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三重门”
2019-06-12程凡
程凡
【摘 要】 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既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又是语言运用的方法之一。而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并不尽如人意,长久以往,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本文从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三个层次进行探讨,旨在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渗透技巧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既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又是语言运用的方法之一。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心机”,它把“读”的练习放在了“思考题”的前面,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我们可以看到编者这样设计:“课文真有意思,我要好好读一读”“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由此一斑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是,从我任教的班级和日常教研听课来看,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朗读水平较弱,朗读的积极性不高。低年级学生朗读常常出现唱读现象,拿腔作调、错读频频发生。高年级学生朗读则是语调平淡、表情冷淡。不管是生动有趣的童话,还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在朗读时都无动于衷。心中没有激昂的情感,又怎么能有“美”的朗读声呢?学生的朗读只是单纯的“读文字”,而无法表达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真切情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循序渐进,才会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
一、登堂入室——重视预习,推开正确朗读的第一重门
课堂只有四十分钟,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是很难实现的。除了时间的原因、课文的难易程度,还有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所以,课前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预习的时候,可以先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查出这些字音,这样既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又有利于学生顺利读懂课文。这里除了生字新词,还要注意轻声、儿化、多音字、变调字的读法。学生自己解决了课文的字音,接着就是“开口”读文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在这预习时的朗读,学生不仅能够注意到文章的内容、思想意义、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还要注意轻声、儿化、多音字、变调字的读音,做到不错字、不漏字、不换字、不添字。大声朗读,比“光看不说”印象更加深刻,为新课学习把好第一关。
二、曲径通幽——渗透技巧,推开流利朗读的第二重门
流利的朗读是字字顺心,句句上口。保持良好的朗读习惯,我的理解是“像说话一样读课文”。朗读也是一项技能,但是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我们不能直接授予朗读技巧,这样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把技巧渗透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才能对艺术朗读更有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 读通读畅的关键——句读停顿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学习是分学段的,但是标点符号在朗读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停顿和语调。所以在低段教学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常用的标点符号、自然段之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结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读法。如《阳光》一课要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美丽的小路》一课要注重感叹号的读法;《比尾巴》一课要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课堂上,我经常这样问学生:“你会这样问你的同学借东西吗?”“你会这样跟你的妈妈说话吗?”“你很开心的时候真的是这样说的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读的语气不同。
关注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还不够,还要进行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的句读停顿指导,把握句子的语速、语调。以三年级下册的《燕子》第一、第二自然段为例。“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先问学生“这里写了燕子的哪些部位,”找到“羽毛、翅膀、尾巴”,再问“这些部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聚焦到词组“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的尾巴”进行朗读,突出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再如文中的一个长句“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通过追问,让学生找出句子的停顿,“微风吹拂着什么?”“柳丝多不多?”“这柳丝是什么样的?”学生便懂得这样来读这个句子——“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指导学生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
2. 流利朗读的法宝——重音轻声
朗读的时候,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突出文章内容的重点。比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有描写荷花姿态的段落。“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冒”重读,强调荷花的长势、生机勃勃;“两三片”、“全”读重一些,体现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花骨朵儿”这样的儿化音,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在语音上更要进行正确的示范;“莲蓬”是轻声词,“蓬”字读得短而轻,就像花瓣中小巧的莲蓬,让人感受到荷花的可爱……在这样轻重缓急的变化中,感受荷花的动态美。
三、云台揽胜——展开想象,推开有感情朗读的第三重门
朗读的第三个层次——“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所以,利用插图、多媒体或联系生活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雷雨》。 这篇课文通过“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不同的景物特点,展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雷雨前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天气状况,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此时播放下雨的声音,对“雷雨时”中“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个句子的理解有帮助,“哗”字让我们感受到雨下得很大,每个“哗”字有个逗号,看来雨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急,雨声越来越近。再对照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图上的男孩,你看到窗外下这么大的雨,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雷雨后”的景象清新自然,朗读的时候,配上合适的音乐,想象雨后初晴的美景,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课件情思为声音的源泉,而文字为声音的符号。孩子所以需要语文,和我们所以教学孩子学习语文,一方面在磨砺情思;另一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刻苦训练。美的文章需要美的朗读,美育课堂更需要美的情趣。當孩子们喜欢上朗读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崔光霞.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探究[J]. 神州印象,2018(5).
[2] 耿芳芹. 小学语文朗读漫谈[J]. 读与写,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