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外桃源触摸时光的裂痕——云南壮族古村寨的保护与活化心路
2019-06-13撰文王淼供图王淼
撰文王淼 供图王淼
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壮族古村寨活化项目落地之前,我们参观和学习过很多古村落活化项目,也设计和思考过不少古村寨活化模式,可以说,做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来到文山市广南县后,发现这里的壮族村寨各方面条件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想: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相对淳朴的人文环境,以及保存比较完整的少数民族古村寨。这里犹如一片独立于人间的净土,被时光忘记的世外桃源。在决定对当地古村寨进行活化后,我们基于当地特殊的文化和生态环境,重新思考并实践了活化模式,也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文中即是对壮族古村寨活化过程的简单总结。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坝美镇壮族古村寨活化项目是依托城乡社区发展互助联盟、美丽中国可视化联盟两个民间生态企业公益平台,由森梵智库、西蔓色彩、云南谱美文旅三家公司联合运营的,旨在探索中国边疆民族乡村社区发展的新模式。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坝美镇壮族村寨是活化项目的一部分。该镇毗邻丘北县的普者黑景区,延续了景区优美的风景和自然环境,却过滤了景区常见的喧闹和繁华,自成一处,幽静天然,俨然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者兔乡拥有广南县最大的壮族古村寨以及清代古驿道、石碑、高山流水壁雕等景观,下辖村里夺村被称为“最美壮族古村落”。经过考察和遴选,我们最终将各方面资源都相对具有优势的坝美镇普千村、者兔乡里夺村作为重点活化村寨。
我们认为,古村镇活化是多角度、立体性工程,多重视角和更广泛人群的关注可以帮助我们完善决策。因此,在推进项目之前,我们先成立了城乡社区发展互助联盟广南分部,通过新媒体传播,举行专题座谈会、公益专家讲座等形式,集合全县各级干部、合作社村民,全国各地关心广南县发展的人士,群策群力,共同关注和参与广南县域内城乡社区发展的各种事项。
在所有壮族村寨中,我们重点活化的村寨是者兔乡里夺村。里夺村共有458户,是者兔乡保存规模较大、最完整的壮族聚居村。村庄依山而建、枕河而居,人们世世代代护山而作、靠山而耕、掬河水而饮,建造了独特的壮族杆栏式民居,其中杆栏式民居保存较为完好的有400余间,是广南县较大的壮族聚居村寨。该村居民表示,村里的部分建筑始建于清朝晚期,有逾百年的历史。房屋结构为全木构造,很少使用铁器辅撑,随着年限增长,有些房屋会倾斜但不会倒塌,甚至有些柱子已经悬空,但整栋房屋依然挺立。这种建筑不仅适应里夺村较为陡峭的地形和地貌,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在民居方面的独特创意。目前,该村老寨已被保护起来,我们重点开发新寨,将其命名为“七彩村落”。
者兔乡里夺村远眺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貌,近看古宅错落有致,建造工艺独特,风水朝向完全一致,古朴安宁。
里夺村周围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普者黑、民风淳朴的千年壮寨马碧村、精品民宿基地板江村、博吉金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最初的世外桃源”坝美镇等。里夺村正处于这些资源的中心,有望承接参观客流,在文旅方面有所发展。文旅想要做出品牌必须有鲜明的地缘属性和文化特点,我们从里夺村的地缘文化中提炼的主题是“七彩世界”,意即充满阳光的幸福安详之地。里夺村的壮族村寨特色民居从整体发展规划、建筑外观设计、街道美学设计到村寨微景观,都围绕“七彩”的色彩主题展开。我们从民居建筑的外观设计、生态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民俗体验活动策划等多个角度体现壮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传承方向,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国际化视角,让更多人读懂并喜欢壮族文化的精华。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既重视硬件建设(如建筑修复、设施更新),又重视软件建设(如社区发展、产业发展),尽力在整修村寨外观的同时,也活化当地的民心,这也是所有古村镇活化项目建设者目前取得的共识:建筑设施改造是为了服务于民族乡村社区发展及产业发展,不是单纯地地进行粉饰和整修。精神和外貌都焕然一新的村寨,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丢了灵魂或形貌丑陋的村寨都将被这个时代淘汰。特别是计划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路,形貌与精神齐头并进才是一劳永逸之举。在统一各方思想认识之后,我们结合古村寨资源的保护与活化,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进工作,也是逐步探索和实践社区发展新模式的过程。
一、改建传统民居空间,清洁美化环境。
