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研究
2019-06-11孙忠磊
摘 要:“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逐渐完善的一个方面,同时跨文化的语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拓展,因此,当对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进行研究,探究更多跨文化语言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出发,阐述“女性”观念的用词表现以及表述作用,同时对相关的语言文化内涵分类、起源发展等进行总结,并解析其中价值观与思维的差异,希望能对当前的语言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言文化;起源观念;研究
作者简介:孙忠磊(1983.4-),男,汉族,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工商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2
引言:
当今我国语言文化研究领域所进行的论述包括语言、习俗等一系列方面,并对西方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同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因此本文以“女性”观念的文字说明出发,希望为语言文化研究提供较高的研究价值,从而弥补我国论述领域缺乏的案例资料。本文从语篇角度出发,希望能通过不同角度的具体分析呈现出不同的对比,并且采用笼统分析的方式对整体文献进行更为细化的总结,希望梦有利于我国针对俄罗斯现今观念等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工作。
一、语言文化学概述
(一)语言文化学的重要概念
语言文化学具有交叉性并跨分支的特点,它形成于上个世纪末叶俄罗斯。语言文化学作为语言与文化的交叉科目,它主要以语言中社会、文化与人体的概念进行融合、整理与囊括。语言文化学以文化的理解与阐释作为最终目标,是把语言作为表达、研究的主体对象。在俄罗斯,许多作家通过语言对当时的文化信息进行传承、总结。因此在语言文化学中,具有象征、隐喻等特性的表述词句是该学科研究领域内的主体对象。语言文化学将研究该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作为最高宗旨,许多语言文化领域的学者认为,通过语言阐述从而揭示民族的文化与社会内涵的课题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1]。
同时,在俄罗斯,许多具备传统严格等优秀品质的语言文化学者认为:语言阐述的每一句都代表了该语言文化的积淀,语言的使用方式不仅意味着过去的历史,还代表了该民族现在行为的规范习俗,甚至在某种程度下,该民族的行为与未来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引导。因此,许多民俗、文化等研究领域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化学科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文化学科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在诸多民族文化特性的研究资料上与社会民俗的实践中进行归纳、整合,从而形成总结的一个完整过程。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学科离不开实践基础与信息收集。而归纳、整合语言也在上世纪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许多西方学者在对语言本质的研究中,将语言本身的意义与隐喻的象征作为西方哲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从而诞生了许多以象征、隐喻等特性的表述词句的语言哲学研究课题。语言哲学是将语言作为一个具有自主表达思想的实体研究对象,而其研究目的则是通过对语言的认知进一步扩大到对世界的理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语言是人对世界了解与认知的一个记录方式与表达行为,解析语言的思想就是解析世界的实质。
(二)观念的结构与分析方法
以语言作为一个具有自主表达思想的实体研究对象的语言哲学思潮也带动了语言文化学内部的语义研究。不少学者将对封闭的语言结构解析思路转移到了较为开放的经验结构认知上。许多学者通过从象征、隐喻等特性的表述词句转向了对民族社会的经验认知与历史的思路上,不仅开拓了自身知识的视域,同时也为语言文化学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语言的哲学思考与哲学的语言剖析两门交叉的学科都极大地推动了语言学、哲学和文化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三支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从而为语言文化学的产生、观念与结构奠定了一系列的理论基础[2]。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学说开始主张科学理性,将主观唯心、民族精神等内在特质进行忽略,从而使得科学共性与客观认知的理性主义发展至极。然而,随着世纪战乱爆发的经济危机以及诸多社会性问题,使得理性至上主义等学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著名学者德里达曾提出:“对他者的尊重是唯一可能的伦理律令。”由此可见,在世纪末期的冷战阶段时,西方学说逐渐开始兴起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的人本思想。而人本中心范式则是基于这一原则提出的学说。
人本中心范式要点是:一切的科学研究都以人为本。该学说极其推崇对于个体、个体环境、个体思维等各种个性发展的功能为先。同时,该学说认为人为宇宙之所在。因此,所有与人和语言相互作用有关的问题都成为了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人本中心的思想范式也为语言学研究开拓了视域。而许多语言文化学者不再单纯地注重语言自身结构的研究,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对于世界的认知与历史的经验[3]。
二、俄罗斯语言与文化中的“женщины”觀念
(一)“женщины”观念核心称名词释义与称名场
许多语言文化学者认为,要对民族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就必须以观念结构的总括方式对观念核心称名词释义与称名场进行分析。观念核心称名词释义是民族在久远意识之前的源出形式,透过核心称名词释义与称名场分析可以发现俄罗斯历史上女性观念的原型特点。俄语词“женщины”(女性)的词源意义具备“朴素世界模式”的原型特征,清晰、完整地表达了俄罗斯民族祖先的世界观念。在俄罗斯词源词典和诸多语言文化学者的著述上,现今语言文化学内可以基本认为,“женщины”一词的观念核心称名词源于语词“жена”(妻子),是其形容词的名词化形式,被译为女性。而在《俄语词源词典》中记载,“女性”一字来源于“妻子”,甚至在俄罗斯传统婚礼上,教堂神甫将婚姻的表达方式成为“娶某人为妻”[4]。
