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修家谱典范之作——浅析《年庚册·郑州代书胡同李氏家谱》之特色及价值

2019-06-12高文豪

黑龙江史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家谱回族

高文豪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质的文化之一也是地方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所谓‘新谱’,是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所编、刻、印、抄而成之‘旧谱’而言的谱牒类文献。”新谱编修可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基本处于民间自发状态,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后,修谱数量急剧增加。在《中国家谱总目》中,河南50 年代修谱5 种,60 年代修谱7 种,70 年代修谱3种,80 年 代 修 谱109 种,90 年 代 修 谱401 种,2000 年-2005 年修谱140 种。另据本人在郑州家谱馆和河南图书馆整理,仅其两处,2000 年至2019 年新修家谱的数量就有700 多种。

新修家谱与旧家谱相比,体例有突破,内容更丰富,提供了更广泛生动的历史文献资料。本文即以《年庚册·郑州代书胡同李氏家谱》为例,做初步的介绍和分析。

一、主要内容

海小猛主编《年庚册·郑州代书胡同李氏家谱》,2012 年编印出版,16 开精装,文图并茂,文字部分共计302 页。谱谍之编修形式及体例,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模式,此家谱有继承亦有创新。

主编海小猛,1943 年出生,为郑州中原区刁沟村人。就读郑州第十一中学时,定居郑州市代书胡同其外祖父家。18 岁自愿进入郑州金水区清洁卫生管理队(又名肥料社),业余时间喜读文史哲书籍,工作是以掏粪为业,著有《郑州环卫百年史话》,后收入《郑州文史资料》,故其晚年又自号一介粪夫。

该家谱除前后的图片、引言、目录、凡例、总序、后记外。其主体部分分为五编:前三编为历史上所编纂之三种家谱;第四编为“考辨”,即作者对前三编失误之考订说明;第五编即作者在前三编基础上之续修。

前三编完全是原样影印三次所修家谱,作者按其时间先后简称为“甲、乙、丙”本。《年庚册》最初编纂于民国十三年(1924 年),封面有“崇德堂李”字样。据海小猛考证“最末一页某人(舒华)的出生年月是“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三”,由此可知,甲本立卷后逐年记载,最晚不早于1935 年12 月28 日。”《年庚册》第二次修订本,首题有“中华民国卅七年·卧云手订”,此与第一次编纂同理,所署亦是起始日期,据海小猛考证,1949 年1 月13 日乃是此册修订终讫日。《年庚册》第三次由李瑞宾修订,时间则是在1965 年5 月。

此三种《年庚册》均甚简略,但也颇具特色。基本上传主每人一页,简略记述此人名、字、号及功名,生卒及下葬年月日时等。其较为独特之处是每人记载了生辰八字,并由此推演出其“八字四柱”及邵康节四字断等。此或即是其以“年庚册”名之,而不以家谱命名之原因。三种《年庚册》影印文本共计106 页。

此家谱第四编为《考辨》。在其凡例第六条中写到:“前三修订、续修本中之人名存有多种不规范的称谓和错讹:(一)无名、漏名,或不知其人。(二) 三本对照,属一人二名或多名。(三)名字中有错字、别字。(四)辈分有误等。所有不妥均在第四编《考辨》中予以纠正。”故此编内容,主要是海小猛对前三种《年庚册》修订起讫之说明,及对内容错讹之纠正。

此家谱第五编最为重要,为2012 年海小猛所续修,并影印了2012 年李舒安所编制之“世系表”,实即谱图,共计2 页,并附有海小猛“正误”说明一页。

海小猛续编部分共计分为六篇,即宗室、姻亲、《世系表》(李舒安编绘)、艺文、祖茔、附录。续编部分仍以竖排方式行文,但使用简体字。

二、家谱特色

(一)传文按语点睛传神

此谱最具特色和匠心之处,即很多人小传后海小猛之按语,主要内容是对前三种《年庚册》中传主文字之订正,自己亲见亲闻感受之记述,对传主生平事迹之评价等。按语有长有短,短则一二行,长则几乎占尽全部页面,对其外祖母之评赞甚至延之数页。

如在前引“卧云公”小传后加有按语二行云:“人不可无为;也不可大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小有为,能养家,则可。且安。而笔耕时事,因酒有诗,兰章达于今后,是遗公家之大财富也!”

