馆应拓宽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如研发实用性强的图书借阅类APP,并在APP界面上凸显借阅功能,进而实现“通借通还”,为乡村群众查阅相关技术书籍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文化扶贫工作。

4.4 建立分享平台

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总馆应建立信息资源分享平台,满足乡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各村都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如农业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总馆可通过举办农业技术交流会、书法交流会等方式,将他们的经验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群众。虽然相关学者认为文化扶贫应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继而通过文化产业带动经济的繁荣,但是文化扶贫的关注点应聚焦于提升人的精神素养,改变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从根本上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为扶贫工作提供动力源泉。

5 结语

在新的扶贫工作要求下,文化扶贫只有不断加入新举措,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立不仅能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社会合力作用,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夯实运营基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牢管理根基,还能提高借阅便捷性,充分利用分馆场地及图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从而为文化扶贫提供保障。因此,我国应充分发挥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作用,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铭焓.基于社会协同的图书馆文化扶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5):32-37.

[2] 郭智惠.精准扶贫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18(5):55-56.

[3] 東方.公共图书馆在国家文化精准扶贫中的社会效用及实现模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1):74-78.

[4] 张霞,赵美玲,滕翠华.共享发展理念下的农村文化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图书馆,2018(4):52-57.

[5] 黄婷婷.《公共图书馆法》视域下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12):15-18.

(编校:孙新梅)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
重视文化扶贫,促进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
面向文化精准扶贫的措施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探讨
高校文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县域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路径探析
高校图书馆农村文化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成都文艺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贫困县图书馆发展刍议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