(二)斯拉夫传统文化中关于“женщины”观念
虽然俄罗斯历史上关于女性观念确切的字词“женщины”是在十六世纪出现的,但是在此之前古罗斯人对女性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认识、评价和情感联想,从而形成了影响后续俄罗斯历史中女性的原始意象或原型。古罗斯人将自身特有的认知与情感联想的“女性”原型作为古罗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特殊形象,并深深地存在于古罗斯民族文化之中,乃至影响到了俄罗斯后续的历史进程。
古罗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特殊形象具有古罗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特征,并主要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各种传说故事之中。古罗斯人将特有的认知与情感联想从而完成塑造“女性”观念的整个过程之中并不是依靠个人经验的结果,而是来自于祖先的传承。远古神话作为民族传承文化的源头,在斯拉夫神话中,“女性的原始意象为氏族的继承者和家园的守护者”与“多神教时代,古罗斯的女性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家庭管理方面,抑或是在婚姻关系方面,都与男性有平等的权利”[5]。
三、从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三个经典角色分析“женщины”中的觀念层级
(一)传统形象——杜丽
列夫托尔斯泰在经典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卷首位置写道:“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具备象征意义与隐喻的口吻讲述了当时的俄罗斯社会背景中,社会由于新制度与自由主义思想的冲击而导致秩序崩坏,居民生活也因此步入混乱。杜丽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一个极具代表的角色。丈夫斯捷潘奥布隆斯基由于妻子杜丽过早地色衰而到处寻花问柳,甚至与女家庭教师关系暖昧,从而导致了夫妻关系紧张。在这一环境背景下,杜丽作为女性观念中极为传统的“贤妻”形象,然而她在斯捷潘奥布隆斯基严重只是一个头脑简单、忙忙碌碌、毫无生命力的女性。杜丽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于传统形象女性观念的一个概括,在俄罗斯历史上对于“женщины”的观念中,传统女性受到东正教会的严苛对待,使得许多女性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自主地抑制个人与思想,同时为家庭奉献出自我的一切,包括青春与美貌[6]。
(二)浪漫形象——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与杜丽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却仿佛两个完全不同的极端个体。在同样生活在无爱的婚姻中,安娜选择将爱情倾注在儿子与自己身上,因而在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时刻保持迷人的外表与聪慧的魅力。但由于安娜无法进行完整地自我奉献,缺乏风险精神的安娜使得她极具魅力的同时在步入今后的生活昭示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在故事发展的前期,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肯定了安娜的形象与美好品质,他以一种理想化的笔触描述了安娜对于美丽的追求并加以肯定:“令人瞩目的是安娜本人,她单纯、自然、优美的同时,又保持着令人羡慕的活力与生气”。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代表的浪漫化女性形象是自彼得大帝对传统社会进行西化改革后,当时的社会与居民对于女性审美取向逐渐加以肯定、鼓励的积极态度下形成的[7]。
(三)理想形象——基蒂
在小说中,基蒂的形象是聪明、勇敢、机智而不缺乏纯真的,她与杜丽、安娜形成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观念形象。基蒂与杜丽一样在婚后都心系于日常琐碎之事,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与安娜不同的是,在面对他人的挑逗与示好中,基蒂并未动摇家庭的神圣性,且事事为丈夫考虑。与完全奉献、头脑简单的杜丽不同,基蒂并不是一味地牺牲自己,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辨别力,甚至可以为丈夫出谋划策。而在另一方面,基蒂待人真诚,因此即使基蒂身材瘦小没有安娜丰满的体态与风韵,但是列夫托尔斯泰仍然将她塑造为理想女性的文学艺术形式[8]。
四、结束语
对于现今国际化交流愈发密切的背景下,探究语言文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我国各个领域对外交流时间普遍较多。在学习西方先进理念技术的口号下,国际化交流的时间被不断的增加。从我国近年以来对外报告来看,各地组织机构、企业与学校等在对外交流的情况与频率出现了明显上升,因而我国许多机构组织急需对国外的语言文化具备一定的研究,因此,本文从语言文化的发展出发,以俄语中“женщины”字词为切入点,通过阐述俄罗斯文学上三个经典人物形的差异性,希望能为俄语“女性”观念研究课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虹.托卡列娃作品中“女性”观念称名词分析[M].华东师范大学,2017,(5):24-30.
[2]宋维荣.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分析[M].山东师范大学,2014,(6):23-28.
[3]肖菲.俄罗斯传统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理想女性”观念——文化观念的继承与发展[M].首都师范大学,2014,(5):13-15.
[4]杨昕.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дети”观念[M].华东师范大学,2018,(5):30-32.
[5]陈春红.“女性”观念在俄汉成语中的语言文化学特点[J].文教资料,2015,(3):15-17.
[6]李佳佳.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研究[J].北方文学,2016,(12):16-17.
[7]陈梦华.俄罗斯语言文化视角下的观念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14,(1):36-38.
[8]赵爱国.20世纪俄罗斯语言学遗产:理论方法及流派[M].北京大学,2015,(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