又如对“卧云公”之年仅十六岁早亡的“结发”妻“马氏”亦有按语,除对《年庚册》记述订正外,有“马氏应属定亲未娶,先于九月亡故,后于十一月于归——迎娶。是如何迎娶的,我辈茫然无所知。”对于两次迁茔马氏骨殖到底是否迁徙,则谓“尽管如此,足见本族家风儒雅,恪守‘一字定终身’承诺。逝者有了‘名分’与归宿,活着的也得到些许安慰。唯一遗憾的是,马氏属何方人氏?父母、同辈人为谁?这门姻亲就这么断绝了,不无伤感。综上,说是‘结发’,称作‘鬼妻’是不是更恰当?”这对于回族婚嫁中未娶先亡,但终葬于李氏祖茔及后来坟茔迁葬之事的记述和评价,很能反映出回族接受儒家礼仪的真实具体情况。

再如对前半生衣食无忧,后半生自劳自食的“宗室(伯)·第十三代姑·秀停”的按语:“仆每这样想:命运有时折磨人,有时又给人以恩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亲身遭际者,难解其中的酸甜苦辣大滋味!”

即使在卧云公的日记中,也有不少精妙按语出现。1948 年10 月22 日,郑州获得解放,而此后的一二十天里,国民党飞机时常飞临市区上空,投放炸弹以骚扰。卧云公于11 月6 号(夏历十月初六)写日记说:“清晨,公赴南郊陈庄行防空躲避时,发现该村形势全然改变。(往日),村中人均在村南黄家坟居住。秫秆葺庵,人畜俱在庵内,仅避风雨。(而)村中驻(国民党)军队。周围墙高丈余……防御工事修葺太佳;而民人野田露宿数载,困苦极矣!今,军队去矣!民人迁回故土,各家宅院都改换矣!”接着就有农民将他邀至家中,热情款待。相邻的几家十数人又闻声赶来,“相争让食”。作者即于这篇文末写下一段评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之礼遇,今重现矣!然有异于彼者:飞机炸弹,市民惶惶然难有安泰;田园牧歌,农人欣欣兮相邀友朋。不啻城里城外,两个世界;亦宾亦主,同样心境。遥想许翁大仁,对酒不弃溺鬼;王郎厚德,恻隐终达帝天。故异史氏曰:‘置身青云,无忘贫贱’;而世之所云‘存仁前程远,积德后路宽’者,君子视若绳墨,慎守以诚,良有以也!

(二)主编海小猛之身份特殊

《年庚册·郑州代书胡同李氏家谱》由身为外孙的海小猛主编,众所周知此不符常理,为何这般?既有时代环境的影响,也有其家族开放包容风气的影响。海小猛原籍为郑州刁沟村,“我自幼生活在外祖父母家……身为外孙,我属于外姓人,却为何吃饱了不走,硬赖在姥娘家几十年?”其原因是“在我进入郑州第十一中学的第二学年时,……而当时我家在极贫线上无力、无助的地艰苦支撑于是我走进金水区清洁卫生管理队(又名肥料社),当了一名掏大粪工人,那年我刚刚十八岁。”海小猛因时代环境因素留在了其外祖父母家,展现了在当时特殊历史环境下,一个人物,一个家庭生活的缩影。后因“某人……竭力呼吁要把我遣送原籍,我极度恐惧!我精神崩溃!我患上了终身不愈的疑心病!就在当时,我找个机会把户口迁到了外祖父母家。那以后在我的冥冥意识中,外祖父母家就是我的避风港……我时时刻刻铭记着:肥料社对我有大恩大德!外祖父母对我有大恩大德!”海小猛是怀着报恩的机会来写《年庚册》和《郑州环卫百年史话》。自其祖父母去世后,《年庚册》一直由海小猛珍藏,“2005 年报恩的机会来了:六姨母(李琳)要我整理外祖父母的家谱;李家的长门后裔——舒安表兄更是全力支持我承接这份差事。”李舒安所作《年庚册》引言中即写到:“刁沟海小猛,余表弟也。周岁即寄养我家,由先叔祖父、祖母培育成人,迄今留守代书胡同,其情系所至,痴心珍藏我李门《年庚册》达于今。近闻六姑母命他承接编缀,我辈莫不欢欣,倾囊定力相助。”目前新修家谱中外姓主编并不多见,家谱绝大部分仍由同姓族人担任主编,但若同姓族人缺乏史学素养和文字功底,那么家谱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辨析史事之真伪