与很多传统村落一样,壮族村寨的村庄整体环境需要进行清洁和整理。我们动员全体村民参与工作,为后期改造奠定了基础。具体清理工作包括:疏导河道、处理垃圾、栽植景观植物、修整蓄水池等。值得一提的是,壮族传统民居一般是干栏式建筑,分为两层,其中上层用来住人,下层一般用来饲养牲畜,有很大的异味。针对此问题,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对民居一层进行整体清洁处理后,根据其特色,将其改建为形态各异、设计感十足的趣味餐厅、图书室、休闲室等对外公共空间,可以供游客休憩和交流,为村民提供经营场所。
二、推动城乡互助,提倡公益先行。
为吸引更多的目光关注壮族村寨的活化,推动当地村民与世界进行多元交流。我们面向全球招募志愿者,动员其参与具体项目。此外,我们多次组织主题公益活动,通过与国内外及城乡间的互动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引导其积极参与古村寨保护及社区共建。当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村民和睦,亲如一家。他们用质朴与善良、勇敢与坚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与艺术。他们敬畏土地,敬爱自然,于土地之中寻得生存之道,于自然之中习得安居之法。我们的公益活动主旨即是传承和发扬地母文化精髓,宣传先进的乡村振兴理念。
三、推动文化传承,升级非遗再设计。
我们把非遗再设计作为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结合现代人的需求进行创意开发。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根据民族传统建筑的特点,设计研发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家居产品和装饰品。在此过程中,壮族古村寨逐渐成为非遗传承的示范点,并承办了当地与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教育交流活动。
社区发展离不开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与外界资源的互动交流。城乡社区的互助发展模式不断深化与实践,必将有效反哺古村寨的保护与活化工作。
四、进行艺术改造,加强儿童美育。
充分运用禅绕画等现代艺术手段,结合公益活动,对一些古寨建筑的外立面进行粉刷和绘画,让老人和孩子在参与工作时进行亲子互动,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美育教育。我们认为村寨乡村社区的全民教育非常重要,所以一直在推进建设涉及儿童、女性、老人的综合社区教育体系。我们大力兴建乡村幼儿园和图书馆,鼓励城市高知老人下乡,把互助式公益养老作为特色模式逐步推广开来。
五、加强国际交流,建设友好乡村。
经过整修,壮族村寨焕然一新,充满艺术感和民族特色,也通过社交网络媒体被海外所知晓。之后,国际交流的主题内容愈加丰富,频率不断增加。通过整合国际资源,打造了“友好乡村”,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带来其他类别的国际资源,增加了当地游客量,最终推动了村寨多产业的发展。
六、推动回乡创孵,实现企民联赢。
我们认为,修复寨子的过程也是修复人心和当地文化的过程。原来淳朴的人性正在远离很多农民,需要我们在共同修复家园的过程中一起逐渐寻找回来。
为给更多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机会,我们根据他们擅长的领域和村寨的资源,设计多元的产业孵化机制,并对他们进行产业经营培训。突破村企联营的单一模式,鼓励企业和更有创业实力的回乡青年联营,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带动全产业发展,吸引全民入股。
我们非常看重的工作是:鼓励全体村民入股,合力共建新村寨,逐步健全村寨的产业结构,培育包括旅游度假、中草药种植、健康养老、民宿酒店、自然主义教育、乡村幼儿教育、非遗手工艺、食材深加工等在内的多元业态发展。
随着全产业发展及村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村民越来越愿意参与古村寨的保护和活化工作。在活化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社区发展离不开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外界资源的互动交流。城乡社区的互助发展模式不断深化与实践,必将有效反哺古村寨的保护与活化工作,逐步建设以实现“普罗壮美,千家共生”的美好愿景。
个人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推动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的根本途径在于全面优化社区发展。乡村社区发展模式的优劣、程度的深浅将直接关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政策的落地效果。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活化本身就是对乡村社区发展模式的全程探索。少数民族乡村恰恰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扶贫先扶智,村民心智的提振才是扶贫的根本。唯有推动社区发展才能逐步实现村民自治,村民实现自治才会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古村寨的保护与活化才有实现的可能,美丽中国可视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