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9-06-12张为杰余绍辉
熊 曦,张为杰,余绍辉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2.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尤其是以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支撑着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形成发展的新动能。2017年11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
湖南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3],改革开放40年以来,湖南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两大优势产业已发展成湖南制造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4]。2015年12月湖南省发布了《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5年行动计划(2016—2020)》,2018年12月印发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以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湖南省制造业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是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走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湖南如何借力互联网,推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与企业、市场与用户的互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成为打造湖南制造业强省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如何重构制造业企业与用户关系,如何打造制造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全价值链,将直接决定着湖南在未来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事关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和效率,而这些需要建立在把握“互联网+”的内涵和外延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路径,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同时,结合湖南实际,分析其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及面临的现实障碍,为推动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的建言,本研究试做初探。
二、“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分析
动力机制是指一个复杂的系统内外部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5]。因此,分析事物的动力机制要从其内部、外部组成要素入手进行深度剖析,制造业的核心特点也在于其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而内部的条件和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来源于其核心竞争力打造的迫切需求。据此,本研究认为“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也是由根本动力、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所组成,这些动力因素构成了一个系统。在各组成动力中,“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目标所在,它决定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而内部动力主要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需求结构升级的驱动以及科技创新的引领等;外部动力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与战略、外部市场的竞争以及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强等。动力系统中的根本动力、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等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示意图
(一)根本动力: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要素供给越来越紧张,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传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制造业正在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既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又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成为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7],凸显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建立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促进制造业往智能制造、降本增效等方面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地区制造业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提供关键支撑,只有这样,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才能焕发出很强的生机。可以说,“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既是扭转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局面的新动能所在,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动力。
(二)内部动力
1.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制造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加快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内在的迫切要求[8]。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情况下,互联网会助力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通过科技创新,借力互联网思维,可以实现制造业企业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营销。一方面,在消费品领域,借力互联网,可以重点推广个性化定制产品、虚拟体验、社群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全面提高消费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装备制造领域,借力互联网,可以推进研发、设计、制造、物流等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促进装备制造业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全流程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和业务可以实现协同,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此外,在原材料生产领域,借力互联网,推动销售、生产工艺以及物流等环节的信息共享与融合应用,可为原材料生产提供智能化、协同化、平台化的新的运营模式。可以说,借力互联网,让企业有了更多的思维,通过科技创新,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9]。制造业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地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与制造融合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趋势。“互联网+”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涵盖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协同合作等在内的各产业链环节,为整个产业链流程带来了全方位的内在活力。一方面,借力互联网,制造业可以实现智能生产、移动办公等;另一方面,借力互联网,制造业可以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的联动与产业生态的发展。联合互联网的众多特性,重塑制造业的价值链,赢利点将更加多元。因此,以促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手段。
3.需求结构升级
市场是制造业的主战场,而需求则是制造业重要发展方向,且需求指导着企业的全流程作业,对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以及服务等都形成有力的影响[10]。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市场需求将在制造企业与用户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将企业为本的流程转化为用户为本,最终实现企业战略与需求的供应匹配。这样一来,制造企业的价值不仅存在于产品流通中,更取决于其在网络与用户互动能力、产品反馈质量和数据强度中,通过需求导向回到企业为用户创造价值之上。
当前,居民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尤其是在实物性消费方面,居民消费对产品品质、品种、规格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和品质化要求越来越高,将激发出新的需求,对它们的满足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原始动力。
(三)外部动力
1.市场竞争
随着制造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性能差异变得越来越小,制造产品之间的互补性、替代性不断提高,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已越来越难以为继[11],因此,制造业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而这一挑战恰恰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通过重塑制造业不断强化高端优势,传统工业强国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战略,英国提出英国工业2050战略、美国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战略,特朗普政府通过减税等组合拳以撬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发展中国家则采取低成本的策略承接成本转移,大力抢占中低端市场。这些因素都倒逼着制造业借力“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大数据分析下的制造,以用户订单为轴心的市场信息,推动企业的柔性生产,缩短用户需求及供给时间,同时,借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重点领域,通过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实现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国家战略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明确指示要求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努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对于引领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极大的保障和指导。尤其是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力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如表1所示。
表1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互联网+”制造业相关政策与措施
3.环境约束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制造业结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国家和地方通过不断出台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控制高耗能产能等系列措施,来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12]。而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业发展效率、增加制造业效益、降低制造业能耗、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真正实现由大变强,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力,塑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如2013年以来,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及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陆续颁布的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等政(表2),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用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强身健体”,对于推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2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环境政策