此家谱前三编为影印原《年庚册》,第四编为《考辩》,主要是海小猛对前三编《年庚册》内容错讹之纠正。另外,其考辨贯穿全书,其按语中亦多考辩,如宗室·伯·第十一世祖妣·把氏“‘把氏’,在回族人的姓氏中,与之同音的应当是‘巴’定是卧云公笔下之误。”“她活了多大年纪不知道。忌日是哪一天?不知道。亡在何地?不知道。反正是葬在祖茔了。只知道娘家是法院街的,仅此而已!”代书胡同李姓,属郑州城内回族名门之一,对于家世渊源亦有考辨,族中某人说:“彼于少小时瞥见过家谱,有“来自梁园”四字和字派诗一首。问他诗句,答曰仅记一字。后复问,道出五六字。再三诘问,竟说是他本人添加。嘻!子虚乌有,信口雌黄,其轻贱儿戏之态,令人啼笑、瞠目!”而作者“察甲、乙、丙三本《年庚册》,均无此记;而据十二世祖妣古氏亚仙传述,言‘本支始祖李骆宾徙自山西洪洞’,故宜以从后说。”此外还有对新编《年庚册》名字错讹之订正,“十四世一列,西龙—小雷五兄弟中,长兄‘西龙’,应为犹龙。犹龙降生,生母立亡。”

家谱与正史、地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但是与国史、地方志相比,其缺点主要体现在体例不一、思想狭隘、随意攀附名人、文字拙劣等几个问题。现新修家谱多多少少都还遗留有这样的问题,吹嘘根脉,自诩正宗等。李舒安在引言中即慨叹汉族兄弟新修家谱“讳贫炫富,重官轻民,乖谬百出,等级泛滥,其‘尊祖敬宗”之说,于此沦为空谈矣!”《年庚册》重视细节,辨析真伪,杜绝了这些弊病的出现。

(四)为民立传和为国存史的使命感

海小猛编修此家谱之时,具有强烈为民抒写和为民立传的情感。在其后记中即写到:“今天,当我们对家谱文化产生兴趣的时候,我们要有一副清醒的头脑;当我们研究家谱文化的时候,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当我们着手编修家谱的时侯,我们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就是:少一些家族意识,多一些“民族”意识;淡化一点血缘关系,重视一点‘同胞’关系。这里说的‘民族’,是由56 个民族形成的中华大民族!………家谱既然属于珍贵的人文资料,既然其重要作用在于记述二十四史中未涉及的一些人物、事物、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了解我国古代的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生存状态,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就应当以现代意识来一个‘旧瓶装新酒’,薄古厚今,详今略古,编撰新型的家谱:写官、写民、写人、写事,写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的生活、生存状态。”有这样的详今略古,为普通人立传的思想,加之编者文笔功底深厚,按语生动传神,使此家谱读来很有亲切感。

第五编设置宗室(伯)篇和姻亲篇,对家族成员逐一记述其生平事迹和亲属关系,类似于为每个人作传,并且对人物有按语评赞,置于正文之后。其中宗室篇记载60 人,姻亲篇记载28 人。如记载宗室(伯)·第十四代妇·秀兰:“秀兰,姓马。中国共产党员……郑州市法院西街人士。1942 年,河南接连遭遇旱灾、蝗灾。时秀兰三岁,即随父母逃荒至陕西。于穷苦漂泊中打发着童年。1953 年,新中国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十四岁的马秀兰就像长篇小说《创业史》里的农村姑娘徐改霞那样,她应招走进西北国营第二棉纺织厂,当上了洋里洋气的‘洋工人’。”以上通过一个普通农村姑娘的成长,对1942 年河南大饥荒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发展,给予真实的记述。

姻亲篇对母系主要亲属酌情入册,在其凡例中第十一条中提到:“尊重妇女在家庭、社会中同男人平等的地位,本次编撰,特设姻亲篇。母系、女系主要亲属酌情入册,以增进宗室、姻亲(表亲)之间的亲密情谊,共同构筑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如姻亲马松山为李舒安之岳父,专门为其岳父母立传:“马松山,郑州市法院西街人氏。夫人名讳金改香……1942年,河南接连遭遇旱灾、蝗灾,松山夫妇携子女全家,背井离乡,一路奔逃,滞留西安至于终老。”姻亲篇大不同于旧谱,亦胜过当前大多数新修家谱。现河南大多数新修家谱,讲男女平等,也只是本族女性入谱,有简单的名姓生卒而已,而于亲家、外家很少记载,更不记述其事迹。

家谱对家族成员有强大的示范和教化功能,让晚辈知道先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不易,知道与周围人相处的人情往来事故。家谱的史料价值在于其能补漏正和地方志不能记录底层普通民众真实的生活状态,《年庚册》于此有清醒的认识。而现在很多新修家谱却舍本逐末的耗费大量精力和篇幅去写本地的精英,甚至是同姓不同宗的名人名事,而仅仅是把自己最熟悉的家族成员名字罗列一起,按照编谱公司的模板,打印成册,其文献价值意义则大打折扣。

