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9-06-13金初云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城轨轨道交通校企

金初云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关键字: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

0 引 言

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正进入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期[1],杭州、宁波均已开通地铁,温州、绍兴、台州、金华也将相继启动。由此面临的问题是急需大量的具有维修、运营、管理等经验的城市轨道交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省内高职院校纷纷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来应对目前急剧增长的行业人才需求,担负起培养轨道交通类高级技能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2]。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举措之一是要通过凝练专业方向、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协同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本文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城轨车辆专业”)为例,剖析专业建设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城轨车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城轨车辆专业因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而设置,从机电类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建设历史短,基础薄弱,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及其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设施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

1.1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城轨车辆专业虽然与宁波地铁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方案的制定听取了企业的一些意见,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规格仍然不够清晰,没有完全紧贴企业要求,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究其原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少行业企业的背景与社会深度的结合。没有产教的充分融合,没有校企的深度合作,实际的教学活动缺少了专业性与针对性,这就造成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相对企业的用人需求滞后的问题。

1.2 培养目标缺乏支撑体系

专业培养中虽然确立了培养目标,但是缺乏相应的对实现目标各环节的支撑体系,同时多个培养目标在设计中缺乏整体性与科学性。如在现有的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格中,既要求学生具有车辆机械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能力,又要求学生具有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与管理能力,还要求有关机电产品的制造、安装与调试等能力。这些人才培养规格如何有计划地实现,如何通过过程监控确保实现等均缺少相应的支撑体系或保障措施。多个能力目标糅合在一起,必然会引起课程与目标联系不够紧密、多门课程目标互不相干的现象。

1.3 实践教学资源有限

学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围绕着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虽建有轨道交通车辆综合实训室等实训场地,在专业理论授课中占了一定的优势,但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和地铁企业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实践项目、真实的工作压力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培养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

1.4 教师队伍缺乏实践能力

城轨车辆专业现有的教师团队多由传统机电专业转型而来,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在地铁企业的实践经历与经验,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无法做到全面的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出现课堂上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稀里糊涂”的现象。另外,在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工作存在多重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以城轨车辆专业为例,改革和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三方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即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城轨车辆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全程共同协作培养和管理,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往往由学校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师的能力结构设计课程系统及培养方案,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本质相违背。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创新性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围绕以培养满足行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城轨技术技能人才为顶层目标,以学校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作为育人的联合体,利用各自优势协同一致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方式选择、人才培养环节建设、教学组织实施、学生管理、学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学校主要承担传授专业知识、管理订单班、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输送合格的毕业生等工作,企业主要负责为学校提供真实案例、实训场地、设备、企业导师、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等支持[3]。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共担责任、共建资源、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互惠互利,确保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过程中成为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4-5]。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城轨车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2.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学校积极走访国内多家城市轨道运营公司和相关院校,开展充分的调研。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城轨专业系列培训、讲座等,掌握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和教育领域发展动态,厘清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必备能力,确定了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心理素质,掌握轨道交通车辆结构及工作原理,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机车驾驶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轨道交通企业电客车检修、驾驶、制造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1 校企协同创新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为适应企业的不同需求,城轨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分为车辆检修和电客车驾驶两个方向。其中检修方向以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技术技能为两条主线;电客车驾驶以电客车驾驶技术为中心,培养电客车司机。教学过程采用校企协同、全程参与的方式展开。学生入学后各用人企业通过宣讲,进行准员工的招募和确定工作,第一至第三学期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的学习,第四、五学期进行分班分方向的订单培养,第五、六学期进行企业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完成以岗位技术技能为导向的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

2.2 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和企业调研结果,学校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在目标指引下学校会同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其中公共基础课又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确定《轨道交通车辆构造》、《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控制》、《轨道交通车辆机械检修》、《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轨道车辆驾驶技术》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控制》、《轨道交通车辆机械检修》为车辆检修方向的核心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轨道车辆驾驶技术》为车辆驾驶方向的核心课程。

学校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控制》已确定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并对《轨道交通车辆构造》、《轨道交通车辆机械检修》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制作了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和习题等资源。

3 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保障和环境建设

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必须有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具有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场所,同时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不断增强技术技能积累能力。

3.1 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准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办学水平与特色。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合作企业介入、推行导师制等方法方式培养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与水平。

一是通过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城轨项目交流等形式提升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城轨车辆专业陆续派出3位教师脱产一年到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分公司车辆保障部、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进行企业锻炼,1位教师脱产一年到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分公司进行挂职锻炼,15人次教师参加城轨项目培训交流,连续多年去杭州地铁、广州地铁、北京地铁、宁波地铁进行企业锻炼实践,提升教师技术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

二是聘请城轨行业专家和地铁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工作,校企联合申报科研立项目等方式,促进专业教师从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实践的综合型人才转化。专业团队聘请了多名杭州地铁一线员工来校兼课,聘请了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首席技师、杭州工匠等进行授课。学校邀请了省内城轨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开发、教学评价等活动,将企业对员工的技术技能要求渗透到各项活动中。

三是推行“双导师”制,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综合实践,构建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突出“能力为重”的评价标准。在第五、六学期的毕业综合实践环节,不仅有校内导师,也设置了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和论文,使学生掌握企业实际要求的技术技能,缩短入职上岗时间。

3.2 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是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环节。学校在原有轨道交通实训平台基础上新建轨道交通车辆驾驶实训室(305万),轨道交通车辆综合实训室(60万),城轨车辆故障检修仿真实训室(120万)等,开拓应用深度,通过工班长、师傅、学徒等角色的设计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训练学生的技能和素质,使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融合生产过程。

同时,与杭州地铁、宁波地铁、绍兴地铁、温州地铁、上海铁路局等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将学生的认知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课堂搬到工作一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做中学,学中做”得到有效贯彻,使学习过程职业化、社会化。

3.3 增强技术技能积累能力

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其中。工和学的相关要素应当在师资、课程等建设中体现。除此以外,实现工学结合的关键还在于挖掘教师团队的特长,在校企协同中努力提升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城轨专业围绕服务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校企合作组织制度,搭建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的服务平台。

为适应我省“十三五”轨道交通加快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轨道交通人才,浙江交通运输厅组织开展全省轨道交通人才“千人轮训”。学校作为承办单位,在2017-2018年间,分期分批对全省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营运、管理主体进行全面轮训,参训总人数约1800人。通过全面系统的轮训,使全省相关人员对轨道交通建设营运管理工作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掌握轨道交通建设营运管理基础知识。

4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主体全过程的订单培养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陆续与省内5家轨道运营公司签署人才委托培养协议,省内各家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与学校签署2017级人才委托培养数量为800人,包括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铁道工程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专业,体现了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麦可思公司2017年对城轨车辆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得出毕业生签约率94%,签约薪水3463元/月,均位列全校第二;毕业生90%以上在轨道企业就业。城轨车辆专业在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中录取考生中最高分为579分,位列全校最高;平均分496.5分,在“普通类”第二段分数线490分以上64人,占录取总人数的61%。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

5 结 语

“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三方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轨车辆专业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学校和企业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合作,毕业生签约率、对口率、起薪点、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逐年提升,稳居学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对培养高质量的轨道交通类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浙江省“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目标提供扎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城轨轨道交通校企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城轨CBTC系统改进方案的分析探讨
城轨跨站开通时软件贯通方案设计
城轨屏蔽门控制传输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可靠性的城轨车辆维修模式及应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