同时,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保督察机制,中央环保督察也引领了地方环保督察开展,显著增强了环保督察的有效性,在中央环保督察巡视的引领下,各地政府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越来越主动,积极推进落后产能淘汰,用环保倒逼产业升级。
三、“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与条件
(一)制造业基础实力雄厚
湖南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2017年全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4145.49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89%,代表制造业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业更是一枝独秀。2015年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591.6亿元,成为湖南省首个万亿产业,万亿产业阵营中,涌现电工电器、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重型矿山机械4个千亿子产业。湖南省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型航空动力等技术水平跃居国内前列,尤其是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亮丽名片,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都是国际知名企业或产业领域中的标杆企业。
(二)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渐入佳境
近年来,湖南省不断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6800.43亿元,同比增长36.80%;2018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实现总收入1060亿元。湖南五个与互联网关联密切的重点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融合发展成绩:一是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国防科大的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微处理器和国产操作系统,南车时代电气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研发及产业化,中电48所的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国科微电子的集成电路设计,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二是信息通信设备及配套,中小尺寸智能终端玻璃盖板及触控面板在全国领先,龙头企业进入全球移动智能终端高端产业链,规模大,配套企业多;三是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拥有自主可控主流操作系统(国防科大的麒麟操作系统)和一批与全省优势产业结合的工业软件;四是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和移动电子商务来势喜人,移动支付牌照数量和交易额在中西部领先,中移电子商务业务全年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五是工业电子商务,中联、三一、梦洁、华菱等骨干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创新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互联网企业发育状况全国领先,为“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湖南省共有61家软件及互联网企业营收过亿元,营收总额占全省的52%,其中过十亿元的达13家。全省共有重点移动互联网企业75家,其中,2018年新认定省级重点移动互联网企业15家。2017年长沙市移动互联网发展指数为223,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6,中部地区第一,如图2所示;湖南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指数为67.09,在全国省市排名第10,中部省份排名第2。
图2 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指数TOP 20省会城市
二是互联网相关产业园区规模巨大,为“互联网+制造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湖南省共有中电软件园等9个专业园区获评国家级和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表3),2017年,移动互联网集聚区——长沙高新区全年引进移动互联网企业1622家,全区移动互联网总数达4877家。
表3湖南重点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
三是省内“互联网+制造”加速融合。华菱集团以云创平台为抓手,通过推进“互联网+钢铁”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智慧衡钢等智能制造示范工程的建设,在“互联网+制造”深度融合方面率先取得了新突破。三一、中联、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企业搭建的工业云平台在全国已走在前列。三一集团打造的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根云平台”在国内已成为与航天云网、海尔等并驾齐驱的三大平台之一。2017年有363家中小型企业通过长沙工业云平台进行信息化建设,平均降低成本20%。此外,远大住工开发的住宅产业化产业链云平台、湘茶集团开发的觅茶会电商平台等都加快推进了企业转型升级。2017年,长城计算机、中联重科、铁建重工的三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四、“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足与问题
(一)科技创新不足
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湖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从2000年的全国第14位升至2017年的第12位,但是创新的成果转化速度有待加快,一部分企业仍为代工产品生产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利润率不高。
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有限。2017年湖南全社会研发投入为568.53亿元,在全国排第12位,在中部六省中排第4位。其中:规模工业企业461.77亿元,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18%,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不优
当前,湖南传统产业持续下行与高技术产业占比较低的矛盾并存。2017年,石油、化工、水泥、钢铁、有色、电力等六大高耗能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仍高达30.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增速较慢。近年来,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是拉动湖南规模工业发展的主要引擎,但后续拉动效应能否持续明显仍然不明朗。部分传统重点行业发展低迷。同时,工业投资结构有待优化。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仍然偏低,比重仅为20.1%。
(三)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工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需求相对不足。以湖南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例,近年来盈利的空间越来越少,工程机械制造产品价格总体低位运行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二是工业实体经济面临的“天花板效应”越来越明显。湖南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业等行业正面临天花板效应影响,如果这些行业的企业融资渠道受阻、内外需求更加趋紧,这些行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湖南的工业经济势必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是综合成本提高,企业压力大。我国全面完成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仍要较长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人工成本、转型发展成本不断攀升,将进一步挤占利润空间,给下阶段湖南制造业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四)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虽然近些年来湖南省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喜人,但湖南在信息社会建设上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各方面与互联网融合程度仍然有待提升。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 年湖南信息社会发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信息经济发展指数和网络社会指数多个分指标上均在全国的排名中间偏后的位置,与省GDP排位明显不符,且从2011 年开始湖南信息社会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
五、“互联网+”背景下促进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互联网+”背景下,发挥科技创新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就是要把互联网密切关联的科技创新转化为成果并把它引入制造业的生产端、供给端、消费端。一方面,高度重视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助推先进计算与智能制造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基于云的平台创新技术的功能作用。如制造业企业构建业务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智能终端等,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效率。此外,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湖南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加快借力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引导“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型,形成湖南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力度,强化人才要素保障,积极引进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互联网”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同时,组织开展全省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互联网”专题培训班,增强相关领域人才的互联网思维与创新意识,加强融合发展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尤其是要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技术、平台建设、试点示范等方面。同时,引导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倾斜。
三是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奖补政策,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
(三)优化调整制造业结构
优化调整制造业结构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优势,巩固和发展传统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促进其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另一方面是加快壮大新兴产业。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支撑湖南制造业新的增长点形成。
(四)实施示范带动和融合发展体系建设
一方面,发挥骨干龙头企业在借力互联网进行转型中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行业性、区域性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同时,创建“智慧产业集群”和“智慧园区”,通过示范效应,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生态。
另一方面,鼓励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与大数据集成创新应用,建立数据驱动的制造新体系、构筑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工控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