《年庚册》除了为民立传,还具有为国存史的使命感。目前新修家谱的思想动机不尽相同,更有甚者想借修谱之机聚敛钱财。尊祖敬宗是家谱古今不变的宗旨,《年庚册》也遵循这样的宗旨,但是海小猛认为“家谱不应当只是一家一姓支脉延续的单一记录,而应当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应当为地方志、国史提供补充资料。”故其特设置宗室篇和姻亲篇,对每一人的生活生存状况都有记述。其在艺文篇中抄录了以往的书信,更为广泛生动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生存状况,极具文献史料价值。《年庚册》少言官阶、地位,多述民生、民情,故更贴近普通民众,更具体生动,有较强的文字感染力。目前很多新修家谱都全文转载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的通知》,但是很少想到要把新修家谱的质量标准提升到作为可靠的文献资料的水平。

三、家谱之社会及学术价值

(一)极具地方史料价值

《年庚册》为医疗卫生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提供原始史料。宗室(伯)篇记载44 人,病故14 人,其中肺疾4 人,其他症状病故10 人,病故之中未超过60 岁者有10 人。20 世纪80 年代之前因病去世10 人,病故之中未超过60 岁者有6 人。20 世纪80 年代之后因病去世6人,病故之中未超过60 岁者有4 人。如实记载了当时社会医疗卫生状况,如其家族内部多人死于肺疾,其十二世祖李蓬仙,生于清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十四日子时,因肺疾卒于1950 年2 月13 日,享年60 岁。另外,李蓬仙子李英林也病故于肺疾,宗室·第十三代考·己丑,“早年读书,高中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后期,仍踊跃投入黄埔军校。身着戎装,一度驰骋于抗日前线。后因肺结核,回归故里,闭门读书,并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其远离家门,带病求学之举……1955 年2 月26 日终因病情恶化,不治而亡。年仅31 岁。”可以了解到当时医疗水平之落后。

《年庚册》中传记及海小猛大量按语,记载了其亲闻亲见的现实生活状况。另外设家书选录,存留家族文献,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具体生活。如写于1948 年10 月的卧云公日记,对国民党逃离大陆前物价飞涨有记载:“管制物价,弄得无物不涨,黑市种种,千奇百怪。在京政治专家不知是何理想。中央出票不兑现,一元当三百万元。既不兑现,已成空谈,是欺民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国民党币制改革对一个普通家庭产生的冲击。也有反映遭遇变故的书信,如舒平给舒安的信:“想不到我被诬陷三十五年,这对我认识人世间关系,改变了一百八十度。对我,甚至有人做了不可饶恕的事。但我不相信是他愿意做的。我忍痛牺牲我自己,不愿伤他分毫。”《年庚册》相当细致记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黄殿坑常年积水……年年都会有因游泳淹死的。也是周围洗衣服的地方。里边有水、有鳖,夏天,有人正在洗衣服,被鳖咬了脚指头。”这些一手资料,对于了解一个家庭、一个人在过去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状态,是无可替代的。

