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的眼睛
2019-06-13姜志燕
每次走进古村,心都会变得安宁而虔诚,似乎来到一位年长智者的面前,听他无声地诉说历历往事。兜兜转转之间,总觉得古村有一双眼睛,慈祥地看着来来去去的人,等待能带他穿越时光隧道并获得新生的知音。
可惜,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古村都很幸运,能够在经历无数天光岁月轮回后遇到知己。大多数古村几番折腾后,因所遇非人,或面目全非,或迅速凋零……很多次,初到古村,看到其外表虽残破,但气韵生动;再来古村,却只能看到不东不西、不洋不土的形设,天地岁月与人文地理共同淬炼出的那缕灵气,已不知所踪。
近年来,资本凭借商业敏感察觉到古村作为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蕴含着巨大商机。于是,各类资本开始纷纷下乡圈地,对古村开展了五花八门地活化。
在所有活化结果中,最令人悲伤的一种是,古村虽生犹死。开发者和运营者保留了古村的格局和形貌,却迁走了古村的住民,将古村开发为纯商业化运作的景区。失去了人间烟火和世情百态滋养的古村只剩躯壳,无论有如何精彩的故事、精美的建筑、深厚的文化,都因无人演绎而失去鲜活的生命力,都因无人传承而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最终成为仅供参观的摆设。这种必然的结局,开发者和运营者并非没有预见到。他们只是在诸种活化方案中选择了难度最低、最易回血的短线操作,以此来保障经济目标如期实现。站在游人如潮水一般涌入和涌出的古村中,感受到的只有商业气息,怀古追思之幽情荡然无存。古村看似活了,实际在渐渐死去,徒留形骸。
在所有活化结果中,最令人无奈的一种是,古村即生即死。用“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句话来概括此类案例是非常贴切的。经过开发者和运营者红红火火、大张旗鼓地一番建设后,古村面貌一新,村民人心大振,各方赞不绝口。古村获得奖项无数,得到国家政策扶持和奖励资金若干,俨然可以作为活化的成功范例在四海之内推而广之。然而,烟花易冷。“造”出来的神话因为产业判断失误、后续运营不力、地方政府与资方存在分歧等原因悄然破灭,这不免让人怀疑,所谓的“古村活化”只是套取政策扶持资金的一种手段,否则,为何“凉凉”的速度如此快,徒留传说在人间。
在所有活化结果中,最让人温暖的一种是,古村缓慢地“复活”了。诗人木心在《从前慢》中说:“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回到从前,诚诚恳恳地说话和做事,慢慢地探索和试错,不执着于快速地要一个结果,原本就需要开阔的眼界和承担的勇气。对各方负责的责任心,对完美的渴望,对保护与变革的平衡,对内在秩序的重建,对产业的兴复,对人心的活化……又有哪一件不需要时间和耐心?于是,走着走着,古村就在时光里开出了花;做着做着,古村就微笑着“复活”了。无一处不用心,无一处不打磨,无一处无故事—这才是“活古村”该有的样子。
世人越来越喜欢走捷径,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获,在最短时间内博得成功,但也许曲折前行的路上风光更美好。慢一点,可能会好一点。用心慢慢打磨出来的古村才有长久的韵味和生命力。着急成功的人要记得,古村有一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