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表现性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2019-06-11秦翠华
秦翠华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只会用画批和剪贴等方法,而且他们并不喜欢这些常用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呢?我们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自主整理资料,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促进有效学习。
在课前,学生们尝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将教材中具体的主题或栏题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这看似简单的预习融入了学生对教材文本本身的理解和再创造。例如,学生针对“同是地球的主人”栏题,根据自己的预习和教材内容,围绕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导图中学生将内容分为“动植物生存现状”“现有的救助野生动物机构”“热心环保的人们”三个分支,并逐个展开细化。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绘制之前他们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和初步归类,但概括得还不够精炼,而且核心抓得不够准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剥洋葱法”,即一步步去掉无用信息的方法,提取关键信息。
针对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总结了绘制思维导图的几种方法。
追根溯源法。即先找出材料或课堂所呈现的表面知识,并绘制在思维导图上,然后针对这些知识或现象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再思考。如绘制傣族民居的思维导图时,我们一开始很容易想到傣族民居的主要原料,这可以作为这个主题的一个分支,但是还要思考为什么它的主要原材料是竹子而不是木頭或混凝土,这样一问,自然就联系到了当地的气候和物产,最后把想到的内容加入到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中,这样的思维导图才能体现思维的深度。
盘根错节法。即不简单满足于课堂或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本身,也不局限于品德与社会学科,而是将自己了解到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地整合,进行统一的思考并加以整理,这样才能体现思维的广度。如学习傣族的民居时,联想到在语文课中也有《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们将知识联系起来。
目标分段法。即把大目标细化分解成学生们最近发展区水平下能够较轻松完成的阶段小目标。不要求学生一下就能画出质量很高的思维导图,而是根据自己的水平把思维导图绘制的成果分阶段展示。
此外,还有留痕阅读法(在资料或教材上圈画并做好批注)、抓住症节法(抓问题的核心)等。
在指导学生绘制栏题或主题的思维导图之后,我们再以教材的单元为单位绘制主题单元的思维导图,将一册书几个单元的全部内容绘制在一张思维导图上,同时,引导学生们将其应用到不同学科。