《年庚册》记载了普通回族市民家庭的兴衰发展,如宗室·伯·第十四代女·小泉:“1975年9 月9 日出生。家庭原因,小学没毕业,即走上社会,在郑州乐器社,后干临时工,图生存。再后,赶上改革开放新时期,干个体,常年经营回族熟食品加工生意。自此,政治平等、经济宽裕。因感情不和,离异。蘸于马家。”又如姻亲·母系的沙明伦:“明伦出身世代显赫。远祖沙春元,清爱国将领。道光辛卯科武举、翌年壬辰科进士……适值二次鸦片战争,面对英法联军的猖狂进攻,沙翁率众坚守北炮台阵地……为国捐躯。旋入祠京师昭忠祠……延至明伦公一代,沙氏阖族,江河日下,仅赖祖宗庇佑—租赁土地、典当房产维持生计;且五门之众,贫富各异。”这些原始资料,对于了解一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对于地方社会史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二)为回族婚姻及习俗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回族编修家谱较少,此册家谱也是了解回族婚姻习俗的一面镜子。回族亲戚摞亲戚的现象比较普遍,《年庚册》也有体现。例如作者同李舒安表兄、沙显昭两位表兄的关系,“要问咱三是啥关系?那;俺妈是您姑,您妈是他姑;倒过来:您爸是俺舅,俺爸是他舅,他爸是您舅。”姻亲女系·李凯:“姑父与公爹,原是亲兄弟。姑是他家妇,奴是他家媳。侄女随亲姑,古来有定理:一为楼台近,二无血缘忌。门当且户对,知根又知底。回族路径窄,联姻殊不易。转亲寻常有,得此更相宜,”由于回族人口少,亲戚摞亲戚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亦有回汉结亲,如姻亲(母系)·孙文进:“孙文进,第十三代考瑞宾公之岳父。妣孙玉真之生父。”从姻亲篇中发现不少转亲现象,回族之间内部的联姻多于回汉联姻,此对回族婚姻习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对于汉族婚姻中的两命相克迷信思想,亦有记述。如宗室(伯)·第十三代妣·沙氏,记录了作者的夫君身染沉疴,经年不愈,“时云求筮问卜,告以两命相克,唯妇死,夫可痊……竟于正月的那个风雪夜,置三个幼子不顾,坠入枯井,为夫殉命。”如实记录了其大妗母无端替夫殉命的悲剧。又如对宗室·第十三代妣·马氏的记载:“1950 年2 月14 日或15 日死于难产。年仅三十五岁。”其育有三子一女,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其家庭命运故亦多波折,女儿在其死后不久夭折,长子生死未卜,次子李舒恩大半生生活艰辛,小儿子李舒道因缺少家庭教育进了监狱。

对丧葬习俗亦有所记载,如在舒平给舒安的信中写到“母亲去世四十五年了,今年你能到坟头上经吧!”在郑州代书胡同李氏祖茔迁葬始末中提到“并且每年的开斋节到来之际,他照例会给我一份儿‘经礼儿’,交代我带张铁锨,去址刘清真寺请阿訇。”其生活习俗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宗教色彩在其中有所流露。

(三)是研究回汉民族融合的重要资料

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质的文化之一,部分回族民众对家谱文化也开始接受,根据该家谱的编修,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回汉民族融合的历程。回族主要是学习了汉族的语言、文字、服饰、习俗、思想、意识、人伦等,同时也接受了汉族的家谱文化。

对于儒家的尊祖敬宗思想,引言中写到若不编修家谱便是:“为水不知其源泉,为木不知其根本,混混沌沌,盲然度日,我辈何异于浮萍、何异于螟蛉哉?”此种思想应与儒家尊祖敬宗的思想相同。

该家谱中的诗词翰墨和碑记对回汉文化融合的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艺文篇章中主要是李蓬仙诗歌、日记手稿和家书选录。例如作者撰写的《增刻外祖父母卷碑记》中记载:“外祖父守伊斯兰教。其治学,则并收先秦诸子。道、德、仁、艺修其身,清静贞正立尘世。所咏自赋七言句:‘一度沧桑几度春,沧海桑田悟前因……’云云,若揭,有禅意,尤超然物外者!”另如秋夜听雨“座上虽无谈心客,案头却有解语花。”由此观之,其外祖父精通古文格律,长翰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回族民众都精通于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部分回族甚至不会说汉语,如张秉南主编1999 年编印的《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张氏族谱(回族)》,写到“对汉文化十分漠视”,“百分之九十五均属文盲,余百分之五稍受教育者,亦不过稍识汉字,能记账,能写信而已。”

在《年庚册》旧谱影印文本中,除了记载其各个族人的年庚日甲和“八字四柱”,还运用邵雍所创的“四字断”,来推算出其人的命运,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汉学功底才能做到的,李蓬仙系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是宗教事务的积极参与者,曾荣任郑州北大街清真寺总管,而又熟读儒家经史,汉学功底相当深厚。其中有必要说明的是“卧云公系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是宗教事务的积极参与者,生前曾任北大清真寺‘总管’;其父子二人又熟读儒家经史,汉学功底相当深厚,业余爱好尤其广泛,他们父子两代相继修订的这三部《年庚册》,其间推演的‘八字四柱’云云,充其量,无非志趣、雅好、逢场作戏、排遣日子使然。”由此可知这是回汉文化融合的特殊现象。

回族家谱应是回汉民族交流融合的成果,但是总体而言回族编修家谱的数量比较稀少,据本人整理的郑州家谱馆和河南省图书馆共700 多种新修家谱中,回族家谱仅有5 种,可见数量很少。

综上说述,此家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郑州地方史、回汉民族融合研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新修家谱虽然有种种不足之处,但是新修家谱广泛生动地记录了底层普通民众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对于学术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资料价值。

猜你喜欢

家谱回族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潘光旦嗜治家谱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4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